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自读发现”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分“自读—交流—探讨—创新”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以发现为基点。
1.自读
自读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方法。“自读”阅读过程主要体现在培养阅读兴趣、运用阅读方式、养成阅读习惯、拓宽知识面上。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给予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可在课内自读,也可安排课外预习),让学生在自读的环节中,对课文有自己的第一印象,教师不给任何暗示和评判。当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时,教师可在自读前抛出一个开放性、整体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力争“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在教授“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预习并思考:“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读得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恰好印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论。这个环节的操作关键有两点: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读时间;②精心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开放性问题。
2.交流
交流指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体味出文章的语言效果,重视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在学生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等。
学生对桑娜的评价有“勤劳、善良、胆小、懦弱、助人为乐、勇敢、舍己救人……”其中“懦弱”与“勇敢”就是一组反义词。学生对渔夫的评价有“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粗暴、勇敢、爱妻子又不爱妻子”。其中,“爱妻子又不爱妻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认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是“勤劳善良”。那么,教师的教学是否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就算完事,而对其余不同的观点视而不见或是一笔带过呢?如果交流发现成了寻找正确答案的环节,那么交流就毫无意义。交流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那些与众不同的认识,教师要追问下去。学生的个性精彩纷呈,教师要有一颗呵护的心、包容的心、启发的心,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相互撞击、相互磨合、相互影响,既达成共识,又充分展示个性。在课堂交流的环节,学生要能真正各抒己见,不是形而上学的交流,而是实质上的交流。
3.探讨
每一堂课都会有重点,探讨就是为突破重点而设计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经过讨论,确定探讨目标,然后各自去读书,力求更深刻地发现。“穷人”一课要探讨的问题,师生共同认为有三个:①作者描写了哪些事例突出了主人公的善良?②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善良?③在运用心理描写时要注意什么呢?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易至难。探讨问题的选择既要精又要准,这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宏观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能预见性地想到学生的困难,在学生与课文重点之间架一座桥梁。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集中力气消化了“穷人”一课的精华,本课最突出的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善良的个性和矛盾的心路历程,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要把握人物的个性。针对这样一个高深的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观点、知识点和方法,才会记忆深刻,运用自如。
4.创新
创新主要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悟得的知识或方法加以巩固和发展。其方法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领悟—仿效—提高—创新”的训练过程,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包括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言表达。如熟读了“再见了,亲人”后,要求学生运用学得的语言改换角色叙述:①站在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角度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话别;②改换人称说话;③还可引导学生在字、词、句上仿写,在表达方法和体裁上仿写,活学活用。又如教学“买椟还珠”时,帮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只看外表,应抓住实质,防受骗,产生新认识:假如你是一位经理,想使产品畅销,你会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知识只有迁移、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生根发芽,开出奇葩;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实现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是发明,其实,创造首先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实践、一种勇气和一种能力。在学了“穷人”之后,教师还推荐托尔斯泰的其他力作,让学生去阅读、去摘抄、去发现,再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读、发现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创新的温室;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发去交流、自觉去探讨,自愿去创造,最终达到自读发现的目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不仅愿学,而且爱学,不仅学好,而且学以致用、学后创新,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时代需要的具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1.自读
自读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方法。“自读”阅读过程主要体现在培养阅读兴趣、运用阅读方式、养成阅读习惯、拓宽知识面上。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给予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可在课内自读,也可安排课外预习),让学生在自读的环节中,对课文有自己的第一印象,教师不给任何暗示和评判。当要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时,教师可在自读前抛出一个开放性、整体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力争“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在教授“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预习并思考:“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读得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恰好印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论。这个环节的操作关键有两点: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读时间;②精心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开放性问题。
2.交流
交流指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体味出文章的语言效果,重视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在学生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等。
学生对桑娜的评价有“勤劳、善良、胆小、懦弱、助人为乐、勇敢、舍己救人……”其中“懦弱”与“勇敢”就是一组反义词。学生对渔夫的评价有“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粗暴、勇敢、爱妻子又不爱妻子”。其中,“爱妻子又不爱妻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认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是“勤劳善良”。那么,教师的教学是否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就算完事,而对其余不同的观点视而不见或是一笔带过呢?如果交流发现成了寻找正确答案的环节,那么交流就毫无意义。交流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那些与众不同的认识,教师要追问下去。学生的个性精彩纷呈,教师要有一颗呵护的心、包容的心、启发的心,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相互撞击、相互磨合、相互影响,既达成共识,又充分展示个性。在课堂交流的环节,学生要能真正各抒己见,不是形而上学的交流,而是实质上的交流。
3.探讨
每一堂课都会有重点,探讨就是为突破重点而设计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经过讨论,确定探讨目标,然后各自去读书,力求更深刻地发现。“穷人”一课要探讨的问题,师生共同认为有三个:①作者描写了哪些事例突出了主人公的善良?②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善良?③在运用心理描写时要注意什么呢?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易至难。探讨问题的选择既要精又要准,这要求教师深钻教材,宏观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能预见性地想到学生的困难,在学生与课文重点之间架一座桥梁。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集中力气消化了“穷人”一课的精华,本课最突出的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善良的个性和矛盾的心路历程,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要把握人物的个性。针对这样一个高深的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观点、知识点和方法,才会记忆深刻,运用自如。
4.创新
创新主要是让学生把从课文中悟得的知识或方法加以巩固和发展。其方法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领悟—仿效—提高—创新”的训练过程,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包括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言表达。如熟读了“再见了,亲人”后,要求学生运用学得的语言改换角色叙述:①站在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角度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话别;②改换人称说话;③还可引导学生在字、词、句上仿写,在表达方法和体裁上仿写,活学活用。又如教学“买椟还珠”时,帮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只看外表,应抓住实质,防受骗,产生新认识:假如你是一位经理,想使产品畅销,你会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知识只有迁移、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生根发芽,开出奇葩;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实现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是发明,其实,创造首先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实践、一种勇气和一种能力。在学了“穷人”之后,教师还推荐托尔斯泰的其他力作,让学生去阅读、去摘抄、去发现,再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读、发现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创新的温室;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发去交流、自觉去探讨,自愿去创造,最终达到自读发现的目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不仅愿学,而且爱学,不仅学好,而且学以致用、学后创新,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时代需要的具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