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货币的超发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1971年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都有的经济现象,本文从货币制度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货币超发;货币制度;中央银行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不仅仅中国,世界平均 M2/GDP 比率持续上升,有更多的国家出现 M2>GDP 的现象,即货币超发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经济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货币制度的视角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起支配性作用
(1)从货币供给过程看,中央银行是现代社会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单个存款货币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的方式进行存款货币创造,但是,从银行体系来看,一个银行负债比如存款的增加可能引起另一个银行负债比如存款的减少,银行体系总负债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银行体系依靠自身不能获得资金的不断补充从而进行不断地货币供给。现代社会,中央银行担当起了不断补充存款货币银行资金即准备金的角色。在美国,美联储增加银行体系准备金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公开市场上购入政府债券;二是向存款货币银行发放贷款。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通过买入存款货币银行持有的外汇来增加其准备金的。总之,现代货币制度决定了只有中央银行给银行体系注入资金,银行体系才能进行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在货币供给中起主导性作用。
(2)分析货币供给模型,可以发现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增长中的支配性作用
货币供给模型如下:
MS= B×1+C/DRD+ER/D+C/D
式中,MS为货币供给量,C/D为现金漏损率,RD为法定准备金率,ER/D超额准备金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现金漏损率处于缓慢的下降过程中,法定准备金率在世界范围存在下降和取消的趋势,我国2006年以来调整较多,稳定时候居多,超额准备金率国内外也处于逐渐下降的过程,因此,货币乘数总体变化较慢,长期中,基础货币的变动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变动。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见下面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
表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A1:政府债券
A2:对金融机构贷款
A3:财政借款
A4:黄金、外汇等
国外资产B1:发行在外的现金
B2:存款货币银行等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B3:政府存款
B4:其他负债和资本
从上表可以看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负债,实际上它是各国中央银行主要负债,那么央行是否能够通过控制资产和其他负债影响基础货币呢?以美国为例,美联储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但是,对于美联储,有两个对基础货币有重要影响而自身不能控制的项目,即财政部存款和浮款,然而,这两个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与公开市场业务涉及的政府债券比较,所占比例非常小,这样,美联储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抵消它不认可的基础货币波动。总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对于基础货币即对于货币供给有控制力。
(3)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的逆周期增长,说明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支配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央行不加干预,货币供给是顺周期变动的。经济繁荣,企业投资、融资需求旺盛,银行贷款随之增长较快,MS也增长较快;反之,经济萧条,企业投资、融资愿望较低,银行有钱也不愿多贷款,MS较难增长。但是,在最近的这一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央行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结果世界范围内货币供给逆周期增长。据统计,到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到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各国央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足以说明现代货币制度中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增长中的支配性作用。
二、在货币供给中起支配作用的中央银行经常使货币超发成为常态的原因如下:
(1)央行追求低失业率的目标,这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当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时,会引起物价上涨,产出下降,失业增加。央行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会加快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扩大社会总需求。获得好处的工人会再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接着央行又会增加货币,产生不良循环。
第二,由于央行认定的失业率目标低于充分就业时的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样,在总产出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时,政府对就业状况依然不满意,于是会增加货币供给,扩大需求,扩大产出,提高就业率水平。但是,由于经济的自我纠错机制,产出会重新回到自然率水平,失业率又提高到原来水平,这时,央行又会为降低失业率扩大货币供给,从而不断循环。
(2)财政赤字的弥补,这也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如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不能通过发行债券,只能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弥补,从而导致货币增长过快。
第二,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但如果财政出现长期赤字需要不断发行国债,会推高利率水平,央行将不得不不断地买入国债压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货币增长过快。
参考文献:
[1]宋芳秀.中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2,(4):18-22.
[2]刘珮茜.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3,(3):30-35.
[3]徐云顺.货币超发: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3):30-35.
[4]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摘要:货币的超发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1971年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都有的经济现象,本文从货币制度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货币超发;货币制度;中央银行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不仅仅中国,世界平均 M2/GDP 比率持续上升,有更多的国家出现 M2>GDP 的现象,即货币超发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经济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货币制度的视角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起支配性作用
(1)从货币供给过程看,中央银行是现代社会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单个存款货币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的方式进行存款货币创造,但是,从银行体系来看,一个银行负债比如存款的增加可能引起另一个银行负债比如存款的减少,银行体系总负债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银行体系依靠自身不能获得资金的不断补充从而进行不断地货币供给。现代社会,中央银行担当起了不断补充存款货币银行资金即准备金的角色。在美国,美联储增加银行体系准备金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公开市场上购入政府债券;二是向存款货币银行发放贷款。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通过买入存款货币银行持有的外汇来增加其准备金的。总之,现代货币制度决定了只有中央银行给银行体系注入资金,银行体系才能进行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在货币供给中起主导性作用。
(2)分析货币供给模型,可以发现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增长中的支配性作用
货币供给模型如下:
MS= B×1+C/DRD+ER/D+C/D
式中,MS为货币供给量,C/D为现金漏损率,RD为法定准备金率,ER/D超额准备金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现金漏损率处于缓慢的下降过程中,法定准备金率在世界范围存在下降和取消的趋势,我国2006年以来调整较多,稳定时候居多,超额准备金率国内外也处于逐渐下降的过程,因此,货币乘数总体变化较慢,长期中,基础货币的变动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变动。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见下面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简表:
表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A1:政府债券
A2:对金融机构贷款
A3:财政借款
A4:黄金、外汇等
国外资产B1:发行在外的现金
B2:存款货币银行等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B3:政府存款
B4:其他负债和资本
从上表可以看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负债,实际上它是各国中央银行主要负债,那么央行是否能够通过控制资产和其他负债影响基础货币呢?以美国为例,美联储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但是,对于美联储,有两个对基础货币有重要影响而自身不能控制的项目,即财政部存款和浮款,然而,这两个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与公开市场业务涉及的政府债券比较,所占比例非常小,这样,美联储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抵消它不认可的基础货币波动。总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对于基础货币即对于货币供给有控制力。
(3)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各国货币的逆周期增长,说明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支配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央行不加干预,货币供给是顺周期变动的。经济繁荣,企业投资、融资需求旺盛,银行贷款随之增长较快,MS也增长较快;反之,经济萧条,企业投资、融资愿望较低,银行有钱也不愿多贷款,MS较难增长。但是,在最近的这一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央行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结果世界范围内货币供给逆周期增长。据统计,到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到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各国央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足以说明现代货币制度中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增长中的支配性作用。
二、在货币供给中起支配作用的中央银行经常使货币超发成为常态的原因如下:
(1)央行追求低失业率的目标,这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当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时,会引起物价上涨,产出下降,失业增加。央行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会加快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扩大社会总需求。获得好处的工人会再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接着央行又会增加货币,产生不良循环。
第二,由于央行认定的失业率目标低于充分就业时的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样,在总产出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时,政府对就业状况依然不满意,于是会增加货币供给,扩大需求,扩大产出,提高就业率水平。但是,由于经济的自我纠错机制,产出会重新回到自然率水平,失业率又提高到原来水平,这时,央行又会为降低失业率扩大货币供给,从而不断循环。
(2)财政赤字的弥补,这也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如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不能通过发行债券,只能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弥补,从而导致货币增长过快。
第二,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但如果财政出现长期赤字需要不断发行国债,会推高利率水平,央行将不得不不断地买入国债压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货币增长过快。
参考文献:
[1]宋芳秀.中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2,(4):18-22.
[2]刘珮茜.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3,(3):30-35.
[3]徐云顺.货币超发:原因探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3):30-35.
[4]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