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相亲交友类节目如此繁多的背景下,《非诚勿扰》以其不断创新的节目风格和规则设置,使其收视率在同类节目中一马当先。 通过对该节目多个层面的节目定位研究,我们力求挖掘该节目热播的深层动因,使之能为同类节目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诚勿扰》 受众定位 规则设定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热播的相亲类交友节目。独到的见解、犀利的点评、靓丽个性的嘉宾,引人入胜的规则以及明确的定位,使它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且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前沿。本文拟从主体构成、规则设定和受众这三个层面对《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进行分析,力求借此挖掘该节目热播的深层动因。
一、多元化的主体构成
(一)主持人良好的掌控和个性的风格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类交友节目,它的定位不只是娱乐节目。因此,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非常慎重,选定了有着十多年民生新闻主持经验的孟非。在节目中,他收放自如,让嘉宾可以尽情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也让大家可以对嘉宾了解得更多。在某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时,孟非也绝不叫停,此时的他认真倾听,偶尔概括,这样的方式使节目充满激情。同时该高调时他也绝不羞涩,一针见血的点评,用语言进行心灵上的碰撞。正是有主持功力的孟非使得节目真实、细腻的同时又不乏生机与活力。
(二)靓丽个性的男女嘉宾
对嘉宾的挑选和定位也是《非诚勿扰》的一大亮点。24位女嘉宾风格不同,每一位都非常有看点和话题性。因此,当她们在面对男嘉宾时,她们之间的观念和想法就会发生冲突。 从男嘉宾来看,几乎每一位都可以反映出社会上的某一类人群。这种对嘉宾的角色选择和定位,对受众来说形成了“双重形式代入感”。对于男女嘉宾的选择,受众会下意识地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嘉宾。这种“双重形式代入感”,可以使受众与女嘉宾和男嘉宾同步体验着现场的“亮灯”与“灭灯”,不仅提高了受众的观看兴趣和参与度,而且收视率也稳步上升。
(三)权威心理专家的点评
《非诚勿扰》还有一处别具匠心的环节就是专家点评。节目最初邀请的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乐嘉,性格色彩学的创始人和心理咨询顾问。对于他的定位,是代表着观众不在现场表达出来的心声。后来由于个人原因乐嘉退出了节目,节目组又变了“套路”,这次他们没有邀请像乐嘉那样的心理学专家,而是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比如王石、何润东等人,提高了节目的娱乐性。非心理专业的点评认识虽不如乐嘉一针见血,但是他们贵在“接地气”,更能代表普通大众。
二、充满悬念的规则设定
《非诚勿扰》保留了传统,女生和男生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它也有悖于传统,选择权优先在女嘉宾手中。节目开始是24位女嘉宾集体亮相,她们通过3次选择来决定男嘉宾去留。成功留到最后的男嘉宾,在最后有一次“反转”的机会来选择最心仪的女嘉宾。像这种在开始由男嘉宾依次“过关”的环节到最后的“反转”环节,让整个相亲环节充满悬念。节目包装也是充满悬念的,灯光、服装、道具、音乐和现场掌控力在同类节目中都脱颖而出,并且与节目内容相契合。另外,在节目拍摄时镜头的使用也非常简洁有序,当男嘉宾在几个女嘉宾之间摇摆不定时,节目会用移镜头依次给出女嘉宾的特写。《非诚勿扰》节目组还会在海外举办专场活动,主要为华人华侨提供相亲的平台。同时也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2000万农民工”婚恋解决活动。与此同时,多样精彩的活动带来的高收视率也为节目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商,来为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提供更为丰富诱人的礼品,吸引很多单身男女对节目的向往与参与。
三、稳定广阔的受众定位
《非诚勿扰》无论是在青年还是老年中都有大量的受众群体。20岁到40岁的单身男女是这个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正处于谈婚论嫁的阶段。再加上嘉宾们就职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他们有能力有才华,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关注。《非诚勿扰》对自身的定位是很准确的,城市男女的恋爱故事,紧随潮流。节目注重嘉宾们的真情实感,它能呈现出参与者的情感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受众在内心对正反两种观点进行评判,受众不仅是在看别人,也是在看自己。
四、结语
《非诚勿扰》发展至今历经9个年头,已然成为中国较为长寿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主体构成、悬念设置以及受众定位进行相关研究,总结了《非诚勿扰》这一节目的定位着力点,希望能为以后的相关节目策划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洪娜.透过《非诚勿扰》谈孟非主持风格[J].活力,2011(08).
[2]许敏球.《非诚勿扰》节目成功元素分析[J].当代电视,2010(06).
[3]杨轶男.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形象与风格定位[J].电视传媒,2009(02).
[4]邱倩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成功因素探讨[J].電影评介,2010(10).
(作者简介:王育巾,女,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非诚勿扰》 受众定位 规则设定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热播的相亲类交友节目。独到的见解、犀利的点评、靓丽个性的嘉宾,引人入胜的规则以及明确的定位,使它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且收视率一直保持在前沿。本文拟从主体构成、规则设定和受众这三个层面对《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进行分析,力求借此挖掘该节目热播的深层动因。
一、多元化的主体构成
(一)主持人良好的掌控和个性的风格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类交友节目,它的定位不只是娱乐节目。因此,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非常慎重,选定了有着十多年民生新闻主持经验的孟非。在节目中,他收放自如,让嘉宾可以尽情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也让大家可以对嘉宾了解得更多。在某个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时,孟非也绝不叫停,此时的他认真倾听,偶尔概括,这样的方式使节目充满激情。同时该高调时他也绝不羞涩,一针见血的点评,用语言进行心灵上的碰撞。正是有主持功力的孟非使得节目真实、细腻的同时又不乏生机与活力。
(二)靓丽个性的男女嘉宾
对嘉宾的挑选和定位也是《非诚勿扰》的一大亮点。24位女嘉宾风格不同,每一位都非常有看点和话题性。因此,当她们在面对男嘉宾时,她们之间的观念和想法就会发生冲突。 从男嘉宾来看,几乎每一位都可以反映出社会上的某一类人群。这种对嘉宾的角色选择和定位,对受众来说形成了“双重形式代入感”。对于男女嘉宾的选择,受众会下意识地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嘉宾。这种“双重形式代入感”,可以使受众与女嘉宾和男嘉宾同步体验着现场的“亮灯”与“灭灯”,不仅提高了受众的观看兴趣和参与度,而且收视率也稳步上升。
(三)权威心理专家的点评
《非诚勿扰》还有一处别具匠心的环节就是专家点评。节目最初邀请的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乐嘉,性格色彩学的创始人和心理咨询顾问。对于他的定位,是代表着观众不在现场表达出来的心声。后来由于个人原因乐嘉退出了节目,节目组又变了“套路”,这次他们没有邀请像乐嘉那样的心理学专家,而是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比如王石、何润东等人,提高了节目的娱乐性。非心理专业的点评认识虽不如乐嘉一针见血,但是他们贵在“接地气”,更能代表普通大众。
二、充满悬念的规则设定
《非诚勿扰》保留了传统,女生和男生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它也有悖于传统,选择权优先在女嘉宾手中。节目开始是24位女嘉宾集体亮相,她们通过3次选择来决定男嘉宾去留。成功留到最后的男嘉宾,在最后有一次“反转”的机会来选择最心仪的女嘉宾。像这种在开始由男嘉宾依次“过关”的环节到最后的“反转”环节,让整个相亲环节充满悬念。节目包装也是充满悬念的,灯光、服装、道具、音乐和现场掌控力在同类节目中都脱颖而出,并且与节目内容相契合。另外,在节目拍摄时镜头的使用也非常简洁有序,当男嘉宾在几个女嘉宾之间摇摆不定时,节目会用移镜头依次给出女嘉宾的特写。《非诚勿扰》节目组还会在海外举办专场活动,主要为华人华侨提供相亲的平台。同时也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2000万农民工”婚恋解决活动。与此同时,多样精彩的活动带来的高收视率也为节目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商,来为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提供更为丰富诱人的礼品,吸引很多单身男女对节目的向往与参与。
三、稳定广阔的受众定位
《非诚勿扰》无论是在青年还是老年中都有大量的受众群体。20岁到40岁的单身男女是这个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正处于谈婚论嫁的阶段。再加上嘉宾们就职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他们有能力有才华,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关注。《非诚勿扰》对自身的定位是很准确的,城市男女的恋爱故事,紧随潮流。节目注重嘉宾们的真情实感,它能呈现出参与者的情感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受众在内心对正反两种观点进行评判,受众不仅是在看别人,也是在看自己。
四、结语
《非诚勿扰》发展至今历经9个年头,已然成为中国较为长寿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主体构成、悬念设置以及受众定位进行相关研究,总结了《非诚勿扰》这一节目的定位着力点,希望能为以后的相关节目策划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洪娜.透过《非诚勿扰》谈孟非主持风格[J].活力,2011(08).
[2]许敏球.《非诚勿扰》节目成功元素分析[J].当代电视,2010(06).
[3]杨轶男.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形象与风格定位[J].电视传媒,2009(02).
[4]邱倩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成功因素探讨[J].電影评介,2010(10).
(作者简介:王育巾,女,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