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中心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阅读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能力,使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自能读书”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通过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一、改进课堂结构,创造“自能读书”条件。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也尽量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还普遍存在一种弊病,就是教师教得多,包得太死,即使是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也要挖掘其“微言大义”,讲深讲透,只注意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没有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的知识比较扎实,但智力没有得到开发,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有些毕业班的学生经过老师加班加点的复习,虽然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中学学习,但成绩很快就退了下来。分析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但没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结构实际上是“教”的结构。为此,改进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变“教”的结构为以“学”为主的结构,坚持以导为主,突出阅读方法训练,努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已势在必行。这也要求教师们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主动地位。
二、针对实际情况,教给“自能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掌握的知识面不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也应各有区别。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用“教读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强调边读边想,边读边说,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把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如教学《刘胡兰》一文,我先让学生试读课文,再指名学生读第一段后问道:“这段有几句?每句讲什么?”学生通过试读立刻说出分别讲了刘胡兰被捕时间、地点和原因。这样让学生由读到想,由想到说,既加强了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掌握读书方法。对于中年级学生,应采用“导读法”。在教学中,运用初读、细读、精读等步骤,启发和指导学生学会读懂课文的方法。在初读中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在细读中,分清重点、理清脉络,读懂句、段、篇的意思,理解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段落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精读中抓住重点。研究精华,弄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内在含义,了解作者写作技巧。要做到这三点,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如教《繁星》这一课,我在初读中引导学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繁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看星天的事例?哪一次看星天的感受最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写?在精读中我又让学生边读边想回答:“作者先看到的星星是怎样的?然后又有怎样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被星空所陶醉?”这样通过读读、想担、议议,把握句、段、篇章的内在联系,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学会了读书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自读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中、低年级所“学”的阅读法进行自读,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检查帮助学生归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解决疑难。对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台阶,减少坡度,适时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读实践。如教《一夜的工作》,我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找出“劳苦”和“简朴”有关部分进行细读,让学生从中认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这样,通过难点的点拨,教师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顺利驾驭了整个课堂,并使课堂活跃,师生气氛融洽,真正达到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目的,使学生顺利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三、培养“参与”意识,增强“自能读书”效果。
阅读教学“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围绕着这一标准,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各年级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集体学习活动,要想方设法给每一个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表达的机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能读书”的训练,是我们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件新鲜事,也是我们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要我们坚持以导为主,不断改进教学结构,注重给学生学的方法。我们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课堂结构,创造“自能读书”条件。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也尽量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还普遍存在一种弊病,就是教师教得多,包得太死,即使是一些简单明了的句子,也要挖掘其“微言大义”,讲深讲透,只注意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没有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的知识比较扎实,但智力没有得到开发,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有些毕业班的学生经过老师加班加点的复习,虽然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中学学习,但成绩很快就退了下来。分析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但没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结构实际上是“教”的结构。为此,改进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变“教”的结构为以“学”为主的结构,坚持以导为主,突出阅读方法训练,努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已势在必行。这也要求教师们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主动地位。
二、针对实际情况,教给“自能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掌握的知识面不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也应各有区别。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用“教读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强调边读边想,边读边说,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把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如教学《刘胡兰》一文,我先让学生试读课文,再指名学生读第一段后问道:“这段有几句?每句讲什么?”学生通过试读立刻说出分别讲了刘胡兰被捕时间、地点和原因。这样让学生由读到想,由想到说,既加强了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掌握读书方法。对于中年级学生,应采用“导读法”。在教学中,运用初读、细读、精读等步骤,启发和指导学生学会读懂课文的方法。在初读中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在细读中,分清重点、理清脉络,读懂句、段、篇的意思,理解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段落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精读中抓住重点。研究精华,弄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内在含义,了解作者写作技巧。要做到这三点,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如教《繁星》这一课,我在初读中引导学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繁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看星天的事例?哪一次看星天的感受最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写?在精读中我又让学生边读边想回答:“作者先看到的星星是怎样的?然后又有怎样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被星空所陶醉?”这样通过读读、想担、议议,把握句、段、篇章的内在联系,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学会了读书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自读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中、低年级所“学”的阅读法进行自读,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检查帮助学生归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解决疑难。对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台阶,减少坡度,适时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读实践。如教《一夜的工作》,我抓住“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找出“劳苦”和“简朴”有关部分进行细读,让学生从中认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这样,通过难点的点拨,教师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顺利驾驭了整个课堂,并使课堂活跃,师生气氛融洽,真正达到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目的,使学生顺利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三、培养“参与”意识,增强“自能读书”效果。
阅读教学“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围绕着这一标准,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各年级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集体学习活动,要想方设法给每一个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表达的机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能读书”的训练,是我们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件新鲜事,也是我们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要我们坚持以导为主,不断改进教学结构,注重给学生学的方法。我们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