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S与蔡康永可以这么好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99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志着台湾娱乐盛世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终于叫停,蔡康永请辞,在他发出微博后不久,小S也在微博上表态,两人共同进退,浮华世道,唯独他俩还真有同生死,共患难的劲儿。众人免不得一番感慨,不经意地,一个问题慢慢浮上了我的心头,那就是为什么小S与蔡康永可以这么好。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的男女主持通常关系都会不错,毕竟一起战斗那么多年,说起来也是利益共同体,亲密战友那是肯定的。所以就算到了现在,倪萍见了忠祥大师还是会调侃,李湘见了何炅老师还是会拥抱。这种事并不鲜见。
  但像蔡康永这样12年对无亲无故的小S无限宠溺,而小S则对康永哥无条件信任,事业共进退的CP,以至产生了“一种不用结合的亲密关系”,还是真让人拍案惊奇。
  他们俩已经好得人神皆知,网上甚至出了个语录——《蔡康永到底有多爱小S》。在各种视频里,蔡康永多次表示唯一可能发生亲密关系的女性就是小S,她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女人……就算私底下,他们也算是最亲密的朋友,她酒醉后会打长电话给他,他可以吃她嘴里吃过的东西,甚至,她生下女儿,他把她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写了一本情真意切的书……这些,以我对高冷的康永哥的了解,不是真爱还真是做不到呢。
  有人倾盖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为什么唯独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中间产生了真爱?
  在看过大量视频与资料之后,我终于模糊地明白小S与蔡康永为什么可以这么好,因为小S就是蔡康永寻找的另一个世界。
  康熙迷都知道,小S是当初康永钦点的搭档,因为看了她主持的节目,蔡康永觉得这个女孩很有意思,向当时的制作人点名要她来。
  “读书自由、私密、自说自话、自己往火坑跳,一切激动暗中发生,而电视要求热闹、直接、一切公开,两个经验很难叠在一起”。
  一个读书人要融进一档俗气热闹的节目里,他需要一个介质,于是他找到了小S,这个介质一上来就给他惊喜,一屁股坐在李敖的身上,吃起了男人的豆腐,一下让他那太过书生、太过讲学问的气质明丽性感起来。或者是由于两者性格差异,所以他从开始就大赞她是一块瑰宝,而小S就用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S语坦率告白:我是康永哥带出来的,应该说我是他养的一条狗,需要我到前面做做声势时,我就吼一吼。
  事实当然没有这么恶俗,只能说大家是如此不同,蔡康永是上流阶层的公子,小S是草根阶层的少妇,蔡康永有知识分子的高蹈,小S有世俗男女的放達,他们虽然只是一对男女,但他们的身上有着彼此终生不能达到的最仰慕的那部分。
  就像你常常见到的同一个班的两个女生,一个是成绩颇好性情清高的好女孩,一个是佻达不羁功课烂透的小飞妹,一个是虽然你很可爱,可是你没我有文化,一个是虽然你有文化,可是你没有我漂亮,大家都待在自己舒服的位置,永远不会嫉妒,因为大家都喜欢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那部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好的关系让我们展开人性的每一部分,每一部分我们都愿意与对方融合,这是人生最棒的体验。你看,小S和康永就达到了男女关系中最美好的一种境界。
  摘自腾讯网
其他文献
北大文科资深教授叶朗曾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学生。  上中学时,叶朗经常和同学们去北大玩耍。有一次,他们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靜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孩子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从石板上艰难地站起来,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向孩子们递过一枝盛开的紫丁香。  孩子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叶朗胆子最大,没有跑,而是一个人走上前,隔着墙,双手
期刊
美国人约翰·弗利(JohnFoley)曾在Barnes&Noble书店工作。随着网絡电商的迅猛发展,实体书店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为了压缩成本,从2013年初开始,Barnes&Noble书店的员工被迫休一段无薪假期。  不上班时,弗利不愿闷在家里发呆,而去健身房打发无聊时光。健身房内人头攒动,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挥汗如雨。特别是动感单车课程,常常一课难求,需要提前预约。中间休息时,弗利和身边的年轻人攀谈
期刊
在职场上,有一种最常见的角力,就是争夺一个有利位置。什么是有利位置呢?说穿了,就是下一棒。比如说甲负责盖房子,乙负责装潢,那么乙一定要等甲把房子盖好之后才能工作,所以乙就是甲的下一棒。有时候我们会换一个名词来说,叫作需求单位。  各位不要小看“需求单位”这四个字。在办公室里,这四个字有时候等同于“皇上驾到”。如果乙是下一棒,乙就是需求单位,同时乙就占了有利的位置。照常理说,乙要等甲先做完,而且时间
期刊
她送过得力属下的父母一对情侣围巾。她在美国出差,看到街头一对老人戴,于是拍了照片特意找来的。附上照片,祝他们恩爱永远。我们去她那个属下的家里玩儿,老人特意拿出来说,自家孩子都没这么仔细,真的很感动。  我家早餐习惯清粥腐乳,她有次来家里玩儿,我妈叨念家乡自酿的腐乳密密的一层辣,没想到她就记下了。有次她去湖南出差,看到农家有自酿的腐乳,死活跟人家要,弄了一坛子回来。唉,那么重。我妈因此每吃早餐就提起
期刊
他是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大师,她是位年过五旬、从没结过婚的、富有的女人。他成功治愈的病患,将她介绍给了他,说她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非常沮丧。他从病患口中还获悉,她唯一的乐趣就是上教堂;她没有朋友,从不和任何人交谈,哪怕与之朝夕相处十多年的管家和女仆,她也不愿和他们多说一句话。  一天晚上,他打了她的电话,小心翼翼地表明了身份,她极不情愿地和他聊了聊。他说希望参观她的屋子,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难道你愿意让
期刊
獲知自己患晚期肝癌,李业峰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最多只能活两个月”,李业峰感到很绝望。他才39岁,却经历了和同龄人太不一样的人生。  家境一般的他和美丽贤惠的刘芳结婚后,大女儿却因为父母血型问题,一出生便是脑瘫儿。现实无情地考验着这对相爱的夫妻,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彼此。李业峰心疼刘芳更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有几次,刘芳从梦中醒来,发现本来睡得好好的父女俩都不在身旁,刘芳急了,后来才知半夜里女儿
期刊
父親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一般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  父亲是爱我们的吗?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  我不知道。  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
期刊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妻,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移居到云南的一个小镇,种菜、做饭、骑车、在月光下读书写字,恬静淡然的画面如诗一般美丽。我相信,这样的镜头会触动无数人的心灵,他们内心深处一定或多或少地向往这样的生活。  但是,我更确信,没有几个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把理想变成现实。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向上不易,放下更难。  人總在出世、  入世的撕扯中挣扎前行  Anita,一位看上去柔
期刊
当医生说出“请通知她的家人”这句话时,就是她的生命到了最后的关头。可是对于这位弥留之际的女士,却意味着迎来了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她现年41岁,生活在美国。半年前,多年未生育的她,得知自己怀孕了。但是与喜讯结伴而来的是残酷的身体信息,头痛欲裂,看东西模糊,CT检查,她患了脑癌。  女士面临抉择,两条命,只能留其一。但当她的故事被我们所知时,她一定是选择了放弃化疗,放弃自己,她不能让药物在杀死癌细胞
期刊
晚上九点,地铁里站着几个疲惫的年轻人。一个小伙子讲着电话:“跟你们说了不是加班,北京错峰下班都这个点!我工作不累,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地铁到站,一大拔人挤上车。小伙子有点慌:“就这样嘛,你们照顾好自己……”一边说,一边抱歉地冲旁边的同事笑,好像生怕他们戳穿。  其实,谁会不理解呢?我遇到的大部分年轻“北漂”,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再苦再累,只字不提,净捡好听的说。一个学生告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