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近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新,加入了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心理辅导活动以其较高的吸引力和良好的效果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本文从心理辅导活动的涵义和四个阶段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心理辅导活动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辅导活动;小学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的道德认知仅停留在外部层面、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的言行存在不一致等现象,均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和进入课程情境,学习成长成才应知道和践行的道德规范?如何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当前思品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经过尝试和反思总结,认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心理辅导活动的涵义
心理辅导活动,是指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通过设计一些教育意味浓厚并有趣的心理活动,让团体成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心理活动之中,并且分享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指导者(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分析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表现,并对相关的行为进行评断,是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开展方式之一。因其开展形式极富吸引力,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心理辅导活动也逐渐开始被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心理辅导活动还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丰富性、创新性等多重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
二、心理辅导活动的组成阶段
一般来讲,心理辅导活动由暖身、转换、工作及结束等四个阶段组合而成,环环相扣,共同达成直击学生内心的教育作用。
暖身阶段
暖身阶段,也称“破冰”,其目的就是创设轻松的环境和分为,让参与者放下心理压力,与周围同学之间建立起必要的信任感。心理辅导活动的暖身阶段,重点在于营造氛围,建立关系(安全、信任和谐)。在暖身阶段中,学生对一切都是未知的,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较大的陌生感。例如,在活动第一次进行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分组、如何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无法形成较为和谐的分享氛围等。暖身阶段就起到一个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则、熟悉合作对象和活动流程的作用,因此,它是心理辅导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是否能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的情绪是否被调动起来,都有赖于教师在暖身阶段的铺陈。
转换阶段
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暖身阶段的系列活动被调到起来之后,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在学生中营造本节课程需要带入的主要问题情境,这就进入了转换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心理辅导过程的转换阶段的重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任何学习都是从情境开始的”,因此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十分关键。这一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包括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段、小品表演等,教师需要在有趣鲜活的形式之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并且关注每个学生在情境中的角色和表现。
工作阶段
工作阶段是讨论不断深入,主题不断被感知和理解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比例最大,“生生互动,解决问题”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讨论是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注重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有针对性和有吸引力的活动,幫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程情境,在体验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对课程主题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实际上是活动最后的一个分享总结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有研究者指出,活动参与者的经验总结对整个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在整堂课中的实际收获,学生是否能够愿意将自己在参与团队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是否愿意吐露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和观点,都决定了这次活动的成败。而每位学生或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分享内容,又反过来成为教师本节课教育教学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
三、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的几点建议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热衷于参与“有趣、能合作甚至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许多孩子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尝试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虽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弯路,但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关于如何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 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
很久以来,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将学生当作“听众”和“观众”。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简单机械地向他们传递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要求以及道德规范,这样的传统课堂很难摆脱单调乏味等问题。我们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之后,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带着学生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情境、讲述相关的知识点,而是要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教师要学会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出调整,设计不同的团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多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切不可一味职责。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潜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习和领悟知识。
设计合适的团体活动
“活而有序,动中有思”是心理辅导活动服务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活动,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还始终围绕课程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有效地控制活动程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活动步骤和明确的活动规则,努力达到“人人明确任务,人人有序参与”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发掘自己的潜能”时创设了一个主题活动——造长城。该教学案例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让4位同学按一定的顺序围坐在一起;第二步,4人缓缓地躺下,躺在隔壁同学的腿上;第三步,另请4位同学同时撤走所有的凳子,看他们能坚持多久;第四步,分享活动体验。笔者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总是有同学在打闹、不能很好地在组内进行活动,这时候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各组的组长,强调如果不能团结协作,最后,每个人都无法体会到自己是否拥有强大的潜能。 注重活动的有效衔接
教师需要特别注重不同活动板块之间的衔接引导和学生分享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非常容易出现热火朝天的玩,最后毫无收获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机智地安排活动中的分享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张嘴表达自己的收获、观点和思考。而这也是教师可利用的、传授知识重点的最佳时机,最好能够做到以学生的思考为引子进行课堂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但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避免活动自由却空洞。教师要及时将思绪游离在课堂主题之外的学生拉回到活动中。面对整个的学生群体,更要时刻关注,点拨和提醒。
(二) 保障学生的自由表达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让学生在课本上勾勾画画,但是仅一味地灌输知识,可能并不会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带领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等。事实上,小学生并非只能通过听、看两种途径来学习,我们还更应该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从学生的“输入”中发现优点、发现不足,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学生们年龄虽小,但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领悟到许多珍贵的道理,这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事情,例如在“融入集体”主题课堂教学后,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智慧凝结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力量。”可见,我们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只是传递课堂教学的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还会推动孩子积极的体验、互动和改变,从而激发他们对自身所在团体的喜欢和投入,对团队成员的欣赏和感激,也因而能激发他们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3-65.
[2]宋彬.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的探讨[J].宁夏教育,2003(5):27-28.
[3]林文杰.从“心”开始打造“心”课堂——心理效应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66-69.
[4]余小林.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让学生“思想”起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127-127.
[5]赵建国.刍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26-126.
[6]張彦坤.浅谈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J].学周刊,2014(6):68-68.
[7]蒋月菇.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途径[J].成功(教育),2008(10):157-158.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辅导活动;小学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的道德认知仅停留在外部层面、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的言行存在不一致等现象,均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陷入僵局。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和进入课程情境,学习成长成才应知道和践行的道德规范?如何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当前思品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经过尝试和反思总结,认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心理辅导活动的涵义
心理辅导活动,是指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通过设计一些教育意味浓厚并有趣的心理活动,让团体成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心理活动之中,并且分享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指导者(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分析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表现,并对相关的行为进行评断,是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开展方式之一。因其开展形式极富吸引力,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心理辅导活动也逐渐开始被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心理辅导活动还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丰富性、创新性等多重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收获知识。
二、心理辅导活动的组成阶段
一般来讲,心理辅导活动由暖身、转换、工作及结束等四个阶段组合而成,环环相扣,共同达成直击学生内心的教育作用。
暖身阶段
暖身阶段,也称“破冰”,其目的就是创设轻松的环境和分为,让参与者放下心理压力,与周围同学之间建立起必要的信任感。心理辅导活动的暖身阶段,重点在于营造氛围,建立关系(安全、信任和谐)。在暖身阶段中,学生对一切都是未知的,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较大的陌生感。例如,在活动第一次进行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分组、如何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无法形成较为和谐的分享氛围等。暖身阶段就起到一个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则、熟悉合作对象和活动流程的作用,因此,它是心理辅导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是否能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的情绪是否被调动起来,都有赖于教师在暖身阶段的铺陈。
转换阶段
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暖身阶段的系列活动被调到起来之后,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在学生中营造本节课程需要带入的主要问题情境,这就进入了转换阶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心理辅导过程的转换阶段的重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任何学习都是从情境开始的”,因此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十分关键。这一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包括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段、小品表演等,教师需要在有趣鲜活的形式之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并且关注每个学生在情境中的角色和表现。
工作阶段
工作阶段是讨论不断深入,主题不断被感知和理解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比例最大,“生生互动,解决问题”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讨论是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注重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有针对性和有吸引力的活动,幫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程情境,在体验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对课程主题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实际上是活动最后的一个分享总结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有研究者指出,活动参与者的经验总结对整个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在整堂课中的实际收获,学生是否能够愿意将自己在参与团队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是否愿意吐露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和观点,都决定了这次活动的成败。而每位学生或相似或截然不同的分享内容,又反过来成为教师本节课教育教学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
三、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的几点建议
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热衷于参与“有趣、能合作甚至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许多孩子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尝试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虽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弯路,但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关于如何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 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
很久以来,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将学生当作“听众”和“观众”。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简单机械地向他们传递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要求以及道德规范,这样的传统课堂很难摆脱单调乏味等问题。我们将心理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之后,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带着学生读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情境、讲述相关的知识点,而是要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教师要学会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出调整,设计不同的团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多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切不可一味职责。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潜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习和领悟知识。
设计合适的团体活动
“活而有序,动中有思”是心理辅导活动服务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活动,使得各个环节都能够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还始终围绕课程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有效地控制活动程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活动步骤和明确的活动规则,努力达到“人人明确任务,人人有序参与”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发掘自己的潜能”时创设了一个主题活动——造长城。该教学案例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让4位同学按一定的顺序围坐在一起;第二步,4人缓缓地躺下,躺在隔壁同学的腿上;第三步,另请4位同学同时撤走所有的凳子,看他们能坚持多久;第四步,分享活动体验。笔者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总是有同学在打闹、不能很好地在组内进行活动,这时候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各组的组长,强调如果不能团结协作,最后,每个人都无法体会到自己是否拥有强大的潜能。 注重活动的有效衔接
教师需要特别注重不同活动板块之间的衔接引导和学生分享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非常容易出现热火朝天的玩,最后毫无收获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机智地安排活动中的分享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张嘴表达自己的收获、观点和思考。而这也是教师可利用的、传授知识重点的最佳时机,最好能够做到以学生的思考为引子进行课堂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但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避免活动自由却空洞。教师要及时将思绪游离在课堂主题之外的学生拉回到活动中。面对整个的学生群体,更要时刻关注,点拨和提醒。
(二) 保障学生的自由表达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让学生在课本上勾勾画画,但是仅一味地灌输知识,可能并不会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带领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等。事实上,小学生并非只能通过听、看两种途径来学习,我们还更应该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从学生的“输入”中发现优点、发现不足,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学生们年龄虽小,但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领悟到许多珍贵的道理,这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事情,例如在“融入集体”主题课堂教学后,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智慧凝结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力量。”可见,我们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只是传递课堂教学的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还会推动孩子积极的体验、互动和改变,从而激发他们对自身所在团体的喜欢和投入,对团队成员的欣赏和感激,也因而能激发他们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3-65.
[2]宋彬.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式的探讨[J].宁夏教育,2003(5):27-28.
[3]林文杰.从“心”开始打造“心”课堂——心理效应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66-69.
[4]余小林.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让学生“思想”起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127-127.
[5]赵建国.刍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26-126.
[6]張彦坤.浅谈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J].学周刊,2014(6):68-68.
[7]蒋月菇.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途径[J].成功(教育),2008(1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