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文章就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张麦秋(1963- ),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株洲412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0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039-02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教育类型,既姓“高”又姓“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是学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基本功能,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也是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高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起到了宏观指导和专业名称规范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为了获得社会对人才专业类别、规格层次需求的准确信息,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厂、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包括当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需求发展势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区域内相关职业院校所办专业、专业方向及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作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构建以主体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专业口径宽窄匹配的、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切忌两种极端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学校本位论,即专业设置由学校自身条件来决定,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关门办学,其结果是使学校陷入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大、进口不旺、出口不畅的被动局面。第二种倾向是盲目跟热,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变化的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的周期一般为三年,故专业需求预测,做的是“期货”而非“现货”,今天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人满为患”,而在三年后很可能成为滞销产品,就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由于学校完全不具备开办热门专业的资源条件,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达不到规格要求,使学校的社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改革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实现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深度融合。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对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就必须将国家标准中对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与就业后的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第二,要实现教学新模式和教育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将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广泛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问题研讨”“案例导航”“现场演练”等符合高职教学规律,体现高职教学特色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技术通常是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新技术包括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教室等。新的教学模式不能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而必须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通过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教学新技术,使教学新模式得到推广。
第三,在实践性环节中,要实现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申请者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因此,对技能训练项目的选择应根据专业特点,在国家公布的职业标准范围内进行。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要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基准,将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真正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第四,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实现“教、学、做”的深度融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互动,边讲边练、边说边做、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同时,要改变考核方法,不仅要考查学生学和做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掌握的实际技能,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实际收效。
三、以双师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与其他的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建设一支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具备工程基本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对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毕业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除了要进行新教师资格培训外,还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安排半年至两年的工程实践培训。新教师深入工矿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淀工程实践的基础。
第二,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对其进行工程实践的补课。中青年教师除了对企业作一般了解外,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重点解剖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将其工程实践所得,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优秀者进入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但同时又是教育战线的新兵。因此,应对这些人员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提升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导师制等措施,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规律,尽早完成角色转变,过好教学关。
第四,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的组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少量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以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势态。同时,还可返聘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退休教师,充分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资源优势。
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文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设、教学资料建设、课程企业文化建设等。
第一,教学文件建设的重点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提出工学结合的基本方式,制定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企事业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用户,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和共同开发,以体现用户的意志和要求,确保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二,教学管理既包括教学过程管理,又包括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制定可行的教学进程。推行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育技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教学活动的质量要求。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最终要评价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技能的程度,重在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收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要坚持过程监督和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并将监督信息及时反馈,以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质量提高。
第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教学骨干,形成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师德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身正为范的自我意识。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素质。
第四,在课程建设中,一是要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提出质量要求;二是要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突出能力培养主线;三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的质量提升;四是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使之与生产实际更加贴近;五是要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数字教室等教育新技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第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实验、实训、实习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设备设施是否完善,台套件数是否足够,档次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硬件建设的投入,以确保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第六,教学资料建设主要是教材建设。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旨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来构建教材的基本内容。教材的内涵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把握职业素质培养这一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教材的形式,既要有传统的纸质教材,还要开发电子教材等新形式。除了采用国家规定的规划教材外,各院校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七,课程企业文化建设是指将行业、企业、职业等企业文化要素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企业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企业文化认同、职业道德及职业活动能力,其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个人诚信品质、敬业创业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交流沟通能力等。通过产业发展史教育、企业精神教育,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内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之一。
[参考文献]
[1]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努力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麦秋.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
[5]张麦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联分析[J].职业,2008(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张麦秋(1963- ),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株洲412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0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039-02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教育类型,既姓“高”又姓“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是学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基本功能,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也是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高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起到了宏观指导和专业名称规范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为了获得社会对人才专业类别、规格层次需求的准确信息,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厂、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包括当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需求发展势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区域内相关职业院校所办专业、专业方向及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作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构建以主体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专业口径宽窄匹配的、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切忌两种极端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学校本位论,即专业设置由学校自身条件来决定,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关门办学,其结果是使学校陷入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大、进口不旺、出口不畅的被动局面。第二种倾向是盲目跟热,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变化的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的周期一般为三年,故专业需求预测,做的是“期货”而非“现货”,今天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人满为患”,而在三年后很可能成为滞销产品,就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由于学校完全不具备开办热门专业的资源条件,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达不到规格要求,使学校的社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改革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实现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深度融合。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对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就必须将国家标准中对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与就业后的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第二,要实现教学新模式和教育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将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广泛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问题研讨”“案例导航”“现场演练”等符合高职教学规律,体现高职教学特色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技术通常是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新技术包括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教室等。新的教学模式不能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而必须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通过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教学新技术,使教学新模式得到推广。
第三,在实践性环节中,要实现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申请者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因此,对技能训练项目的选择应根据专业特点,在国家公布的职业标准范围内进行。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要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基准,将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真正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第四,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实现“教、学、做”的深度融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互动,边讲边练、边说边做、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同时,要改变考核方法,不仅要考查学生学和做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掌握的实际技能,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实际收效。
三、以双师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与其他的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建设一支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具备工程基本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对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毕业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除了要进行新教师资格培训外,还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安排半年至两年的工程实践培训。新教师深入工矿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淀工程实践的基础。
第二,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对其进行工程实践的补课。中青年教师除了对企业作一般了解外,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重点解剖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将其工程实践所得,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优秀者进入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但同时又是教育战线的新兵。因此,应对这些人员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提升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导师制等措施,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规律,尽早完成角色转变,过好教学关。
第四,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的组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少量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以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势态。同时,还可返聘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退休教师,充分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资源优势。
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文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设、教学资料建设、课程企业文化建设等。
第一,教学文件建设的重点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提出工学结合的基本方式,制定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企事业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用户,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和共同开发,以体现用户的意志和要求,确保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二,教学管理既包括教学过程管理,又包括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制定可行的教学进程。推行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育技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教学活动的质量要求。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最终要评价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技能的程度,重在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收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要坚持过程监督和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并将监督信息及时反馈,以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质量提高。
第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教学骨干,形成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师德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身正为范的自我意识。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素质。
第四,在课程建设中,一是要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提出质量要求;二是要构建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突出能力培养主线;三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的质量提升;四是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使之与生产实际更加贴近;五是要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数字教室等教育新技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第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实验、实训、实习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设备设施是否完善,台套件数是否足够,档次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硬件建设的投入,以确保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第六,教学资料建设主要是教材建设。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旨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来构建教材的基本内容。教材的内涵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把握职业素质培养这一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教材的形式,既要有传统的纸质教材,还要开发电子教材等新形式。除了采用国家规定的规划教材外,各院校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七,课程企业文化建设是指将行业、企业、职业等企业文化要素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企业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企业文化认同、职业道德及职业活动能力,其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个人诚信品质、敬业创业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社会适应性、交流沟通能力等。通过产业发展史教育、企业精神教育,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内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之一。
[参考文献]
[1]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努力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麦秋.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
[5]张麦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联分析[J].职业,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