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要以文化振兴为引领,做好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多环节和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引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塑形的同时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是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之所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新时代鄉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重大。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更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性工程,物质文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需同步推进,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振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打造高品质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深挖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比如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同时对促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文化治理格局。新时代的村民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其所处的是信息和知识几何数倍增的时代,村民的素质与乡村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村民需要从乡村文化的大力发展中汲取农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人际沟通技巧、修身养性之道等能力,这是新时代村民取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他们通往广阔开放的外部空间的途径依赖,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基本方式。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助力乡村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战略,这五个战略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体。很多地方发展更多地注重产业振兴,片面认为只要有产业的振兴就会带来乡村振兴,实则不然,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重要内容,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乡村文化建设得好,可以反过来促进产业振兴。但是,多数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文化振兴意识薄弱,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文化人才匮乏,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等等。
1、文化振兴意识薄弱
文化振兴意识淡漠,不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等的挖掘,不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很难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主体,其逐渐淡漠的主体意识带来的是乡村的青年一代对乡村悠久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些都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滞后,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2、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
不重视乡村文化的顶层设计。乡村文化建设从源头上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支撑,没有完善的乡村文化体制建设举措。国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地方也想从文化着手去做事情,但是找不到制度依托,不知如何着手,文化建设制度尚未健全。
3、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早期没有纳入整体规划中,导致很多乡村没有主打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只是文旅产业,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旅游,千篇一律的主题,缺乏独立的思考,没有立足当地特色去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早期确立文化产业,后期就不会那么被动,还可以打造属于自己乡村的文化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与相近乡村要差异化发展,寻找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
4、乡村文化人才匮乏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才都流向城市,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现象,农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由于相关人员构成和素质差异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乡村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骨干工资待遇不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的干部和专业人员流动大,很难有长久的规划和持续的文化建设者为乡村文化振兴保驾护航。
5、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
文明乡风是反映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更是反映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这在各地乡村参差不齐。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乡村文化的孕育是需要经历去粗取精,由庸俗化到大众化再到精英化的一个过程,文明乡风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振兴成色的试金石。文明乡风建设应该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文明乡风建设可以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高速发展,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重塑文明乡风。
佛山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广东省佛山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坚持相应的乡村文化建设原则,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对佛山五区的文化振兴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但要打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在保持自身特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种文化因子,深化五区文化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乡村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重视乡贤文化的发展,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要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视佛山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且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乡村的优秀文化,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整合村居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弘扬村居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深化村居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古祠堂、古桥等的保护和利用,并以此为核心,建设集文化传承、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路线。比如佛山三水是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惟一县区级试点,“祠堂+文化”是三水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项目,入围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而白坭镇是三水的示范镇,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新时代“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功用,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
2、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佛山乡村的红色资源,可以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红色革命遗址具有党史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鲜活的爱国教材,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根据地都在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村居可通过修复修缮红色建筑遗址,原址建设让人们在追寻前辈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生活和文化,增加农村的人气,突出村居红色文化的品牌。佛山的一些村居保存了革命烈士的故居,可以通过修复修缮革命烈士的故居变成红色文化展览馆,供村居民甚至其他群众参观领略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佛山努力寻找“佛山红色足迹”,大力挖掘、保护西海烈士陵园陈列馆、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罗登贤纪念馆、邓培故居和区梦觉故居等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整合佛山村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原址上修整翻新,建设相应的纪念场馆,改善革命老区和相关村居的环境,讲好革命故事,擦亮红色品牌,让烈士的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在农村代代相传,用红色基因点燃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干事创业激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一条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扎根乡土,贴近百姓,紧接地气,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种最朴素的精神原动力,可以说乡贤文化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优势,将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从而为村居实现“乡风文明”、保障“治理有效”开辟了新路径,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供了新抓手。要把乡村德治和乡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化”起到“文化”的作用,乡贤文化就是通过潜移默化教化村居民而发挥作用。文化虽然是“软”的,但是这种“软”的有时比硬的还硬。我们应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铸新的乡贤文化,培育新的乡贤群体。把修身齐家、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等模范案例和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谱家规族训之中,延续乡贤文化血脉。加强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以乡贤文化带动文明乡风建设,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4、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以三种文化形式的融合打造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村居文化,每条村的“一村一品牌”全部树立,除了熟知的书香罗南、仁善紫南、和美龙津、崇文南庄外,还包括:贤德紫洞、上善湖涌、团结东村、和信上元、盛和堤田、和善罗格、淳美溶洲、厚德吉利、德善醒群、树德村尾、友善河滘、乐善梧村、德耀杏头、贤聚贺丰。南庄镇就是按照“一村一文化品牌,一村一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为全镇十八个村树立起与村居文化特色相吻合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南庄镇紫南村,利用自身村子“仁善紫南”的品牌,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以及紫南村史馆,都建在自己村子里,并且打造形成紫南文化园,变成域内旅游的热点资源,同时又和东方好莱坞合作,打造民宿工程。既可以教化紫南村的村民,同时又吸引了外来人员进行旅游,扩大了紫南村的知名度。紫南村始终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紫南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紫南村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高明区的乡村振兴是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小洞村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重新修缮革命遗迹,将零散的红色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高明的乡村文化振兴。
5、要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到底靠人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文化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的村居文化工作队伍。针对当前佛山乡村人才“空心化”的现状,要通过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凝聚人气,筑巢引凤吸引农村精英回流和外来人才共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設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当地的“草根文化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焕发广大村民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除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送文化的方式,还要发展另外一种源自本地的“种文化”方式。“种”文化,是指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文艺骨干,由乡村基层文艺骨干自行组队建团,让群众自娱自乐。要大力培养一些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加大传播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打造乡村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文化普及工作,进而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2018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的讲话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07/8462238.shtml.
[2]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09):90-94.
作者简介
陈燕霞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引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塑形的同时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是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之所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新时代鄉村文化振兴的意义重大。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更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性工程,物质文明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需同步推进,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振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打造高品质乡村文化,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深挖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比如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同时对促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文化治理格局。新时代的村民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其所处的是信息和知识几何数倍增的时代,村民的素质与乡村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村民需要从乡村文化的大力发展中汲取农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人际沟通技巧、修身养性之道等能力,这是新时代村民取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他们通往广阔开放的外部空间的途径依赖,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基本方式。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助力乡村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战略,这五个战略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体。很多地方发展更多地注重产业振兴,片面认为只要有产业的振兴就会带来乡村振兴,实则不然,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重要内容,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乡村文化建设得好,可以反过来促进产业振兴。但是,多数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文化振兴意识薄弱,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文化人才匮乏,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等等。
1、文化振兴意识薄弱
文化振兴意识淡漠,不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等的挖掘,不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很难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主体,其逐渐淡漠的主体意识带来的是乡村的青年一代对乡村悠久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些都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滞后,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2、乡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
不重视乡村文化的顶层设计。乡村文化建设从源头上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支撑,没有完善的乡村文化体制建设举措。国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地方也想从文化着手去做事情,但是找不到制度依托,不知如何着手,文化建设制度尚未健全。
3、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早期没有纳入整体规划中,导致很多乡村没有主打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只是文旅产业,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旅游,千篇一律的主题,缺乏独立的思考,没有立足当地特色去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早期确立文化产业,后期就不会那么被动,还可以打造属于自己乡村的文化产品,地方特色农产品,与相近乡村要差异化发展,寻找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
4、乡村文化人才匮乏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才都流向城市,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现象,农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由于相关人员构成和素质差异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乡村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骨干工资待遇不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的干部和专业人员流动大,很难有长久的规划和持续的文化建设者为乡村文化振兴保驾护航。
5、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
文明乡风是反映一个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更是反映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这在各地乡村参差不齐。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乡村文化的孕育是需要经历去粗取精,由庸俗化到大众化再到精英化的一个过程,文明乡风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振兴成色的试金石。文明乡风建设应该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文明乡风建设可以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高速发展,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重塑文明乡风。
佛山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广东省佛山市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坚持相应的乡村文化建设原则,形成了几种不同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对佛山五区的文化振兴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但要打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在保持自身特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种文化因子,深化五区文化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乡村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重视乡贤文化的发展,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要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视佛山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并且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乡村的优秀文化,立足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整合村居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一村一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弘扬村居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深化村居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古祠堂、古桥等的保护和利用,并以此为核心,建设集文化传承、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路线。比如佛山三水是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惟一县区级试点,“祠堂+文化”是三水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项目,入围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而白坭镇是三水的示范镇,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新时代“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功用,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
2、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佛山乡村的红色资源,可以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红色革命遗址具有党史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和教育价值。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鲜活的爱国教材,也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根据地都在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村居可通过修复修缮红色建筑遗址,原址建设让人们在追寻前辈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生活和文化,增加农村的人气,突出村居红色文化的品牌。佛山的一些村居保存了革命烈士的故居,可以通过修复修缮革命烈士的故居变成红色文化展览馆,供村居民甚至其他群众参观领略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佛山努力寻找“佛山红色足迹”,大力挖掘、保护西海烈士陵园陈列馆、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罗登贤纪念馆、邓培故居和区梦觉故居等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红色革命遗址。整合佛山村居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原址上修整翻新,建设相应的纪念场馆,改善革命老区和相关村居的环境,讲好革命故事,擦亮红色品牌,让烈士的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在农村代代相传,用红色基因点燃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干事创业激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一条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扎根乡土,贴近百姓,紧接地气,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种最朴素的精神原动力,可以说乡贤文化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优势,将自治、法治、德治融为一体,从而为村居实现“乡风文明”、保障“治理有效”开辟了新路径,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供了新抓手。要把乡村德治和乡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化”起到“文化”的作用,乡贤文化就是通过潜移默化教化村居民而发挥作用。文化虽然是“软”的,但是这种“软”的有时比硬的还硬。我们应对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铸新的乡贤文化,培育新的乡贤群体。把修身齐家、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等模范案例和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谱家规族训之中,延续乡贤文化血脉。加强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以乡贤文化带动文明乡风建设,重视新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4、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以三种文化形式的融合打造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村居文化,每条村的“一村一品牌”全部树立,除了熟知的书香罗南、仁善紫南、和美龙津、崇文南庄外,还包括:贤德紫洞、上善湖涌、团结东村、和信上元、盛和堤田、和善罗格、淳美溶洲、厚德吉利、德善醒群、树德村尾、友善河滘、乐善梧村、德耀杏头、贤聚贺丰。南庄镇就是按照“一村一文化品牌,一村一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为全镇十八个村树立起与村居文化特色相吻合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南庄镇紫南村,利用自身村子“仁善紫南”的品牌,将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以及紫南村史馆,都建在自己村子里,并且打造形成紫南文化园,变成域内旅游的热点资源,同时又和东方好莱坞合作,打造民宿工程。既可以教化紫南村的村民,同时又吸引了外来人员进行旅游,扩大了紫南村的知名度。紫南村始终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紫南村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紫南村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地。高明区的乡村振兴是以红色文化为抓手,小洞村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重新修缮革命遗迹,将零散的红色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高明的乡村文化振兴。
5、要注重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到底靠人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文化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的村居文化工作队伍。针对当前佛山乡村人才“空心化”的现状,要通过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凝聚人气,筑巢引凤吸引农村精英回流和外来人才共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設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当地的“草根文化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焕发广大村民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除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送文化的方式,还要发展另外一种源自本地的“种文化”方式。“种”文化,是指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文艺骨干,由乡村基层文艺骨干自行组队建团,让群众自娱自乐。要大力培养一些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加大传播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打造乡村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文化普及工作,进而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2018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的讲话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07/8462238.shtml.
[2]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09):90-94.
作者简介
陈燕霞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