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苦竹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经营概况,调查分析了苦竹竹笋夜蛾、竹笋泉蝇、竹织叶野螟、竹广肩小蜂等主要害虫及危害特点,结合生产实际,探讨总结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与措施。
关键词:苦竹;形态特征;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74-03
竹笋是我国传统的佳肴,被列为素食第一品,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而苦竹pleioblastus amrus(Keng)Keng f.笋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先苦后甘,清肝明目,以其独到的食疗作用和独特的风味,被推祟为笋中第一珍品。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苦笋作为一种独特的绿色保健食品,不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还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省内外把苦竹作为优良笋用竹种和调整竹类资源结构,而大力推广种植。随着苦竹传统经营模式的打破,竹林环境的变化,竹林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有生态体系的昆虫群落也发生了变化。实践表明:苦竹虫害已日趋频繁与严重,势必影响苦竹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摸清竹林和虫害的特点,搞好虫害综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苦竹的形态特征
1.1 形态特征 地下茎为复轴混生型,幼秆厚被黏性白粉,后变灰色或黑色粉状斑,节间圆筒形;秆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环上留有木栓质残留物和一圈棕黄色刺毛;每节3~5分枝,与主干约成50°夹角;箨鞘革质,绿褐色或淡黄绿色,背面密被黄褐色刺毛和细小斑点,基部密生一圈棕色刺毛;箨耳不明显或无,有繸毛;箨叶细长披针形,背面有不明显短柔毛。叶片披针形,下面有细绒毛,每枝有3~4叶,无叶耳与繸毛,叶舌截平。
1.2 分布与适生环境 苦竹广泛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有广泛分布,最北可到辽宁、吉林,南部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有天然分布。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500m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苦竹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竹种,耐寒,对气温要求较低,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降雨量在1 000mm以上的地区即能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较低,只要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就能生长;具有较强的耐贫瘠能力。
1.3 笋竹生长发育规律 苦竹的笋来源于母竹秆基上的芽和竹鞭上的芽,表现出散生竹和丛生竹的长笋特点。竹鞭上的芽从分化到膨大出土,一般从1月份开始,至5月份为止,历时120~150d。出笋一般在4月中下旬,笋期30~40d。同一林分,林缘要比林内出笋早7~10d,苦竹没有大小年现象。竹笋出土后,根据生长速度不同,幼竹高生长阶段,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4个阶段,历时40~50d。初期:生长缓慢,每日生长量l~3cm,约12~15d;上升期:生长加快,每日生产量5~lOcm,约5~7d;盛期:生长速度已达高峰,每天生产量达10~30cm,约10~12d;末期:生长减慢,每天生长量仅达10~15cm以下,10d左右,笋箨几乎全部脱落,新枝开始生长。
1.4 苦竹的经济价值 苦竹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笋期长、产量高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笋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磷、铁、钙和其它多种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不仅可以捞煮后炒食,也可以加工成水煮笋或各种调味笋。苦笋味道甘苦,脆嫩可口,生津开胃,回味甘美,不仅是优良的无公害蔬菜,更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具有清肝明目的药用价值。竹材坚韧,用途广泛,可整秆使用或加工为各种农用品、伞柄、旗杆、农用支架,也是制作竹家俱和造纸的良好材料。用苦竹制成的宣纸类制品具有色泽鲜艳,不易被虫蛀的特点。植株挺拔,姿态优美,也可用于园林绿化和观赏。
据调查[2],苦竹年平均产值18 000~21 000元/hm2;每生产1t苦竹杆材,可为当地创造18.46元的特产税;每生产1t苦竹清水笋,可提供9个工日的劳动就业,并可为当地创造490元的税费,足见苦竹经济价值和发展苦竹种植的广阔前景。
2 苦竹经营概况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广大农村以个人或集体等形式筹资投劳,大力开发苦竹资源。几年来,原有的野生、半野生状态的竹林,逐渐被管护经营,零星分散的地块逐渐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研究探讨高产培育措施,对竹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福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的苦竹经营面积大,尤以连城、顺昌、沙县、永安、尤溪等县市的苦竹面积居多。但因该竹种开发较晚,基础研究较少,竹林仍采用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造成了竹林病虫害的发生。
3 苦竹主要虫害及特征
据调查,苦竹的主要害虫有:竹笋夜蛾(Atrachea vulgaris Butler)、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等,尤以竹织叶野螟、竹广肩小蜂危害最重。据观测,苦竹被害率高达25%,若不加以防治,将严重影响苦竹的可持续发展。
3.1 竹笋夜蛾 又名笋蛀虫,为笋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蛀食毛竹、淡竹、苦竹、桂竹、刚竹、哺鸡竹之笋,严重时,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断头折梢。成虫灰褐色,体长约20mm,翅展约43mm,前翅基部及顶角各有1个三角形的深色斑,翅面还有不明显的支持齿状横纹数条。卵近圆形,灰白色,长约0.8mm。幼虫共有5龄,头部红橙色,体紫褐色,龄期愈大体色愈深,背线细,亚背线较宽,第5节的亚背线前半段缺,前胸背及尾板上黑斑左右分离较开,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老熟幼虫体长26~45mm。蛹红褐色,长14~24mm,臀棘4根。
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竹林地面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2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先蛀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被害杂草有枯心、白穗症状,幼虫在杂草上脱皮1次不再发育。4月初,当竹笋出土时,幼虫即爬到笋上,蛀入笋尖,蛀口外有绿色碎屑堆积,3龄幼虫蛀入笋内,啮食柔软部分。竹笋被害后,表面失去光泽,内有蛀孔、虫粪。幼虫在笋内取食18~25d,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出笋入土结茧化蛹,蛹期20~30d,6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经交配后,将卵产于禾本科杂草叶面边缘,18~30粒,草枯叶卷时,将卵裹于叶内越冬。2月中下旬幼虫先为害杂草,4月上旬蛀笋,使笋败退。 3.2 竹笋泉蝇 竹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成虫体暗灰色,长约5~7mm,复眼紫褐色,单眼3个,橙黄色,胸部背面有3条深色纵纹,翅脉淡黄色,中后足黄褐色。幼虫蛆状,黄白色,前端细末端宽,头部不明显,口器呈黑色钩状,老熟幼虫尾部变黑。
每年发生1代或2a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 月上旬羽化,约1/3越冬蛹有滞育现象,需至第三年才能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即产卵于笋箨内壁,笋外不易发现,每笋内可产卵10~200粒,幼虫孵出后即在笋中蛀食笋肉,形成不规则的虫道,引起笋内腐烂。幼虫共3龄,蛀食20d才老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入土化蛹。
3.3 竹织叶野螟 又称竹螟。主要危害毛竹、淡竹、刚竹、苦竹、石竹、桂竹等。初夏竹叶被食尽,秋天萌发的新叶又被食光,冬季大量新竹死亡。雌成虫体长9~11mm,翅展24~30mm,雄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5~30mm。体黄至黄褐色,腹面银白色。触角黄色,复眼与额面交界处银白色。前翅有3条褐色弯曲的横线,后翅有1条褐横线,前后翅外缘有宽的褐色边。幼虫绿色,头褐色,老熟时身体变为乳白色,各节有淡褐色的硬皮板,老熟幼虫长约18~24mm。蛹橙色,长12~14mm,橙黄色。尾部突起中间凹分两叉。卵扁椭圆形,半透明状,长径为0.84mm,短径为0.75mm,初产时蜡黄色。茧椭圆形,长14~16mm,灰褐色,外粘小土粒。在浙江省,1a1~4代,世代重叠。第1代幼虫危害最重,第2代较轻,第3、4代较少。均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底化蛹,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
每年发生1~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成虫。成虫具强趋光性。雌成虫产卵于当年新竹梢部叶背。6月上旬幼虫孵化,寻找新叶吐丝卷叶成苞,在苞内取食。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但仅有部分幼虫化蛹并于7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产生第二代。各代老熟幼虫均大部分滞育越冬,而少数化蛹产生下一代,直至第四代。
3.4 竹广肩小蜂 又名竹瘿蜂、竹实小蜂,危害毛竹、雷竹、苦竹等。在当年萌发的小枝基部形成膨大的虫瘿,小枝端部新叶簇生,可导致小枝枯死,影响竹子生长,发笋率降低。成虫雌蜂体长6.8~9.0mm,宽1.0~1.2mm,体黑色而有光泽,背有白色短绒毛,形似林中的"黑蚂蚁",有两对翅,复眼棕黑色,单眼黑褐色,触角黑色,11节;腹部侧扁,长度超过头、胸部之和。雄蜂体长5~7.5mm,宽0.9~1.1mm,形态与雌蜂相似,但触角长度为雌蜂的2倍,腹部长度短于头、胸部之和。卵长卵圆形,长0.5~0.6mm,宽0.13~0.18mm,一端略钝,一端略尖,乳白色,孵化前变成黄色。幼虫体长6~8mm,宽1.2~1.9mm,乳白色。蛹长3~8.5mm,宽1.2~1.7mm,化蛹初期呈乳白色,近羽化时蛹除足和腹面呈黄色外,均为黑色。1a发生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2月中旬开始羽化,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成虫从圆形羽化孔爬离虫瘿,3月中、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出瘿结束,出瘿后即交尾产卵,卵产于当年换叶竹新萌动小枝芽基部节间内,小枝芽产卵部位逐渐膨大形成虫瘿。幼虫匿居虫瘿内取食虫瘿内壁组织,9月上中旬老熟化蛹。成虫喜光,故在稀疏林地、阳坡、林缘和四旁绿化的零星竹上虫口密度大,危害重。立竹密度高的竹林内,梢部虫口密度大于下冠层。
4 防治技术与措施
4.1 竹笋夜蛾防治方法 防治的关键在于清除虫源,防止幼虫上笋。具体措施:(1)加强抚育,秋季施用除草剂或于秋、冬垦覆竹林,清除林地杂草等中间寄主。化学除草可采用10%草甘磷水剂7.5kg/hm2地面喷雾,防治效果良好。(2)及早挖去被害的退笋,杀死笋中幼虫。(3)出笋后,用敌百虫可湿性粉剂释稀成1 000倍液,或二二三乳剂200倍液喷洒林地2~3次,杀虫保笋。(4)6月成虫羽化时,垄间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2 竹笋泉蝇防治方法 (1)挖除受害的退笋,切去被害部分,杀死幼虫。(2)用二二三乳剂150~200倍液喷撒林地,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每10d喷1次,连喷2~3次,杀虫保笋。(3)密度较大的竹林,在成虫出现期施放敌敌畏烟剂蒸杀。
4.3 竹织叶野螟防治方法 (1)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中杂灌,减少密源植物,消灭越冬幼虫。(2)6月下旬(下转98页)(上接75页)幼虫在苞叶时,可喷敌百虫500倍液或敌敌畏1 000倍液或白僵菌。也可用内吸剂氧化乐果或乙酸甲胺磷等,注射于竹秆基部的竹腔中,通过竹子的输导组织把药液输送到竹叶里毒杀害虫。(3)在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或灯光诱杀。(4)密度较大的竹林,可施放烟雾剂,每1 000m2用敌敌畏烟雾剂2~3kg。(5)成虫期林中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hm2120万头。
4.4 竹广肩小蜂防治方法 (1)剪除虫枝并烧毁,辅以施肥抚育,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可控制、降低竹广肩小蜂虫口密度。2月份起,每隔5d剥查虫瘿100个,根据虫态变化情况,作出羽化盛期的预报。(2)当竹小蜂羽化盛期开始时,用林丹烟剂熏杀1次,每667m2约lkg,隔5~7d再熏杀1次。(3)4月底至5月初,成虫羽化期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用2.5%敌杀死2 000倍液林间喷雾防治,每隔3~4d喷雾1次,连续喷3~4次。(4)5月中旬、新竹6月中旬,竹腔注射防治。用“竹小蜂1号或2号”1∶5倍液注入2mL/株,或在竹秆基部,钻一小孔,注入l~2mL氧化乐果。
5 小结
随着苦竹作为优质的竹种被开发利用,原有的小面积零星分布将被大面积的纯林取代;规模化的生产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为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竹林的科学管理,提高林分抗性,减少竹林病虫害,科学永续地利用竹类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竹林开发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经营水平的的差异,苦竹的主要虫害也不相同;加之作为优质笋用竹,除了具有较多的营养成份和良好的口感外,还应是无毒、无害的。在日益升温的绿色食品开发热潮中,苦竹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加强竹林抚育管埋,合理施肥,科学留养,提高林分抗性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竹林的健康生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减轻竹笋的化学药剂污染。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切实改善林内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做好苦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世彪.苦竹人工栽培试验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03(I):55-58.
[2]林华.沙县苦竹生产性状与开发经营措施[J].林业勘察设计,2003:58-61.
[3]彭彪.竹类高效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邹惠渝.沙县竹类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游为贵.明溪竹类图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苦竹;形态特征;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74-03
竹笋是我国传统的佳肴,被列为素食第一品,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而苦竹pleioblastus amrus(Keng)Keng f.笋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先苦后甘,清肝明目,以其独到的食疗作用和独特的风味,被推祟为笋中第一珍品。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苦笋作为一种独特的绿色保健食品,不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还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省内外把苦竹作为优良笋用竹种和调整竹类资源结构,而大力推广种植。随着苦竹传统经营模式的打破,竹林环境的变化,竹林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有生态体系的昆虫群落也发生了变化。实践表明:苦竹虫害已日趋频繁与严重,势必影响苦竹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摸清竹林和虫害的特点,搞好虫害综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苦竹的形态特征
1.1 形态特征 地下茎为复轴混生型,幼秆厚被黏性白粉,后变灰色或黑色粉状斑,节间圆筒形;秆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环上留有木栓质残留物和一圈棕黄色刺毛;每节3~5分枝,与主干约成50°夹角;箨鞘革质,绿褐色或淡黄绿色,背面密被黄褐色刺毛和细小斑点,基部密生一圈棕色刺毛;箨耳不明显或无,有繸毛;箨叶细长披针形,背面有不明显短柔毛。叶片披针形,下面有细绒毛,每枝有3~4叶,无叶耳与繸毛,叶舌截平。
1.2 分布与适生环境 苦竹广泛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有广泛分布,最北可到辽宁、吉林,南部福建大部分地区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有天然分布。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500m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苦竹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竹种,耐寒,对气温要求较低,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年降雨量在1 000mm以上的地区即能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较低,只要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就能生长;具有较强的耐贫瘠能力。
1.3 笋竹生长发育规律 苦竹的笋来源于母竹秆基上的芽和竹鞭上的芽,表现出散生竹和丛生竹的长笋特点。竹鞭上的芽从分化到膨大出土,一般从1月份开始,至5月份为止,历时120~150d。出笋一般在4月中下旬,笋期30~40d。同一林分,林缘要比林内出笋早7~10d,苦竹没有大小年现象。竹笋出土后,根据生长速度不同,幼竹高生长阶段,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4个阶段,历时40~50d。初期:生长缓慢,每日生长量l~3cm,约12~15d;上升期:生长加快,每日生产量5~lOcm,约5~7d;盛期:生长速度已达高峰,每天生产量达10~30cm,约10~12d;末期:生长减慢,每天生长量仅达10~15cm以下,10d左右,笋箨几乎全部脱落,新枝开始生长。
1.4 苦竹的经济价值 苦竹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笋期长、产量高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笋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磷、铁、钙和其它多种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不仅可以捞煮后炒食,也可以加工成水煮笋或各种调味笋。苦笋味道甘苦,脆嫩可口,生津开胃,回味甘美,不仅是优良的无公害蔬菜,更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具有清肝明目的药用价值。竹材坚韧,用途广泛,可整秆使用或加工为各种农用品、伞柄、旗杆、农用支架,也是制作竹家俱和造纸的良好材料。用苦竹制成的宣纸类制品具有色泽鲜艳,不易被虫蛀的特点。植株挺拔,姿态优美,也可用于园林绿化和观赏。
据调查[2],苦竹年平均产值18 000~21 000元/hm2;每生产1t苦竹杆材,可为当地创造18.46元的特产税;每生产1t苦竹清水笋,可提供9个工日的劳动就业,并可为当地创造490元的税费,足见苦竹经济价值和发展苦竹种植的广阔前景。
2 苦竹经营概况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广大农村以个人或集体等形式筹资投劳,大力开发苦竹资源。几年来,原有的野生、半野生状态的竹林,逐渐被管护经营,零星分散的地块逐渐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研究探讨高产培育措施,对竹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福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的苦竹经营面积大,尤以连城、顺昌、沙县、永安、尤溪等县市的苦竹面积居多。但因该竹种开发较晚,基础研究较少,竹林仍采用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造成了竹林病虫害的发生。
3 苦竹主要虫害及特征
据调查,苦竹的主要害虫有:竹笋夜蛾(Atrachea vulgaris Butler)、竹笋泉蝇(Pegomyia phyllostachys Fan)、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等,尤以竹织叶野螟、竹广肩小蜂危害最重。据观测,苦竹被害率高达25%,若不加以防治,将严重影响苦竹的可持续发展。
3.1 竹笋夜蛾 又名笋蛀虫,为笋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蛀食毛竹、淡竹、苦竹、桂竹、刚竹、哺鸡竹之笋,严重时,大量竹笋被害,不能成竹,即使成竹,亦断头折梢。成虫灰褐色,体长约20mm,翅展约43mm,前翅基部及顶角各有1个三角形的深色斑,翅面还有不明显的支持齿状横纹数条。卵近圆形,灰白色,长约0.8mm。幼虫共有5龄,头部红橙色,体紫褐色,龄期愈大体色愈深,背线细,亚背线较宽,第5节的亚背线前半段缺,前胸背及尾板上黑斑左右分离较开,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老熟幼虫体长26~45mm。蛹红褐色,长14~24mm,臀棘4根。
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竹林地面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2月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先蛀食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被害杂草有枯心、白穗症状,幼虫在杂草上脱皮1次不再发育。4月初,当竹笋出土时,幼虫即爬到笋上,蛀入笋尖,蛀口外有绿色碎屑堆积,3龄幼虫蛀入笋内,啮食柔软部分。竹笋被害后,表面失去光泽,内有蛀孔、虫粪。幼虫在笋内取食18~25d,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出笋入土结茧化蛹,蛹期20~30d,6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经交配后,将卵产于禾本科杂草叶面边缘,18~30粒,草枯叶卷时,将卵裹于叶内越冬。2月中下旬幼虫先为害杂草,4月上旬蛀笋,使笋败退。 3.2 竹笋泉蝇 竹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成虫体暗灰色,长约5~7mm,复眼紫褐色,单眼3个,橙黄色,胸部背面有3条深色纵纹,翅脉淡黄色,中后足黄褐色。幼虫蛆状,黄白色,前端细末端宽,头部不明显,口器呈黑色钩状,老熟幼虫尾部变黑。
每年发生1代或2a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 月上旬羽化,约1/3越冬蛹有滞育现象,需至第三年才能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即产卵于笋箨内壁,笋外不易发现,每笋内可产卵10~200粒,幼虫孵出后即在笋中蛀食笋肉,形成不规则的虫道,引起笋内腐烂。幼虫共3龄,蛀食20d才老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入土化蛹。
3.3 竹织叶野螟 又称竹螟。主要危害毛竹、淡竹、刚竹、苦竹、石竹、桂竹等。初夏竹叶被食尽,秋天萌发的新叶又被食光,冬季大量新竹死亡。雌成虫体长9~11mm,翅展24~30mm,雄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5~30mm。体黄至黄褐色,腹面银白色。触角黄色,复眼与额面交界处银白色。前翅有3条褐色弯曲的横线,后翅有1条褐横线,前后翅外缘有宽的褐色边。幼虫绿色,头褐色,老熟时身体变为乳白色,各节有淡褐色的硬皮板,老熟幼虫长约18~24mm。蛹橙色,长12~14mm,橙黄色。尾部突起中间凹分两叉。卵扁椭圆形,半透明状,长径为0.84mm,短径为0.75mm,初产时蜡黄色。茧椭圆形,长14~16mm,灰褐色,外粘小土粒。在浙江省,1a1~4代,世代重叠。第1代幼虫危害最重,第2代较轻,第3、4代较少。均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底化蛹,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
每年发生1~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成虫。成虫具强趋光性。雌成虫产卵于当年新竹梢部叶背。6月上旬幼虫孵化,寻找新叶吐丝卷叶成苞,在苞内取食。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但仅有部分幼虫化蛹并于7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产生第二代。各代老熟幼虫均大部分滞育越冬,而少数化蛹产生下一代,直至第四代。
3.4 竹广肩小蜂 又名竹瘿蜂、竹实小蜂,危害毛竹、雷竹、苦竹等。在当年萌发的小枝基部形成膨大的虫瘿,小枝端部新叶簇生,可导致小枝枯死,影响竹子生长,发笋率降低。成虫雌蜂体长6.8~9.0mm,宽1.0~1.2mm,体黑色而有光泽,背有白色短绒毛,形似林中的"黑蚂蚁",有两对翅,复眼棕黑色,单眼黑褐色,触角黑色,11节;腹部侧扁,长度超过头、胸部之和。雄蜂体长5~7.5mm,宽0.9~1.1mm,形态与雌蜂相似,但触角长度为雌蜂的2倍,腹部长度短于头、胸部之和。卵长卵圆形,长0.5~0.6mm,宽0.13~0.18mm,一端略钝,一端略尖,乳白色,孵化前变成黄色。幼虫体长6~8mm,宽1.2~1.9mm,乳白色。蛹长3~8.5mm,宽1.2~1.7mm,化蛹初期呈乳白色,近羽化时蛹除足和腹面呈黄色外,均为黑色。1a发生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2月中旬开始羽化,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成虫从圆形羽化孔爬离虫瘿,3月中、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出瘿结束,出瘿后即交尾产卵,卵产于当年换叶竹新萌动小枝芽基部节间内,小枝芽产卵部位逐渐膨大形成虫瘿。幼虫匿居虫瘿内取食虫瘿内壁组织,9月上中旬老熟化蛹。成虫喜光,故在稀疏林地、阳坡、林缘和四旁绿化的零星竹上虫口密度大,危害重。立竹密度高的竹林内,梢部虫口密度大于下冠层。
4 防治技术与措施
4.1 竹笋夜蛾防治方法 防治的关键在于清除虫源,防止幼虫上笋。具体措施:(1)加强抚育,秋季施用除草剂或于秋、冬垦覆竹林,清除林地杂草等中间寄主。化学除草可采用10%草甘磷水剂7.5kg/hm2地面喷雾,防治效果良好。(2)及早挖去被害的退笋,杀死笋中幼虫。(3)出笋后,用敌百虫可湿性粉剂释稀成1 000倍液,或二二三乳剂200倍液喷洒林地2~3次,杀虫保笋。(4)6月成虫羽化时,垄间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2 竹笋泉蝇防治方法 (1)挖除受害的退笋,切去被害部分,杀死幼虫。(2)用二二三乳剂150~200倍液喷撒林地,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每10d喷1次,连喷2~3次,杀虫保笋。(3)密度较大的竹林,在成虫出现期施放敌敌畏烟剂蒸杀。
4.3 竹织叶野螟防治方法 (1)结合竹林抚育,清除林中杂灌,减少密源植物,消灭越冬幼虫。(2)6月下旬(下转98页)(上接75页)幼虫在苞叶时,可喷敌百虫500倍液或敌敌畏1 000倍液或白僵菌。也可用内吸剂氧化乐果或乙酸甲胺磷等,注射于竹秆基部的竹腔中,通过竹子的输导组织把药液输送到竹叶里毒杀害虫。(3)在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或灯光诱杀。(4)密度较大的竹林,可施放烟雾剂,每1 000m2用敌敌畏烟雾剂2~3kg。(5)成虫期林中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hm2120万头。
4.4 竹广肩小蜂防治方法 (1)剪除虫枝并烧毁,辅以施肥抚育,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可控制、降低竹广肩小蜂虫口密度。2月份起,每隔5d剥查虫瘿100个,根据虫态变化情况,作出羽化盛期的预报。(2)当竹小蜂羽化盛期开始时,用林丹烟剂熏杀1次,每667m2约lkg,隔5~7d再熏杀1次。(3)4月底至5月初,成虫羽化期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用2.5%敌杀死2 000倍液林间喷雾防治,每隔3~4d喷雾1次,连续喷3~4次。(4)5月中旬、新竹6月中旬,竹腔注射防治。用“竹小蜂1号或2号”1∶5倍液注入2mL/株,或在竹秆基部,钻一小孔,注入l~2mL氧化乐果。
5 小结
随着苦竹作为优质的竹种被开发利用,原有的小面积零星分布将被大面积的纯林取代;规模化的生产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为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竹林的科学管理,提高林分抗性,减少竹林病虫害,科学永续地利用竹类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竹林开发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经营水平的的差异,苦竹的主要虫害也不相同;加之作为优质笋用竹,除了具有较多的营养成份和良好的口感外,还应是无毒、无害的。在日益升温的绿色食品开发热潮中,苦竹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加强竹林抚育管埋,合理施肥,科学留养,提高林分抗性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竹林的健康生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减轻竹笋的化学药剂污染。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切实改善林内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做好苦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世彪.苦竹人工栽培试验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03(I):55-58.
[2]林华.沙县苦竹生产性状与开发经营措施[J].林业勘察设计,2003:58-61.
[3]彭彪.竹类高效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邹惠渝.沙县竹类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游为贵.明溪竹类图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