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设问是决定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更与教师解读文本的力度、考量文本的深度、视通万里的广度、文化素养的厚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价值的问题设置,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用。
一、把握文本特质,在设问中切入文本内核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切入点,将不需要的内容剔除,在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认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在深入浅出中构建问题,从而使难点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呈现。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爱之链》时,就在通透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一篇小说,这篇有一个有趣的特质,那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全然不知,而读者什么都明白”。薛老师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乔伊不知道什么,而却是读者知道的?哪些是读者一读就明白,而老妇人却不知道的?女店主不知道什么,而读者却又是知道的?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文本,排查了解,深入地感知了文本。
正是教师将文本的内容读得通体透明,才能紧扣文本的特质,抓住了文本表达的根本所在,引领学生高屋建瓴地感知文本,最终扩展了学生审视文本的视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紧扣言语特色,在设问中凸显表达特质
教师感知文本内容后,要将阅读教学的焦点设置在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体悟上。
如《水》一文意欲表现缺水,但全文却满写欣喜与兴奋,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哪些语言传递着作者对水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探究:正话反说的陌生化表达:喝酒不如喝水;内心体验的个性化表述:锁住水窖、锁住了渴望;词语的创意搭配:滑过众多的身体部位;夸张式的想象:听到了毛孔的吮吸声……
在综合考量语言表达特质的基础上,教师紧扣作者“新奇感觉”的表达,引领学生赏析探究,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提升了课堂表达的整体性效益。
三、鼓励多元解读,在设问中促进个性体验
教师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下设置出核心问题,还需要围绕着不同的维度与视角,或增设小问题,或补充资料,从而为主要问题的引领扫除障碍。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就以“林冲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个英雄”作为核心主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欣赏文本、体验人物。张老师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的紧扣文本情节与语言,深入品析,逐步意识到林冲的谦让实际上迫于处境的尴尬,是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说到底林冲是“为了让自己生存无忧不得不谦让”;随后,教师补充了《水浒传》中其他关于林冲的情节进行印证,还补充了几位外国友人读完《水浒传》后,对“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情节的评价:林冲怕东怕西,躲躲藏藏,不像是个英雄;倒是洪教头心口真快,敢作敢当,更像个英雄。
林冲究竟能否算得上英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以高涨的热情和思维意识介入对主问题的攻坚上去。教师的相机引导与材料介入如同催化剂一般,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解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遵循三路一体,在设问中促进效果统一
文本一旦进入教材,成为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研讨的对象,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学习的学路必须要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学生成功地解构文本、剖析课文开辟道路。
如《三顾茅庐》一文,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从细节入手处处展现刘备的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很多教师都会直言不讳地设问:我们可以从哪些语言看出刘备尊重人才呢?这一问题契合了作者表达思路,但很多学生对于这个繁琐性分析的问题,并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懈怠。而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刘备急着想请诸葛亮出山,但他在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为什么一点都不急呢?本质相同的问题,由于设问方式不同,不仅依循了作者,紧贴学生学习的思路,更与作者的教路不谋而合,可谓三路一体,效果立现。
总而言之,准确的设问就是要在微小的切口下打开大大的世界,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问”中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一、把握文本特质,在设问中切入文本内核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切入点,将不需要的内容剔除,在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认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在深入浅出中构建问题,从而使难点以最为简洁的方式呈现。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爱之链》时,就在通透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一篇小说,这篇有一个有趣的特质,那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全然不知,而读者什么都明白”。薛老师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乔伊不知道什么,而却是读者知道的?哪些是读者一读就明白,而老妇人却不知道的?女店主不知道什么,而读者却又是知道的?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文本,排查了解,深入地感知了文本。
正是教师将文本的内容读得通体透明,才能紧扣文本的特质,抓住了文本表达的根本所在,引领学生高屋建瓴地感知文本,最终扩展了学生审视文本的视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紧扣言语特色,在设问中凸显表达特质
教师感知文本内容后,要将阅读教学的焦点设置在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体悟上。
如《水》一文意欲表现缺水,但全文却满写欣喜与兴奋,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哪些语言传递着作者对水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探究:正话反说的陌生化表达:喝酒不如喝水;内心体验的个性化表述:锁住水窖、锁住了渴望;词语的创意搭配:滑过众多的身体部位;夸张式的想象:听到了毛孔的吮吸声……
在综合考量语言表达特质的基础上,教师紧扣作者“新奇感觉”的表达,引领学生赏析探究,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提升了课堂表达的整体性效益。
三、鼓励多元解读,在设问中促进个性体验
教师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下设置出核心问题,还需要围绕着不同的维度与视角,或增设小问题,或补充资料,从而为主要问题的引领扫除障碍。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就以“林冲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个英雄”作为核心主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欣赏文本、体验人物。张老师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学生有的紧扣文本情节与语言,深入品析,逐步意识到林冲的谦让实际上迫于处境的尴尬,是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说到底林冲是“为了让自己生存无忧不得不谦让”;随后,教师补充了《水浒传》中其他关于林冲的情节进行印证,还补充了几位外国友人读完《水浒传》后,对“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情节的评价:林冲怕东怕西,躲躲藏藏,不像是个英雄;倒是洪教头心口真快,敢作敢当,更像个英雄。
林冲究竟能否算得上英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以高涨的热情和思维意识介入对主问题的攻坚上去。教师的相机引导与材料介入如同催化剂一般,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解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遵循三路一体,在设问中促进效果统一
文本一旦进入教材,成为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研讨的对象,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学习的学路必须要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学生成功地解构文本、剖析课文开辟道路。
如《三顾茅庐》一文,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从细节入手处处展现刘备的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很多教师都会直言不讳地设问:我们可以从哪些语言看出刘备尊重人才呢?这一问题契合了作者表达思路,但很多学生对于这个繁琐性分析的问题,并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懈怠。而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刘备急着想请诸葛亮出山,但他在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为什么一点都不急呢?本质相同的问题,由于设问方式不同,不仅依循了作者,紧贴学生学习的思路,更与作者的教路不谋而合,可谓三路一体,效果立现。
总而言之,准确的设问就是要在微小的切口下打开大大的世界,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问”中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