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重要的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思品课就担负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使命,它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有实效,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力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引导,更在于培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所教授知识首先要有全面的认知,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方法,讲授过程,同样的知识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讲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不能只一味的灌输、填塞,那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厌恶的心理,时间长了就会对所学知识所学内容,甚至对所学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要进一步的开发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教材的不足。
二、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人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三、引发学生共鸣,教会学生明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学生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会不知不党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拓展课程资源,参与生活实践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运用现代手段,让学生心智升华
我们应将多媒体合理、灵活运用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让它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更好地、真正地为思品课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时间里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强化感知,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达成知识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应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分析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做到激情、明理、导行。如进行国旗、国歌、国徽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图像、音响有机结合的多媒体,可将祖国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祖国“昨天、今天、明天”的历史场合中畅游,更多地了解国旗的故事、国旗的意义,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用实际行动为国旗添光彩的强烈愿望会在心中萌生,爱国主义思想会在心田扎根。适时、适地、合理、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生动、鲜明等优势,就会给思想品德课带来生机,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新的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适时适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整堂课活起来,让孩子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真正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引导,更在于培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所教授知识首先要有全面的认知,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方法,讲授过程,同样的知识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讲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不能只一味的灌输、填塞,那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厌恶的心理,时间长了就会对所学知识所学内容,甚至对所学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要进一步的开发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教材的不足。
二、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思品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人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三、引发学生共鸣,教会学生明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学生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就会不知不党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拓展课程资源,参与生活实践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运用现代手段,让学生心智升华
我们应将多媒体合理、灵活运用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让它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更好地、真正地为思品课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时间里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强化感知,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达成知识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应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分析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做到激情、明理、导行。如进行国旗、国歌、国徽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图像、音响有机结合的多媒体,可将祖国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祖国“昨天、今天、明天”的历史场合中畅游,更多地了解国旗的故事、国旗的意义,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用实际行动为国旗添光彩的强烈愿望会在心中萌生,爱国主义思想会在心田扎根。适时、适地、合理、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生动、鲜明等优势,就会给思想品德课带来生机,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新的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适时适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整堂课活起来,让孩子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真正收到实效。
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