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C市场的第一集团曾一度被IBM、HP、Dell等海外品牌把持,而回顾联想的发展道路,便可看出中国PC品牌的崛起之路。虽然其中也有实达等品牌退出市场,但留下来的,却是有独特优势的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PC成为家庭娱乐中心成为大势所趋,一批老品牌都发现了新机遇。
凭借成功的家电企业背景,以及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2005年才起步的海尔电脑一举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PC品牌之一。特别是在3C卖场上,海尔电脑的份额迅速提升,并为之后开拓传统IT渠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与Intel等上游厂商开展紧密的合作,研究市场差异化需求,海尔坚持走差异化创新路线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随着PC的家电化以及中国农村PC市场的兴起,相比其他新兴品牌,海尔有了更多的机遇。
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带动中国服务器市场增长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伴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升级,服务器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加趋于务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服务器市场的稳定增长。国内服务器厂商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产品要实现飞跃式发展,就必须在提高服务的同时,切实把好产品品质关,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才能在与国际品牌的争夺中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
在这一方面,曙光无疑值得期待。在2007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 100排行榜中,虽然仍旧是惠普、曙光、IBM延续了与去年相同的三甲格局。但是,曙光公司显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入围产品增加至29套,比前一年多了4套。
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企业自身生产规模也制约着服务器生产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前曙光由于产能不足,很多订单没办法承接。2007年,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奠基,该基地不仅具备年产服务器50万台的生产能力,并将在曙光下一代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的研发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新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50万台,将有助于曙光未来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服务器的大量部署,给机房的UPS带来直接压力。一方面,中国各地电力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数据中心、银行结算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电信通信中心等关键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越来越庞大,为保证业务的连续性,UPS产品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UPS专家分析认为,由于UPS技术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市场格局相当稳定。从品牌构成上来看,目前市场上较为活跃的主流厂商主要有APC、爱克赛、梅兰日兰、艾默生、科士达等。从品牌的市场分布来看,高端市场仍然是APC、梅兰日兰、艾默生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以科华和科士达为代表的国内本土一线品牌在中小功率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UPS市场因跨国巨头间的并购而带来了品牌格局的剧变,传统意义上的厂商间高、低端产品分层竞争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各主流品牌全线产品竞争已成定局,品牌格局的变化将对未来的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渠道作为国内UPS市场运作的根基,将对科士达这样的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士达坚持的“开放—融合”的渠道政策及“有效覆盖,合理布局”的市场布局,在区域核心合作伙伴、省区分销代理商、行业增值代理商三者构成的一级渠道架构中,重点开发行业增值代理合作伙伴,同时凭借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支持资源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OEM战略合作伙伴。渠道的有效拓展和合理规划成为科士达近年来在市场上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它能够继续往高端市场、高利润市场进军的有效武器。
作为整个IT产业的基础,中国科学院王阳元院士这样评价: 微电子是最能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典型产品之一。而一些国家甚至把微电子视为他们的战略性产业,把它摆到了“电子立国”的高度。
微电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所以整个微电子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为那些技术型企业创造了突破的机遇。一旦掌握了某项领先的技术,就很可能在本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中国的微电子企业虽然起步晚,但随着微电子人才的不断回流和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很有可能出现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微电子企业。
尤其是在数字影像芯片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仍处在群雄混战的局面,尚未出现一个占绝对优势的企业。而我国在CMOS数字图像器件技术领域的水平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迅速看齐,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早在2001年,中星微公司就拿出了自己的数码摄像专用芯片“星光一号”,并于当年的7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三星、飞利浦的视频摄像器专用芯片。据了解,中星微在全球PC摄像头处理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60%。
没有核心技术,使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2007年,液晶屏幕发货量的前三位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三星、飞利浦等老牌液晶面板厂商仍旧在出货量和盈利上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消费电子3C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手机、MP3/MP4、DVD、DC/DV、数码相框、PND、GPS等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终端应用市场持续升温,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开始供不应求,价格逐步回升,良好的发展机遇已经摆在中国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面前。
2007年,作为国内知名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分拆了长期以来亏损的五代线。来自京东方内部的声音表明,将大尺寸TFT-LCD分拆出去之后,京东方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小尺寸液晶显示产品等相关业务,包括背光源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京东方此举虽然是迫不得已,但同时也是破釜沉舟。特别是在目前移动应用和多媒体终端市场愈来愈火爆的情况下,与其大而全,还不如专注于市场热点——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把它做深、做细、做透。
中国是世界IT制造业最为重要的基地,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OEM生产,但是中国三四级,甚至四五级市场的成熟,使得中国品牌为自己的成长找到了扎实的土壤。
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跻身到世界级品牌行列之际,家电大腕海尔也走出了自己差异化的PC之路。而服务器、UPS、微电子、液晶面板等,随着中国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以及3C融合带来的对便携式电子产品需求的刺激,相关领域IT品牌表现出全线崛起的冲动。
凭借成功的家电企业背景,以及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2005年才起步的海尔电脑一举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PC品牌之一。特别是在3C卖场上,海尔电脑的份额迅速提升,并为之后开拓传统IT渠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与Intel等上游厂商开展紧密的合作,研究市场差异化需求,海尔坚持走差异化创新路线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随着PC的家电化以及中国农村PC市场的兴起,相比其他新兴品牌,海尔有了更多的机遇。
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带动中国服务器市场增长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伴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心逐步转向新的业务系统建设和现有应用系统升级,服务器在行业中的应用更加趋于务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国服务器市场的稳定增长。国内服务器厂商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产品要实现飞跃式发展,就必须在提高服务的同时,切实把好产品品质关,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才能在与国际品牌的争夺中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
在这一方面,曙光无疑值得期待。在2007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 100排行榜中,虽然仍旧是惠普、曙光、IBM延续了与去年相同的三甲格局。但是,曙光公司显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入围产品增加至29套,比前一年多了4套。
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企业自身生产规模也制约着服务器生产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前曙光由于产能不足,很多订单没办法承接。2007年,曙光天津产业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奠基,该基地不仅具备年产服务器50万台的生产能力,并将在曙光下一代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的研发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新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50万台,将有助于曙光未来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服务器的大量部署,给机房的UPS带来直接压力。一方面,中国各地电力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数据中心、银行结算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电信通信中心等关键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越来越庞大,为保证业务的连续性,UPS产品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UPS专家分析认为,由于UPS技术的更新换代相对缓慢,市场格局相当稳定。从品牌构成上来看,目前市场上较为活跃的主流厂商主要有APC、爱克赛、梅兰日兰、艾默生、科士达等。从品牌的市场分布来看,高端市场仍然是APC、梅兰日兰、艾默生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以科华和科士达为代表的国内本土一线品牌在中小功率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UPS市场因跨国巨头间的并购而带来了品牌格局的剧变,传统意义上的厂商间高、低端产品分层竞争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各主流品牌全线产品竞争已成定局,品牌格局的变化将对未来的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渠道作为国内UPS市场运作的根基,将对科士达这样的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士达坚持的“开放—融合”的渠道政策及“有效覆盖,合理布局”的市场布局,在区域核心合作伙伴、省区分销代理商、行业增值代理商三者构成的一级渠道架构中,重点开发行业增值代理合作伙伴,同时凭借自身的产品和技术支持资源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OEM战略合作伙伴。渠道的有效拓展和合理规划成为科士达近年来在市场上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它能够继续往高端市场、高利润市场进军的有效武器。
作为整个IT产业的基础,中国科学院王阳元院士这样评价: 微电子是最能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的典型产品之一。而一些国家甚至把微电子视为他们的战略性产业,把它摆到了“电子立国”的高度。
微电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所以整个微电子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为那些技术型企业创造了突破的机遇。一旦掌握了某项领先的技术,就很可能在本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中国的微电子企业虽然起步晚,但随着微电子人才的不断回流和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很有可能出现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微电子企业。
尤其是在数字影像芯片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仍处在群雄混战的局面,尚未出现一个占绝对优势的企业。而我国在CMOS数字图像器件技术领域的水平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迅速看齐,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早在2001年,中星微公司就拿出了自己的数码摄像专用芯片“星光一号”,并于当年的7月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三星、飞利浦的视频摄像器专用芯片。据了解,中星微在全球PC摄像头处理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60%。
没有核心技术,使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2007年,液晶屏幕发货量的前三位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三星、飞利浦等老牌液晶面板厂商仍旧在出货量和盈利上占有绝对优势。
随着消费电子3C融合的进一步推进,手机、MP3/MP4、DVD、DC/DV、数码相框、PND、GPS等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终端应用市场持续升温,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开始供不应求,价格逐步回升,良好的发展机遇已经摆在中国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面前。
2007年,作为国内知名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分拆了长期以来亏损的五代线。来自京东方内部的声音表明,将大尺寸TFT-LCD分拆出去之后,京东方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小尺寸液晶显示产品等相关业务,包括背光源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京东方此举虽然是迫不得已,但同时也是破釜沉舟。特别是在目前移动应用和多媒体终端市场愈来愈火爆的情况下,与其大而全,还不如专注于市场热点——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把它做深、做细、做透。
中国是世界IT制造业最为重要的基地,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OEM生产,但是中国三四级,甚至四五级市场的成熟,使得中国品牌为自己的成长找到了扎实的土壤。
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跻身到世界级品牌行列之际,家电大腕海尔也走出了自己差异化的PC之路。而服务器、UPS、微电子、液晶面板等,随着中国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以及3C融合带来的对便携式电子产品需求的刺激,相关领域IT品牌表现出全线崛起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