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城乡融合的开始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ki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乡村旅游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游学的出现,使城乡双方不再是单向交流,进而创造了相互对话和学习的空间。当那些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因对话而产生松动时,城乡融合的历史脚步也在一点点向前迈进。
  林小熏 在游学中进入乡村语境
  离开杂志,脚踏乡野,林小熏试图通过“早春游学”,带着城市人进入乡村语境。在她看来,这个强调理性思维的时代实际上与人的生命情感相脱节,人本身正在“人工智能化”,而游学能够在城乡两元的背景下,使看似坚硬的高墙产生裂缝,使城乡拥有对话的空间。
  林小熏在介绍“早春游学”时,常引用建筑学上关于“场所精神”的概念,同样经常出现的,还有一张在碧山村拍摄的老照片:稻田里有老农正在耕种,几只白鹭点缀在旁,远方群山怀抱,隐约还能看见一座云门塔站在山脚。这张照片,就是林小熏心中的“场所”——有自然、有人,还有劳作和塔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当人身处这样的场景中,对乡村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和理解,这便是她心中的“场所精神”。
  要厘清她追寻“场所精神”的原因,或许还要将时间往前倒推一些,自机缘巧合加入《碧山》杂志书之后,她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情?”直到她发现,或许正如钱理群所言,当众人高嘁农村需要我们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需要农村。所以离开碧山之后,林小熏选择创办“早春游学”,希望通过游学的形式,让城市人进入乡村的语境,获得一种观念上的撼动和感悟,当那些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产生松动时,就是改变的开始,也是行动的开始。
  基于这样的探寻,“早春游学”开设了两大版块。“地方文化新力量感知之旅”已经走过宁波、福州、碧山、泉州、临海、西安和潮州等地,在游学的旅途中,林小熏希望突出乡村的新空间、新项目,通过这些先行者的故事,让参与者感知本土文化的力量。而“早春新节庆系列”,则源于她对节庆的喜爱,“在节日中,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加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谦卑与庆祝。线性时间变成刹那即永恒的诗意时间,以祝福替代理性计算,享受生活取代了讨生活。”
  离开杂志,脚踏乡野,林小熏渐渐发现中国最鲜活的地方精神和文化,其实保留在某些人的身上。所以在甄选游学地的时候,她在意的不是乡村风景如何,而是当地有没有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精神的人存在,事实上,每次游学让她收获最大感动的,就是在途中相遇的人。所谓“游学”,也不只是人与地方、人与文化之间的实践了解,归根结底,它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终将产生社群的力量。
  在林小熏的设想中,这个社群或许能成为一个共创平台,这些因游学所产生的碰撞就像是一堵高墙的裂缝,最终,众人将在这里发现小地方的价值,并携手创造理想的“新故乡”。
  海峡旅游×林小熏
  你如何甄选目的地与游学内容?
  主要有三点,一是它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以及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二是当地拥有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精神的人,三是它已经产生了新的文化创造。
  民艺似乎是“早春游学”较为关注的内容,我们可否将民艺视为游学进入乡村的重要切入点?
  “文化”和“地方精神”都是比较虚的东西,而“物”是人和文化聯结的中介。人是通过风物进入文化,通过物质进入精神,所以当人把玩一件喜欢的“物”时,其实是通过它在跟一方风土的文化进行交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民艺是游学的切入点。同时,“物”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挣脱地域的限制,乡村风物也可以进入到城市里,所以它也是一个联结城乡的切入点。
  你认为游学是否可以对民艺复兴起到积极作用?你如何看待民艺复兴的现状?
  我觉得是会的。其实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说中国的民艺爱好者正在对日本的民艺复兴起推动作用。事实上,因为日本的经济长年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日本人的购买力对于手工艺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但是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国内喜欢东方美学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购买力,对日本的手工艺复兴起到积极作用。我当时就在想,购买日本手工艺品,其实也是一种审美上的教育、消费观的塑造,那它日后一定会反哺到中国的手工艺。
  根据“早春游学”的项目经验,你认为国内的游学市场是否仍有发展空间?
  眼下游学机构都是刚刚起步,大家都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意,所以游学市场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游学项目发起人将面临哪些困难?
  困难主要来源于如何获客,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你需要让习惯了传统旅游的人看到你、接受你,同时游学路线本身很容易被别人模仿抄袭,反过来,你又很难复制自己,很难将线路标准化,从而得到数量上的提升。
  未来,“早春游学”还有哪些游学计划?
  2019年我还想做一个“壮游中国”的系列。我发现,眼下正处于旅游转型的一个节点,过去,旅游是一个消费产品,游人就是消费者,而目的地就是提供服务,是二元的关系,但是“行万里路”这件事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其实是除了“读万卷书”之外的另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想要跟台湾的《汉声》杂志合作,让大家“跟着汉声游中国”。《汉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40多年的积累,就像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我们把这些积累再次挖掘出来,让大家去实地体验。
  游学线路推荐:临海本土新文化力量感知之旅
  临海,这里是一座能够留住年轻人的“五线”小城,年轻的海归姑娘在这里开了兼具现代设计与东方美学的再望书店,获得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认证评委的年轻人,勇敢地要把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介绍给本没有喝咖啡习惯的小城人。还有一个名叫“五月”的团队,围绕着“临海”二字做了很多的尝试,在地老手艺记录、本土原创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联合本土青年做大型分享会和展览等。游学,不是只与空问有关,更是去认识那里的人。
  第一站:五月工坊
  五月工坊团队藏身在老城紫阳街一处老厂房里,做文创、搞陶艺工作坊、调研临海百工、策划艺术展览,让临海成为年轻人可以搞事情的地方。
  第二站:江南长城
  这里除了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更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第三站:龙兴寺
  龙兴寺在临海老城里的巾山西麓,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寺庙里的千佛塔上有千尊唐代佛像,值得一看。
  第四站:巾子山
  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区东南角,各处分布着四座古塔,其中峰顶的大小文峰塔是临海城的地域标志。
  第五站:紫阳街
  紫阳古街作为老临海生活的集中体现,散布在这里的临海百工,透露着临海人从以前到现在的每个生活细节。
  第六站:白塔桥饭店
  白塔桥从老国营集体所有制饭店发展到现在,是临海名副其实的老店。这里的火烧饼、蛋清羊尾、炒肉片、炸馄饨等,都是进店必点的招牌菜。
  第七站:重逢之岛
  满世界拍片的张迪生夫妻俩喝遍了全球的Craft Beer,回国后他们在临海开了一家纯喝精酿啤酒的小酒馆,取名“重逢之岛”。
  第八站:天台山国清寺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
  第九站:千年古柏
  临海有一句谚语:先造中央殿,再建临海城。殿成树栽,树旺城兴,它庇护着临海这座小城,是一棵“守护神树”。
  第+站:胜坑草宿
  胜坑据说是南宋右丞相杜范后裔的居住地,“草宿”的主人水草和晖哥希望在尊重当地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外立面原貌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让“草宿”融入到村子的大环境中。
其他文献
“唤起勇气和野心,让山地车带我们去更野的森林深处,去丈量双脚无法抵达的蛮莽之地。”这段很容易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话来自于太舞全山地训练运动营中关于“山地自行车骑行/速降”课程的描述。山地自行车越野骑行被称为“off-road”,即“离开公路”,这也是太舞自然营地的课程项目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各项山地自行车技巧,完成自行车初级道骑行体验。相比于自然教育,这样的课程显得要“野”得多,但这很“
期刊
来到太舞自然营地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有的孩子觉得入住的营房棒极了,是他们想象中的大学校舍的模样。目之所及即是山野,入夜后头顶有璀璨星河,离开城市的生活经验,大自然是孩子们眼中既陌生又发自内心觉得亲近的场域。赵阳希望营地生活从一种“好奇”的情绪开始,随之而带给孩子们的是一段好玩的生活。虽然以“营地教育”为名,但他觉得教育并不是目的,而应该是在游乐中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想往山野
期刊
当工作室遇上巷弄——平凡、市井的巷弄,承载了日常,也包容了新生,年轻人在此发声、创造、倒腾。关于工作室为何落地巷弄,这些工作室的主理人,却给了我们更多关于城市和巷弄的活化,关于为人处事之道的更多思考。  早上起来有鸟叫,晚上可以去天台吹風乘凉  请介绍一下你们所在的巷子。  在西街这一片,裴巷偏生活化,巷子里有一个小学和一个幼儿园,是家长的通道,所以一些充满了日常烟火气的生意也就做了起来,早上有卖
期刊
对于热爱山地骑行的王军来说,夏日崇礼的地位就如滑雪爱好者眼里的崇礼雪季,是一片骑行乐园。这里山势平缓,不像高原和更北方的山陡峭而多乱石,也不像南方森林过于茂密和湿滑。平缓的坡度、恰好的森林密度使得这里很适合山地車骑行,夏天平均19°C的凉爽气候和沿途不断变化的好风光则为山地骑行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夏日骑行崇礼,除了可以在多乐美地、太舞、云顶等滑雪场设计规划好的赛道体验休闲式骑行,他更推荐玩点“野
期刊
作为一本根植于福建的旅游杂志,《海峡旅游》一直秉持着“亲近风土、归依自然、设计美好”的价值理念,在不断发現新鲜、好玩的目的地,探索美好的旅行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关注着乡村的发展。  福建天生就是一块乡建的热土。天生的地理和区位因素,“八山一水一分田”,让福建多民族、多民俗文化得以藏身在山海之间,在历史的车辙里顽强且热情地生长着,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依然保留着千年的乡音、虔诚的信仰,以及清晰而动
期刊
欢迎您加入我们  无论您是书店、咖啡店、民宿酒店、艺术空间、图书馆……都欢迎您加入我们,  一同成为《海峡旅游》杂志读者的汇聚地。  我们约定——  若有媒体合作需求,  杂志将给予您媒体资源传播的优先权;  杂志将筛选一些合作稳定的渠道,  进行长期的商业合作;  您保证全部杂志及时摆放于空间展示区域,  作为空间读物;  您及时告知杂志破损情况,  我们将对破损杂志进行免费替换,  以保证杂志
期刊
“一家从城市开到乡村的书店,不仅是为乡村提供一个新的“景点”,也是书店经营者对实体书店的新型探索。书店与乡村,在各自面临的困境之下,又是否能合力走出一条坚守信念、重塑自我价值之路?”  先锋系“乡村书局” 乡村文化的一处诗意栖居  先锋书店筹划乡村书局,既是一种再度回归理想的意念,也是在书业波动浪潮之中,为了实体书店转型主动进行的新探索。同时他们以书店“扎根”在地,期望这个承载了乡村文化的小书局在
期刊
“星垂平野阔”大概是生活在光污染泛滥的城市里的人难以企及的梦幻场景,但在贯穿崇礼与张北的草原天路上,夜里的璀璨星河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景象。这里大部分都处于波特尔暗夜分级法中的二级甚至一级暗夜区,有得天独厚的观星条件。在观星爱好者于海童眼里,它是逃离北京光污染最快捷的目的地之一,仅需3个小时车程便仿佛换了时空。一望无际的草原天路,到了夜里寂寥无人,星星却多得仿佛要掉下来,夏日造访于此,露营观星,无疑是
期刊
“生态村提供的是一个将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解,走向可再生的未来社区构想。因此它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生态”,而是通过一种全系统路径下的各类资源重组与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生态活化乡村 以自然为师的乡居实践  2015年在杭州成立的三生谷生态村是源于创始人海潮接触了国际生态村之后诞生的一个社会企业,他希望能从生态村的实践中寻找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和团队在2016年进入
期刊
“艺术影响乡村,是近年来国内乡村建设中常被讨论的一个话题。知识分子的“诗一远方”情结时常被寄予宏远的期待。但实际上,文学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并不是抽象的阐述,而是要真正落在泥土与农民中,用实践和思索去挖掘乡村、表达乡村,最终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建立起具有长期生命力的流动机制。”  左婧 文化浸润非常缓慢,全一切工作都不会白做  2011年至今,左靖已经在乡村工作了八年。从浪漫主义转为埋头做事,他逐渐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