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做到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92-02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师资建设方面确立了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其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这一过程即是“立德树人”的一个过程。“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最终目标是“树人”,“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立何德,树何人,树何人体现立的何德,其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紧跟时代潮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真正发挥其教育效果。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牢记“立德树人”之初心与“教书育人”之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关注、关心、爱护、服务学生。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园地,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教育教学,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为全社会培养“立德”之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外界信息良莠不齐,真善美与假恶丑共存。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面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不能够全面、理性地认识和分辨,因而可能会做出误判。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化大背景下,不论是好的社会现象还是坏的社会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选择、价值行为、价值标准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状况,或是不联系社会多变的情况进行实际教育教学,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要求高校教师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实践,教会其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学校德育不是某位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位教师的事情。因此,每位教师都有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责任。高校教师要牢牢把握并使用“扣扣子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等指引学生。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采取适合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方法,使其成长、成才。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工作做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明确其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一)“立德树人”的含义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纯地将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抑或是将“立德树人”与教书相等同,认为只要把书教好了就是做到了“立德树人”。实际上“立德树人”有两种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说其是一种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遵守的守则;广义上来说其是一种教育原则,是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是一种用来规范教师行为的行为准则。“立德”既包括教师德的建设也包括学生德育的培养。“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祖国建设的后备军,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 是“树人”的最终目标,“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立何德,树何人,树何人体现立的何德,其是辩证统一的。在德、智、体、美中将“德”显现出来,可以体现“立德”在“树人”这一过程中具有的特殊位置,那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达到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德”就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后备军,也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因此说,“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
“立德树人”是一个润物无声与言传身教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自律及道德修养,教师要想学生达到特定的社会化要求并成为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那么教师本人应当先成为所要求的那种人。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行為举止、仪容仪表、穿着打扮、情态动作等精神面貌、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等个人习惯、渊博的知识素养、高超的教学技能以及崇高的人格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高校教师的行为举止是教师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行为得体与否,举止是否文雅得当,待人处事是否中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许多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德才兼备、言行雅正的教师,会对学生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让学生发自肺腑地钦佩。最近,泰国一则公益广告特别火,讲述了一位名叫芭乍的教师,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带到学校上课,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面对家长的质疑,校长找芭乍谈话并提议请专人照顾母亲时,芭乍的母亲突然走失,他在急切寻找母亲的时候,学生也自发地组织寻找“奶奶”,这时家长恍然大悟,芭老师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学生,让他们学会了对父母感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方法,也要注重内在修养及内外兼修,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是无言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四、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凡物莫不相异,人亦如此,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并尊重其个体差异性,切勿使用“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为他们刚步人成年,思想等都不是很成熟。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做到“对症下药”,对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高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三关”: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乐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做朋友。积极主动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精神需求思想情况、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各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做他们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并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及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大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使教育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五、紧跟时代潮流
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跟随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与着力点。高校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及如何全面发展等经常被一些教师忽视或弱化,在专业课中更为突出。高校课堂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思想境界的提升等,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其他一些功能,譬如文化功能等,造成课堂“缺钙”现象。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理由,在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精神、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做到因时而教、应势而教、顺势而教。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增强课堂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性与吸引力。除了形式上的变革,在内容上要回归知识点,回应学生的知识需求及精神需求。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变化及关注焦点等,从而增强高校课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与引导学生相结合,将满足学生知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用先进典型与感人事迹熏陶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满足其精神需求。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会遇到可知与不可知的困难,其是一项复杂、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直接实施者,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學目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作用,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进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艳春.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3-36.
[2]李炳义.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4(5):108-109.
[3]马雪梅,刘毅,梁瑜佳.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57-59.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92-02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师资建设方面确立了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其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这一过程即是“立德树人”的一个过程。“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最终目标是“树人”,“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立何德,树何人,树何人体现立的何德,其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为人师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紧跟时代潮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真正发挥其教育效果。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牢记“立德树人”之初心与“教书育人”之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关注、关心、爱护、服务学生。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园地,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教育教学,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为全社会培养“立德”之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外界信息良莠不齐,真善美与假恶丑共存。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面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不能够全面、理性地认识和分辨,因而可能会做出误判。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化大背景下,不论是好的社会现象还是坏的社会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选择、价值行为、价值标准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状况,或是不联系社会多变的情况进行实际教育教学,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要求高校教师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实践,教会其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学校德育不是某位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位教师的事情。因此,每位教师都有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责任。高校教师要牢牢把握并使用“扣扣子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等指引学生。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采取适合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方法,使其成长、成才。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工作做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明确其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一)“立德树人”的含义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纯地将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抑或是将“立德树人”与教书相等同,认为只要把书教好了就是做到了“立德树人”。实际上“立德树人”有两种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说其是一种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遵守的守则;广义上来说其是一种教育原则,是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是一种用来规范教师行为的行为准则。“立德”既包括教师德的建设也包括学生德育的培养。“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祖国建设的后备军,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 是“树人”的最终目标,“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立何德,树何人,树何人体现立的何德,其是辩证统一的。在德、智、体、美中将“德”显现出来,可以体现“立德”在“树人”这一过程中具有的特殊位置,那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达到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德”就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后备军,也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因此说,“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
“立德树人”是一个润物无声与言传身教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自律及道德修养,教师要想学生达到特定的社会化要求并成为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那么教师本人应当先成为所要求的那种人。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行為举止、仪容仪表、穿着打扮、情态动作等精神面貌、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等个人习惯、渊博的知识素养、高超的教学技能以及崇高的人格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高校教师的行为举止是教师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行为得体与否,举止是否文雅得当,待人处事是否中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许多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德才兼备、言行雅正的教师,会对学生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让学生发自肺腑地钦佩。最近,泰国一则公益广告特别火,讲述了一位名叫芭乍的教师,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带到学校上课,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面对家长的质疑,校长找芭乍谈话并提议请专人照顾母亲时,芭乍的母亲突然走失,他在急切寻找母亲的时候,学生也自发地组织寻找“奶奶”,这时家长恍然大悟,芭老师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学生,让他们学会了对父母感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方法,也要注重内在修养及内外兼修,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是无言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四、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凡物莫不相异,人亦如此,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并尊重其个体差异性,切勿使用“一刀切”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成长,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为他们刚步人成年,思想等都不是很成熟。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做到“对症下药”,对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高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三关”: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乐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做朋友。积极主动地发现并深入研究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精神需求思想情况、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各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做他们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并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及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大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使教育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五、紧跟时代潮流
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跟随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与着力点。高校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及如何全面发展等经常被一些教师忽视或弱化,在专业课中更为突出。高校课堂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思想境界的提升等,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其他一些功能,譬如文化功能等,造成课堂“缺钙”现象。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理由,在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精神、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做到因时而教、应势而教、顺势而教。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增强课堂教学形式、内容的丰富性与吸引力。除了形式上的变革,在内容上要回归知识点,回应学生的知识需求及精神需求。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变化及关注焦点等,从而增强高校课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与引导学生相结合,将满足学生知识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用先进典型与感人事迹熏陶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满足其精神需求。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会遇到可知与不可知的困难,其是一项复杂、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直接实施者,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學目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作用,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进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艳春.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3-36.
[2]李炳义.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4(5):108-109.
[3]马雪梅,刘毅,梁瑜佳.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