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视野下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hu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微课盛行于教育领域,一线教师对微课开发的研究更加深入,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微课开发能力。然而,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尚不多,本文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了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环节中的“计划、分析、设计、制作、应用和评价”六个环节,阐述了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重要内涵,总结出三个不同层次微课认知水平的师范生的微课开发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能力;师范生
  一、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微课
  随着微课之风的吹动,不少学者在不同研究角度,对微课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国内“微课”概念定义的首次提出者为胡铁生,指向的微课本质是在线网络课程,存在的介质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视频。[1]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笔者认为微课是服务于不同时空环境的学习,以某一短小、精简知识点微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虚拟课堂。
  (二)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
  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是指师范生具备微课开发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即围绕一定的微课主题内容,通过计划、分析、设计、制作、应用和评价六大环节完成微课的开发的能力。其中,决策能力包括了计划和分析两个环节,计划主要是指选题、统筹规划,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整个微课的开发步骤,微课内容的设计规则,考虑微课制作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该教学内容以微课形式呈现的生存价值;分析则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现状,在教学内容中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执行能力包含了设计、制作、应用和评价四个环节。设计是指在合理计划和审慎分析的基础上,微课从零散设计向精细设计层面过渡,设计微课将以何种面貌展现给学习者;制作是指选择和分析知识要点,得出相应点的处理方式进行微课的精细制作,构建出完整、精炼、实用的微课;应用是指微课投放到实际教学环境,支持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检测微课的功效;评价则为微课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梳理、总结,从不同维度诊断微课,优化微课。
  (三)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重要意义
  微课是“形微”而“意深”,在教学应用中呈现出螺旋式的前进发展趋势。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生学习发展历程中意义颇深。《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以及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在应用与创新方面,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3]师范生学习阶段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期阶段,与教师的后续拓展阶段不同。在该阶段,发展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是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有力增强剂。当前,鼓励技术融入到教学,实现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微课”正是融合了技术元素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以求更加充分应对该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变对未来教育工作的冲击。
  二、软件工程开发视野下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框架
  (一)计划
  微课开发之行“计划为先”,微课的生存条件之一是缓解教学中师生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即学生具备一定自主性的前提下,在碎片化、数字媒体多样化的微课资源支持下,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因此,微课的选题基于微课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和作用,是关键的中心教学内容还是承前启后的知识节点,或是小结归纳、知识延展、经验交流等,不管选题的角度如何,都应该做到选题实用、内容完整、短小精悍。
  (二)分析
  1.分析学习者,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角色,无学生便无教学,教师提供微課,微课服务教学,服务于学生,要想微课具备生存价值必然要先了解学生,所谓知彼方能胜。迪普伊(Dupuis)认为:“微课实施起来更具有灵活性,最关键一点是能够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各种学科的差异性,微课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而服务时,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做出不同的处理,进行个别化教学。[4]
  (三)设计
  如果说微课制作是技术,那么微课设计则是艺术,最终呈现出技艺融合的微课。微课设计关键把握“微课”之“微”,依旧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只是零星知识点的分片式、分段式讲解,注重把握知识内容的衔接和连贯,整体把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应充分考虑:首先,微课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微课互动环境中,在知识内容、教学行为以及微课的影像呈现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其次,微课短小、简炼、精细,在时间上设计为 5-10 分钟之内,这样才满足人的认知心理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的要求。再者,技术设计上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技术元素,采用适宜的技术表达方式才是关键。最后,艺术设计上在技术支持下融合恰当的艺术效果,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由于微课存在教与学不同步的特殊性,因此,若能有效嵌入教学艺术元素,可缩小时空分离造成的情感距离,激发学习者更强烈的参与情绪。
  (四)制作
  以“设计”中的内容为蓝本,组装微课的各种资源“零件”,使之成为一件成品。此外,还应注意增加交互元素,交互--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而提问是一种有效的交互策略,可以引导学习者的思考和参与。制作过程中,以包含教师讲解的微视频为主,辅以补充资源的素材等材料;以及微作业练为主,辅以在线问答、在线测试分析等学习反馈。
  (五)应用
  微课开发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实现微课的价值,将微课应用到教学环境中,支持教学、改进教学。微课的实际教学环境应用可分为“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复习”三大模块,“课前预习”指向于扩大学生的先备知识储存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发展脉络,减少学生对于知识点断层、知识孤岛的困扰;“课中辅导”指向于在传统课堂中支持课堂教学,常常作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在梯度式的微课学习中平衡自我的学习进度;“课后复习”则指向于巩固和拓展,既可归纳梳理知识脉络,也可遗留空间发散创新。   (六)评价
  微课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对整个微课开发过程及最终微课成品的价值评定。其评价可从三方面衡量:一是应达到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实用、方法合理恰当。二是微课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微课制作应合乎技术规范,如分辨率等,微课应符合学习者认知风格,视频、课件画面力求布局美观合理,文字、色彩协调搭配,资源材料多样化。三是微课的应用,表现为微课的点击率、使用评价、分享次数等综合评价。
  三、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现状与培养途径
  (一)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现状
  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培养处于普及推广的初级阶段,同时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零认识,有技术无内容,有内容无技术。其中,笔者认为“有技术无内容的层次”要低于“有内容无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是服务教学,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而无法呈现出核心学习内容,甚至是出现知识点错误的话,那么微课便不具有任何的存在价值。反之,若内容恰当,仅仅是技术和艺术上存在提升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师范生已经把握了微课开发的基本要点,其微课开发已具有一定的能力基础。
  (二)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途径
  笔者认为,针对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认知水平不同,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培养途径:
  一是可将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培养作为一门师范类高校师范生技能的必修课程,以课程形式呈现,将其设定为一项师范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活动,以此提升高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师范生技能。将其纳入为一门课程,设定为16个学时,并与一线教师的真实课堂相结合,定期将微课投放到教学环境中,得到使用者最直接、最客观的反馈。
  二是以微课专题化的讲座形式,阶段性地普及微课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制作技术等。该途径主要面向于师范生有较强的自我素质提升意识,属于自愿式的微课开发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带来的最新微课资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师范生传递大量、系统的知识,帮助师范生突破现阶段微课开发能力上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是可在师范类高校成立微课社团或俱乐部,借助于社团活动的常规活动形式邀请一批具有共同微课学习意愿的师范生,形成一个微课学习共同体。依据师范生对微课了解程度的差异,形成微课导学学习共同体、微课技术学习共同体、微课内容学习共同体,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邀请一线微课教学的实践者进行指导。
  四、结束语
  目前,微课作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突破,为学习者的学习注入更多的学习源泉。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不仅顺应了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要求,而且拓展了师范生自身的学习思维。因此,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的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基于高校师范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的具体落实方案无法用一个万能的模式来界定,需要众多微课开发研究工作者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2014-05.
  [4]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國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8):20-27.
其他文献
一、课前系统部分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新课标对初中生语文写作,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手法上,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寄情山水”为主题,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单元写作实践与课文关系密切。本次作文由课文
期刊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小学生正是接受新鲜事物和良好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的黄金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就成为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就“学生成长中自信心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一、课堂教学中关心鼓励让学生树立
期刊
一、在建设高效课堂的教育背景下,我的困惑和反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指引的灯塔,我们本身也是一个行路者。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都用心用情,倾尽所有,然而,是不是路走得越远,我们的困惑和迷茫就越多,我们就越容易忘记最初的自己,忘记自己最初所追寻的那个教育者的模样。  如今,在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效课堂探索层出不穷。在敬佩他们的研究和改革的探索精神的同时,我越来越不知所措,我们的语文课堂被各种高深
期刊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用发展的观念谋划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我们每个农村教育工作者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将笔者对上述问题的若干思考罗列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密切 —— 科
期刊
在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父母很多都外出打工,文化水平低,心智不成熟就组建家庭,土地征收一夜收入剧增等冲击着农村家庭的稳定性,使得农村单亲家庭愈来愈多。作为扎根农村23年的一线教师,我发现这些孩子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鸟儿”,常常抑郁寡欢,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学习成绩比较差。经过长期教育研究,发现对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全面情况  要解决问题首先
期刊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了,一路走来,感慨颇多。近年来,我们乡村一线的教师大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学生,任性贪玩,不思进取,不爱动脑,上课分神,作业随便,作文抄袭,迷手机电脑,任性霸道,不懂感恩,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等,连家长也奈何不了。难教!有时候真的感觉自己黔驴技穷了。但是,教师的良知时时警醒我,不能泄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振兴靠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素质教育
期刊
2017年秋学期伊始,學校组织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我读了三次,收获了三次。  第一次读书,是在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一个爱书之人,凡是能够教育我、激励我、让我不断奋进的语言都是我的最爱。初读此书,觉得这就是一个有趣的冒险故事:一百多年前美西战争中,一名优秀的美国军人——罗文,临危受命,冲破危机四伏的丛林和层层封锁的敌军,最终将一封很重要的信件送到加西亚将军手中,也因此改写了战争的局面。 
期刊
我们河池市属于多民族集聚地,有着毛南、白裤瑶、仫佬等丰富的民族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都积淀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今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大部分以汉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文化极少得到体现,对于幼儿来说,会渐渐丧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纳。为此,我以河池市直属机关幼儿园为切入点,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色,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渗透着“环保”生活意识。纵观整套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大量的有关环保方面的学习内容,而且设计得恰如其分,教师如能积极引领,因地制宜,多想一些策略,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大大增强,深入“生”心。  一、善用教材,适时施教,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是使学生认识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环保教育不仅在课题
期刊
父亲角色对儿童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研究发现父亲投入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如儿童的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道德发展、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等。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模式,可以看出父亲角色对儿童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儿童的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道德发展、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  一、父亲角色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1.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男孩通过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