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皮肤着色真菌病在病理学上存在着经表皮排出现象,但关于诱发该现象的原因目前为止尚无定论.为了调查着色真菌病中诱发该现象的机理,我们应用皮内琼脂植入法观察了裴氏着色真菌的经表皮排出现象.
我科于1985-1986年,采用液氮冷冻治愈76例尖锐湿斑病例,并且对其中们例进行i年随访观察,简报如下.
患者女,44岁,1981年因颜面蝶形红斑及多种ANA强阳性诊断为SLE.10年米,先后5次因大量蛋白尿及高度浮肿以SLE、狼疮肾在外住院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单用中药疗效尚未肯定.我们在知年代开始探素该病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1980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发挥所长,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皮质类固醉(激素)用量.
中华皮肤科杂志自1953年诞生至今已40周年了,它是我国皮肤科首先发行的杂志,是一本反映皮肤科学术水平的论文集.皮肤病学和其他医学事业一样正在迅速篷勃发展,特别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皮肤科工作者艰苦奋斗,奋发图弧克服种种困难,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发表论文不仅选题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盆要,有实用价值,而且内容丰富,科学性弧,娘小了与国际间的差距,某些方面已达到和翅过国际水平,以下从2个专题谈一些临床研究的
采用γ干扰素(IFN-γ)单克隆抗体、双层APAAP染色法及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技术对3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15例正常对照皮肤进行IFN-γ抗原的测定。结果显示:除表皮基底层及表皮突下部1~3层基层外,大量的IFN-γ抗原阳性染色弥漫分布于皮损全层表皮的角肮细胞间隙;正常对照皮肤的表皮中无明确的IFN-γ阳性反应;银屑病皮损表皮中IFN-γ的含量①与银屑病的活动性有关,进行期为24.3808.250,
研究了26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环核井酸(cAMP,cGMP)水平和NK细胞活性;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给予氨茶碱,地塞米松刺激后PBMC内eAMP水平及NK细胞活性变化. 结果表明对照组PBMC受氨茶碱或地塞米松刺激后CAMP水平明显升高而SLE组PBMC对刺激仅有轻微反应.氨茶碱、地塞米松对正常人NK细胞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在SLE患者中未观察到此现象.提示SLE患者的C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