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教育的发展,各种教学方法屡见不鲜,虽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也给学生带来很多选择上的困惑,特别是小学学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它能为小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学生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批判思维;知识广度;创建情境:发现矛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254
教育学家主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疑问的一节课比传统教学更成功。想要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爱问的天性,引导学生想问的欲望,训练学生会问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批判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的气氛比其他学科更为轻松,很多问题是开放式的,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在轻松的氛围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游离于课文之外。所以才会出现跑神儿和不能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批判思维,向学生呈现这种批判性思维带来的便利。这样学生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就像有了工具,可以避免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的提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方向,课堂上的效果转好,学习效率也会增高。
例如,在教授《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讲解批判性思维:是涉及任何智力、想象的问题,都可以从批判的视角来审查。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基于不同的标准来判断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着从课文的每一个人物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中的教师讲了一个故事,来教授一首小诗,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不要攀折鲜花,爱惜公共花草的道理。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教师为他讲解诗文,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恩让他终生难忘。从教师的角度看,他懂得用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是在进行自己的责任:教书育人,勤勤恳恳。从这首小诗的角度来看,可能诗人并没有表达要爱惜花草,留给后人观赏的概念,但是文中的教师借这首小诗表达了爱惜花草的良好品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文中教师讲了如此教人向善的、培养良好品质的上千个故事将会教育出很好的学生,教师通过这样教授课文,让学生多角度发问,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文章所描述的?为什么文章要描述成这个样子?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判断力得以提高。
二、增加知识广度
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增加课外知识,让学生的见识更加丰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的想法更加活跃,课外阅读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也会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而对照课文中的表现提出尋找差异,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授《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课下阅读周恩来关于健康的名句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以及毛主席在73岁高龄游长江的故事,充分体会伟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阅读知识改变命运方面的文章;阅读关于集体生活的书籍责任的书籍;阅读道德方面的文章。读完之后,学生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看一看为什么陶校长要要求大家进行每天四问?陶校长的要求有没有道理?其中自己担任的工作,为什么会对责任心有影响呢?结合伟人、书籍以及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历来进行提问。学生通过自己身边鲜活的例子,更容易找出发问的点,这样让大家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三、创建质疑情境
情境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可以先创建质疑的情境,让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顺其自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情境,学会质疑的能力。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很好的应用,培养问题意识,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授《寻隐者不遇》这篇诗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制作动画视频,在学生充分阅读诗文之后播放视频。在课堂上现场的模拟贾岛去寻访隐者的情境,引导学生发问。比如:诗人都找到隐者的童子,等一等不就遇到隐者了?再比如隐者为什么去采药了?通过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在讲解一下古诗中代表的意象,比如白云比喻隐者的高洁,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衬托出诗人对隐者的仰慕和焦急之情。还要读出来诗人去了,却恰巧没有碰到隐者的失望之情。文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是济世活人,是一个真正的隐居士。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问,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发现课文矛盾
课文是教学的基础。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因生活经验的局限造成文章中由某些描述不够恰当的地方。或者由于情节的需要作者做出与自己主观意愿相矛盾的行为。其实其中蕴含着更为饱满的深情。教师应该在充分讲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不要用唯一的答案来局限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授《成语故事》这篇课文时,“自相矛盾”教师在讲解之前要求大家不去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这篇寓言,最后那个围观的人的问题不要讲,诱导学生去发问,同时检验学生能不能问出相近的问题。在教授“滥竽充数”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合唱时候的感受,看一看这个南郭先生混在会吹竽的人群中,是不是能够混得下去?而且竽是什么声音呢?合奏起来好听,还是单独听好听?在讲解画龙点睛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画家画的本来就很好了,为什么不去画眼睛?可见眼睛是比较重要的。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没有龙的话,画一个就成真的了,是不是矛盾了?等等,通过发现文章矛盾的地方发问,培养了提出问题的技巧。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从更广泛的渠道上来宣传这种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师生从其中获得益处。当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在日常的课堂上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来调整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将其使用好,让小学语文课堂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晓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1)
[2]周佑.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S1)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批判思维;知识广度;创建情境:发现矛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254
教育学家主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疑问的一节课比传统教学更成功。想要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爱问的天性,引导学生想问的欲望,训练学生会问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批判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的气氛比其他学科更为轻松,很多问题是开放式的,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在轻松的氛围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游离于课文之外。所以才会出现跑神儿和不能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批判思维,向学生呈现这种批判性思维带来的便利。这样学生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就像有了工具,可以避免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的提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方向,课堂上的效果转好,学习效率也会增高。
例如,在教授《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先讲解批判性思维:是涉及任何智力、想象的问题,都可以从批判的视角来审查。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基于不同的标准来判断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着从课文的每一个人物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中的教师讲了一个故事,来教授一首小诗,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不要攀折鲜花,爱惜公共花草的道理。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教师为他讲解诗文,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恩让他终生难忘。从教师的角度看,他懂得用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是在进行自己的责任:教书育人,勤勤恳恳。从这首小诗的角度来看,可能诗人并没有表达要爱惜花草,留给后人观赏的概念,但是文中的教师借这首小诗表达了爱惜花草的良好品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文中教师讲了如此教人向善的、培养良好品质的上千个故事将会教育出很好的学生,教师通过这样教授课文,让学生多角度发问,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文章所描述的?为什么文章要描述成这个样子?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判断力得以提高。
二、增加知识广度
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增加课外知识,让学生的见识更加丰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的想法更加活跃,课外阅读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也会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而对照课文中的表现提出尋找差异,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授《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课下阅读周恩来关于健康的名句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以及毛主席在73岁高龄游长江的故事,充分体会伟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阅读知识改变命运方面的文章;阅读关于集体生活的书籍责任的书籍;阅读道德方面的文章。读完之后,学生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看一看为什么陶校长要要求大家进行每天四问?陶校长的要求有没有道理?其中自己担任的工作,为什么会对责任心有影响呢?结合伟人、书籍以及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历来进行提问。学生通过自己身边鲜活的例子,更容易找出发问的点,这样让大家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三、创建质疑情境
情境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可以先创建质疑的情境,让学生随着情节的发展,顺其自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情境,学会质疑的能力。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很好的应用,培养问题意识,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授《寻隐者不遇》这篇诗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制作动画视频,在学生充分阅读诗文之后播放视频。在课堂上现场的模拟贾岛去寻访隐者的情境,引导学生发问。比如:诗人都找到隐者的童子,等一等不就遇到隐者了?再比如隐者为什么去采药了?通过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在讲解一下古诗中代表的意象,比如白云比喻隐者的高洁,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衬托出诗人对隐者的仰慕和焦急之情。还要读出来诗人去了,却恰巧没有碰到隐者的失望之情。文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是济世活人,是一个真正的隐居士。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问,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发现课文矛盾
课文是教学的基础。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因生活经验的局限造成文章中由某些描述不够恰当的地方。或者由于情节的需要作者做出与自己主观意愿相矛盾的行为。其实其中蕴含着更为饱满的深情。教师应该在充分讲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不要用唯一的答案来局限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授《成语故事》这篇课文时,“自相矛盾”教师在讲解之前要求大家不去阅读。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这篇寓言,最后那个围观的人的问题不要讲,诱导学生去发问,同时检验学生能不能问出相近的问题。在教授“滥竽充数”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合唱时候的感受,看一看这个南郭先生混在会吹竽的人群中,是不是能够混得下去?而且竽是什么声音呢?合奏起来好听,还是单独听好听?在讲解画龙点睛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画家画的本来就很好了,为什么不去画眼睛?可见眼睛是比较重要的。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没有龙的话,画一个就成真的了,是不是矛盾了?等等,通过发现文章矛盾的地方发问,培养了提出问题的技巧。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从更广泛的渠道上来宣传这种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师生从其中获得益处。当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在日常的课堂上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来调整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将其使用好,让小学语文课堂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晓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1)
[2]周佑.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