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数的过程中,就初步有了数感。学生在认数、计算等方面容易出错,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在探索活动中有效地建立数感。
【关键词】感知 数感 理解 调动
教师要把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建立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建立数感,提升教学效益呢?
一、积极操作感知,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初步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感知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效利用情境图,请学生观察图中兔子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兔子是两个两个在一起。教师追问:可以怎样求兔子的只数?学生列出2+2+2=6,表示3个2相加得6。教师继续问:小鸡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列出3+3+3+3=12,表示4个3相加得12(观察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教师接着出示:每2人一组下棋,有4组学生下棋的情境图,让学生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会列出算式2+2+2+2=8。有少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可以用4+2或2+4来解答。联系生活,一只手有5根指头,二只手有5+5=10(根)指头,三只手有5+5+5=15(根)指头……师(出示):5+5+5+5+5+5表示什么?学生说出:表示6个5相加。教师接着出示风车的图片:可以横着看,每排有5个,有3排,怎样求风车的个数?学生会答出5+5+5=15,竖着看可以列出算式3+3+3+3+3=15。教师出示情境图:一张桌子两台电脑,两张桌子几台电脑?三张桌子几台电脑……100张桌子有几台电脑?学生会说出可以用100个2相加得200,如果列出加法算式会太长很麻烦。教师此时自然引入到对乘法算式的认识,如2+2+2+2+2可以列成算式5×2=10或2×5=10,进而认识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有两个乘数、乘号、积。
在教学时,教师并不是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观察,逐步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在有效地拓展中让学生明白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自然能想出“100个2”相加也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教师在教学时,数量由少到多,充分利用身邊的事例,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教学,学生从中体会到用乘法列式时方便简洁。
二、理解数的含义,有效培养数感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感知,进而理解数的含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爱好是什么等等,有学生会说出自己的体重。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的体重和学生的体重谁重,学生发现老师的体重重。老师让学生比较一袋薯片和一袋味精的轻重,猜物体的轻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再让学生介绍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有学生说可以用秤来称一下,有的学生说可以天平来测量。老师接着介绍台秤的相关知识,刻度盘上的数字指在5上面表示什么?表示5千克。“千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g”,对于“千克”的认识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如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1千克数学书有几本?
学生在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千克”,但是能理解的学生比较少。学生在和老师比谁的体重重以及猜物体的轻重时,对“千克”初步有了接触,在活动中有效建立表象。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寻找和发现1千克鸡蛋的个数和1千克数学书的本数,这样让学生在理解“千克”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数感。
三、巧用数字运算,全面理解数感
学生掌握数字运算的规则和运算律等知识的程度高低,对于理解数感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要结合课本中计算方面知识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地运算中,进而全面理解数感。
如在教学《巧算24点》一课时,先让学生独立运用加减乘除法来算24点。学生在计算中都会想方设法,最后运用到3×8=24,或4×6=24或2×12=24,学生在这一计算中运用找搭档的方法来算24点。当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种方法后,老师接着让学生进行挑战,出示用2、9、6这组数来算24点,学生在尝试中,发现运用接近法来算24点。由于2与9离24都比较远,2×9=18,这样18与24接近,再用18+6=24。学生在经历算24点的过程中,积累了计算24点的活动经验。在计算24点时,需要运用“搭档法”“接近法”等方法来思考,综合运用才能计算出24点。
学生在运算时可以通过自己的举例,充分理解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运算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从而体会到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对于24点的计算,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接触,这样的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对数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数感的理解。
四、借助多元活动,充分感受数感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充分感受数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借助多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有效建立一亿有多大的表象。上课伊始,教师问: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你能说说1亿有多大吗?学生会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说10个一千万是一亿,有的学生会说1万个一万是一亿,有的学生会说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1元硬币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学生看到了1元硬币会想到1亿这样的硬币重达约600吨。教学数一数环节时,教师抛出问题:估计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可以怎样设计活动?学生会想出先数出100本练习本,看要用多少秒,再根据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推算出数1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0本分别要用多少秒。当学生推算出数1000000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多少年?用计算器算一算。用数1亿本所用的秒数除以60算出需要多少分,再除以60算出需要多少时,再除以24算出需要多少天,再除以365算出需要多少年。学生亲历数一数,并在计算中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在教学量一量环节时,出示问题: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会比30层楼高吗?学生可以先量出10枚1元硬币的高度,再分别量出100枚、10000枚、1000000枚、10000000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学生推算出10000000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后,再算一算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最后让学生称一称,学生先数出100粒大米,称一称有多重,再分别推算出10000粒、1000000粒、100000000粒大米的重量。学生在计算中收获了学习数学的经验,同时更有效地理解了数感。
总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积极进行研究,认真进行记录,把自己的反思及时记录下来。我相信在小学教学中,只要边上课边反思,就能让课堂更加高效。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乐意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究,在有效的活动中感悟数学,有效理解数感。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新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希望出版社,2012.
【关键词】感知 数感 理解 调动
教师要把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重数感的培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建立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建立数感,提升教学效益呢?
一、积极操作感知,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初步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感知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效利用情境图,请学生观察图中兔子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兔子是两个两个在一起。教师追问:可以怎样求兔子的只数?学生列出2+2+2=6,表示3个2相加得6。教师继续问:小鸡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列出3+3+3+3=12,表示4个3相加得12(观察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教师接着出示:每2人一组下棋,有4组学生下棋的情境图,让学生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会列出算式2+2+2+2=8。有少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可以用4+2或2+4来解答。联系生活,一只手有5根指头,二只手有5+5=10(根)指头,三只手有5+5+5=15(根)指头……师(出示):5+5+5+5+5+5表示什么?学生说出:表示6个5相加。教师接着出示风车的图片:可以横着看,每排有5个,有3排,怎样求风车的个数?学生会答出5+5+5=15,竖着看可以列出算式3+3+3+3+3=15。教师出示情境图:一张桌子两台电脑,两张桌子几台电脑?三张桌子几台电脑……100张桌子有几台电脑?学生会说出可以用100个2相加得200,如果列出加法算式会太长很麻烦。教师此时自然引入到对乘法算式的认识,如2+2+2+2+2可以列成算式5×2=10或2×5=10,进而认识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有两个乘数、乘号、积。
在教学时,教师并不是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观察,逐步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在有效地拓展中让学生明白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自然能想出“100个2”相加也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教师在教学时,数量由少到多,充分利用身邊的事例,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教学,学生从中体会到用乘法列式时方便简洁。
二、理解数的含义,有效培养数感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感知,进而理解数的含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爱好是什么等等,有学生会说出自己的体重。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的体重和学生的体重谁重,学生发现老师的体重重。老师让学生比较一袋薯片和一袋味精的轻重,猜物体的轻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再让学生介绍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有学生说可以用秤来称一下,有的学生说可以天平来测量。老师接着介绍台秤的相关知识,刻度盘上的数字指在5上面表示什么?表示5千克。“千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g”,对于“千克”的认识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如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1千克数学书有几本?
学生在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千克”,但是能理解的学生比较少。学生在和老师比谁的体重重以及猜物体的轻重时,对“千克”初步有了接触,在活动中有效建立表象。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寻找和发现1千克鸡蛋的个数和1千克数学书的本数,这样让学生在理解“千克”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数感。
三、巧用数字运算,全面理解数感
学生掌握数字运算的规则和运算律等知识的程度高低,对于理解数感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要结合课本中计算方面知识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地运算中,进而全面理解数感。
如在教学《巧算24点》一课时,先让学生独立运用加减乘除法来算24点。学生在计算中都会想方设法,最后运用到3×8=24,或4×6=24或2×12=24,学生在这一计算中运用找搭档的方法来算24点。当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种方法后,老师接着让学生进行挑战,出示用2、9、6这组数来算24点,学生在尝试中,发现运用接近法来算24点。由于2与9离24都比较远,2×9=18,这样18与24接近,再用18+6=24。学生在经历算24点的过程中,积累了计算24点的活动经验。在计算24点时,需要运用“搭档法”“接近法”等方法来思考,综合运用才能计算出24点。
学生在运算时可以通过自己的举例,充分理解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运算律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从而体会到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对于24点的计算,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接触,这样的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实际运算中对数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数感的理解。
四、借助多元活动,充分感受数感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充分感受数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借助多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有效建立一亿有多大的表象。上课伊始,教师问: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你能说说1亿有多大吗?学生会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说10个一千万是一亿,有的学生会说1万个一万是一亿,有的学生会说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1元硬币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学生看到了1元硬币会想到1亿这样的硬币重达约600吨。教学数一数环节时,教师抛出问题:估计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可以怎样设计活动?学生会想出先数出100本练习本,看要用多少秒,再根据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推算出数1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0本分别要用多少秒。当学生推算出数1000000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后,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多少年?用计算器算一算。用数1亿本所用的秒数除以60算出需要多少分,再除以60算出需要多少时,再除以24算出需要多少天,再除以365算出需要多少年。学生亲历数一数,并在计算中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在教学量一量环节时,出示问题: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会比30层楼高吗?学生可以先量出10枚1元硬币的高度,再分别量出100枚、10000枚、1000000枚、10000000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学生推算出10000000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后,再算一算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最后让学生称一称,学生先数出100粒大米,称一称有多重,再分别推算出10000粒、1000000粒、100000000粒大米的重量。学生在计算中收获了学习数学的经验,同时更有效地理解了数感。
总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积极进行研究,认真进行记录,把自己的反思及时记录下来。我相信在小学教学中,只要边上课边反思,就能让课堂更加高效。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乐意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究,在有效的活动中感悟数学,有效理解数感。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新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希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