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和德育理论为指导,应从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创新品质等方面构建创业指导目标体系;从形成创业理论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三类课程构建创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从师资、实践平台和环境方面构建创业指导保障体系。要构建有社会、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创业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指导有效性的提高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指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3-0097-02
当前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视,为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指导起步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探究,形成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
1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理论概述
在追求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高校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投入力度。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创业指导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观为其理论基础,树立知识与精神、能力与技能共同发展的创业观。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创业指导体系的内涵,应着眼于学生对创业指导本身的客观反映情况,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指导评价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由思考到行动的转变与升华。其次,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理论。在创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个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最后,注重德育观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指导应以德育为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创业者。
2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发展现状
2.1取得的成绩
首先,国家和政府重视创新创业。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出台到宣传,“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青年创业”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案例层出不穷。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在税收、贷款、技术等等方面都给予帮助。除此之外,一些省份还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后续工作。每年国家会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各个参与的高校都会投入精力,培养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团队,以赛促学,在比赛过程中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有益于大学生创业体系政策保障和环境保障的形成。
其次,逐步探索科学的创业指导教学课程模式。以往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指导,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社团形式出现。高校也没有专业设立创业课程,更没有科学的教学模式。随着2002年开始国家设立了9所创业指导示范高校,并在教学课程方面做出进一步摸索和研究。近几年有些高校开始重视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有力的企业优势,聘请专门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创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始将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设立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拓宽教学模式,努力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多元化形式。
2.2存在的问题
首先,创业指导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创业指导属于高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然而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依然尚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导致我国创业指导在构建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创业指导虽然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它离不开创业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创业意识的导向,离不开创业品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创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重视不够,对大学生创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的目标需耍进一步明确,因此在全面育人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
其次,创业指导中的经验复合型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指导教师大多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创业指导老师大部分来源于辅导员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创业培训,缺乏丰富的创业经验。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创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创业综合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创业指导的成果展示方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这些创业指导教育自身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过程,在授课形式和内容方面,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方面的指导。在引导大学生创业时,仅仅局限于理论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偏理论的内容和教育形式往往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我国的高校创业指导方面缺乏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综合性教师队伍。
再次,尚未形成良好的创业指导环境。创业指导的环境不仅仅特质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由于我们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真正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创业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仕途”依然是大学生毕业最好的选择,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社会上许多人对于创业大学生的眼光依然停留在无法就业才选择创业,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态度。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据调查,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复杂,并没有起到服务学生创业的效果。
最后,创业指导的评价体系没有健全。目前高校在具体的创业信息反馈方面,没有独立的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创业情况和实践效果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在最终的考核方面,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于创业指导评价研究方面,无论从学术研究或实际操作方面,都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3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构建
3.1目标体系
大学生创业指导在高校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创业指导目标是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起点和最终目的,因此构建创业指导体系必须先研究目标体系。研究创业指导目标体系,要从创业意识、精神、能力、技能、品质等方向出发。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培养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必须使得大学生具备以上因素。构建系统、完善的创业目标体系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训练创业技能,它们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研究大学生创业目标体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导向功能。 3.2课程体系
创业指导课程是创业目标实现的载体和桥梁,我国创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学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课程联系,将创业指导课程拓宽成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
首先,理论课程方面拓宽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功能贯彻到创业理论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利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其次,专业课程方面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年级和专业的差异,设置适应不同人群的创业指导专业课程,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最后,实践课程方面融合校园文化。以实践活动为方式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校园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开设创业实践课程。
3.3保障体系
对创业指导保障体系的研究应着眼于师资保障、实践平台保障和环境保障三个方面,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和环境支持。首先,创业指导课程对于教师自身的要求极高,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应注重定期培训创业理论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利用好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企业高管给予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其次,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网络具有时效性强的优势,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增加创业指导专栏,及时更新创业相关信息,多种渠道进行创业指导宣传。还可以在高校贴吧和论坛上发布大学生创业动态,使得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业问题的互动交流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传承性,高校可以每年开展创业模拟大赛、创业知识竞答以及创业文化月等等活动,将此类型的活动传承下去,为创业指导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3.4评价体系
对创业指导的客观评价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创业指导最终效果的反馈需要以客观的评价信息为基础。在创业指导的实施者与被实施者之间同样需要这些准确的评价信息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参考,根据这些实际评价信息来适当调整创业指导的进度和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创业过程,使其处在一种动态更新的良性循环状态。
从创业指导评价体系的主体构成方面来看,需要将评价体系的主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以上四个主体之间由于各自的角色和职能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叉协调,产生一种“四位一体,良性互动”的评价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映出更为客观的评价数据,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指导高效实施。
大学生创业指导评价体系的构成需要社会的宏观评价、企业的间接评价、高效的全面评价和大学生的主观评价,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社会的宏观评价体现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低方面,在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创业指导,是否具备高品质的创业素质以及坚韧的抗压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衡量大学生创业指导的评价标准。其次,企业对于创业指导效果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作为人才的接收方和使用方,更应该分阶段对创业指导进行评价,在试用期、实习期以及转正后等时间段,对大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评价信息反馈给高校,高校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创业指导进行完善。再次,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创业过程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创业指导评价更为直接,采取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开展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等等方式,因此高校应该给出更加全面和完整的评价信息。最后,大学生对对创业指导的评价主要表现出即时性和总结性两种,这些评价信息更为直观,但也带着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在收集评价信息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
在我国构建创业指导体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已逐步成熟。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索研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指导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构建系统、科学的创业指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创业指导体系之后,发挥其教育功能,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
[2]陈龙,朱永华,刘海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48-50.
[3]原潇菲.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指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3-0097-02
当前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视,为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指导起步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探究,形成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
1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理论概述
在追求创新创业的新形势下,高校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投入力度。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创业指导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观为其理论基础,树立知识与精神、能力与技能共同发展的创业观。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创业指导体系的内涵,应着眼于学生对创业指导本身的客观反映情况,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指导评价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由思考到行动的转变与升华。其次,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理论。在创业指导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个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最后,注重德育观教育。高校开展创业指导应以德育为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创业者。
2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发展现状
2.1取得的成绩
首先,国家和政府重视创新创业。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出台到宣传,“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青年创业”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案例层出不穷。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在税收、贷款、技术等等方面都给予帮助。除此之外,一些省份还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后续工作。每年国家会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各个参与的高校都会投入精力,培养专业的创业指导师资团队,以赛促学,在比赛过程中各个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有益于大学生创业体系政策保障和环境保障的形成。
其次,逐步探索科学的创业指导教学课程模式。以往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指导,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社团形式出现。高校也没有专业设立创业课程,更没有科学的教学模式。随着2002年开始国家设立了9所创业指导示范高校,并在教学课程方面做出进一步摸索和研究。近几年有些高校开始重视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合作有力的企业优势,聘请专门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创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始将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设立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拓宽教学模式,努力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多元化形式。
2.2存在的问题
首先,创业指导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创业指导属于高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然而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依然尚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导致我国创业指导在构建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创业指导虽然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它离不开创业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创业意识的导向,离不开创业品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创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重视不够,对大学生创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的目标需耍进一步明确,因此在全面育人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
其次,创业指导中的经验复合型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指导教师大多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创业指导老师大部分来源于辅导员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创业培训,缺乏丰富的创业经验。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创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创业综合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创业指导的成果展示方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这些创业指导教育自身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过程,在授课形式和内容方面,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方面的指导。在引导大学生创业时,仅仅局限于理论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偏理论的内容和教育形式往往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我国的高校创业指导方面缺乏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综合性教师队伍。
再次,尚未形成良好的创业指导环境。创业指导的环境不仅仅特质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由于我们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真正投身创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创业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仕途”依然是大学生毕业最好的选择,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社会上许多人对于创业大学生的眼光依然停留在无法就业才选择创业,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态度。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据调查,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复杂,并没有起到服务学生创业的效果。
最后,创业指导的评价体系没有健全。目前高校在具体的创业信息反馈方面,没有独立的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创业情况和实践效果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在最终的考核方面,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于创业指导评价研究方面,无论从学术研究或实际操作方面,都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3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构建
3.1目标体系
大学生创业指导在高校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创业指导目标是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起点和最终目的,因此构建创业指导体系必须先研究目标体系。研究创业指导目标体系,要从创业意识、精神、能力、技能、品质等方向出发。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培养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必须使得大学生具备以上因素。构建系统、完善的创业目标体系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创业意识、激励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训练创业技能,它们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研究大学生创业目标体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导向功能。 3.2课程体系
创业指导课程是创业目标实现的载体和桥梁,我国创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学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课程联系,将创业指导课程拓宽成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
首先,理论课程方面拓宽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功能贯彻到创业理论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利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其次,专业课程方面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年级和专业的差异,设置适应不同人群的创业指导专业课程,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最后,实践课程方面融合校园文化。以实践活动为方式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校园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开设创业实践课程。
3.3保障体系
对创业指导保障体系的研究应着眼于师资保障、实践平台保障和环境保障三个方面,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和环境支持。首先,创业指导课程对于教师自身的要求极高,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应注重定期培训创业理论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利用好校企合作的优势,邀请企业高管给予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其次,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网络具有时效性强的优势,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增加创业指导专栏,及时更新创业相关信息,多种渠道进行创业指导宣传。还可以在高校贴吧和论坛上发布大学生创业动态,使得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业问题的互动交流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传承性,高校可以每年开展创业模拟大赛、创业知识竞答以及创业文化月等等活动,将此类型的活动传承下去,为创业指导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3.4评价体系
对创业指导的客观评价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创业指导最终效果的反馈需要以客观的评价信息为基础。在创业指导的实施者与被实施者之间同样需要这些准确的评价信息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参考,根据这些实际评价信息来适当调整创业指导的进度和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创业过程,使其处在一种动态更新的良性循环状态。
从创业指导评价体系的主体构成方面来看,需要将评价体系的主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高校、企业和大学生。以上四个主体之间由于各自的角色和职能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叉协调,产生一种“四位一体,良性互动”的评价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映出更为客观的评价数据,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指导高效实施。
大学生创业指导评价体系的构成需要社会的宏观评价、企业的间接评价、高效的全面评价和大学生的主观评价,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社会的宏观评价体现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低方面,在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创业指导,是否具备高品质的创业素质以及坚韧的抗压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衡量大学生创业指导的评价标准。其次,企业对于创业指导效果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作为人才的接收方和使用方,更应该分阶段对创业指导进行评价,在试用期、实习期以及转正后等时间段,对大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评价信息反馈给高校,高校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创业指导进行完善。再次,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创业过程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创业指导评价更为直接,采取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开展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等等方式,因此高校应该给出更加全面和完整的评价信息。最后,大学生对对创业指导的评价主要表现出即时性和总结性两种,这些评价信息更为直观,但也带着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在收集评价信息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
在我国构建创业指导体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已逐步成熟。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索研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指导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构建系统、科学的创业指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创业指导体系之后,发挥其教育功能,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
[2]陈龙,朱永华,刘海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48-50.
[3]原潇菲.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