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章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l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巅,你注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云朵。
  有人说,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凉山,在我的家乡,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别样的发呆。高天上的清风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静或动,或奔或止,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长……
  这样的仰望,会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好想把蓝天作为大地,成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宽广无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许,这就是“约纱茨”的来历。
  不用说,“约纱茨”是一个节日。那么,节日又是什么呢?对节日的解释纵有万千,其实,我还是更愿意把节日理解为有别于寻常日子的有色彩的日子。“约纱茨”作为一个节日,她的色彩就是云朵的色彩,有洁白,有光亮,还有绚烂。
  “约纱次”这个彝语,直接的意思就是“剪羊毛”,但她初始的意义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传颂了千百年的彝族谚语说:“向庄稼要食物,朝牛羊讨衣裳。”这里所体现出的就是真正的智慧是谦逊的,可以忽略自己的挥汗如雨,可以不计自身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辛劳,“要”或者“讨”的用词便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敬”与“畏”。从这样的理解出发,我想,“约纱次”作为一个节日,一定来自一次人与羊的凝视。这种凝视或者持续了千年万年,但也一定穿越了四季。
  羊以柔美的眼神为语,不会有太多的表达与诉求。真正心潮起伏的还是人。人会想到,凄风苦雨中,风霜凛冽里,是羊的向来无声的呵护,衣我食我,让我们得以安度四时冷暖,滋养着我们成为天地间有梦幻、有爱恋的人。感恩怀德,自然而然,便有了“约纱次”这个仪式。
  将纯洁山泉作为礼物,为相依为命的羊子洗浴一次,让她在炎夏里享受一次清凉,清除一次寄生虫;剪掉她的长毛,长出更好更保暖的新毛,幸福地度过两三月后山地总是早来的寒冬,这是牧人的心愿。然而,就像真正的和谐是双向的,幸福也总是双方的,以羊毛为衣做被,牧人的冬天也会是温暖的。
  “约纱次”,底色古朴,却长出了人世间耀眼的花朵:友爱,互惠,还有和谐。
  “约纱次”的全称叫“尼姆一约纱次”,我的家乡美姑的全称就叫“尼姆美姑”。
  美姑的本意并不是“美丽的姑娘”,然而这方山水就是盛产“美丽的姑娘”,从而成为彝区声名远播的“美女之乡”。在“约纱次”这样的节日,身着盛装的姑娘们纷至沓来,于是就有了赛装比美的项目。
  还有,在我的家乡“尼姆美姑”的血脉中,英雄的气质喧响,是男儿都总想在赛场上一决高下,于是她成为声震全川、全国闻名的彝族“摔跤之乡”。节日的一方草甸,总为热血沸腾的汉子撑起最为高贵的擂台。
  英雄和骏马的故事,贯穿这块土地的记忆,至今还在强劲地奔流,大凉山之巅的赛道粗犷,马和人都好像回到了从前。
  斗牛,斗羊……一切云端上发生的事情,都是梦幻般的情景。
  金沙江畔、凉山之巅,在我的家乡,在“尼姆一约纱次”的日子,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发呆,这样的遐想是再自然不过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成为云朵的牧者,鸟瞰大地之时,一定会惊叹,大凉山之上,人间的节日,才是最美的云朵,纯洁,真诚,而且善良……
  普格酡红的脸
  不用千寻百觅,这样的夏季,这季的凉山,火光与星光交相辉映中,普格惹眼而醒目。
  因为日都迪洒,普格的底色是红的,火光映照出的酡红,心情陶醉时的酡红。
  火把节的历史悠久,但两千年前迁徙至大凉山的彝人,在日都迪洒点燃了第一支火把。自那时起,火光照亮的普格,将一族的精神、气质和文脉代代相传,古风古韵由是在这里或者劲吹,抑或轻拂,生生不息。
  与他乡恣意的喧嚣有别,普格的火把节因为有着深厚的底蕴,独具大气而沉稳的风范。
  女儿们的“朵乐嗬”从黄伞绽放成的花海中飄出,对光阴柔软的触摸,对青春里暗滋潜长的淡淡忧伤的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尽在清风流云般的低吟浅唱中……你在这不绝如缕的歌声中穿行,陡然感到眼角有了泪珠,是可以不擦的。
  马蹄踏响赛场,真正震撼的是孩子的心。孩子在这一刻如此急切地盼望长大,是想纵身上马,亲耳聆听能够欢唱的有力量的风。
  老人的眼中,火把节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日子,对她的到来盼望已久,这个时间曾无数次在指尖雀跃,如今终于落地生长。节日的神圣性集中包含在对“人寿年丰”的祈求,达成这样的心愿就得有祖先的护佑,有六畜兴旺,有五谷丰登,当然不能没有酒。火光照亮大地,佳酿照亮心灵,照亮美好生活的前程。
  由此,牛拉开了架势,公羊的头颅奋力撞在了一起,骏马狂奔向一片行将响起的欢呼,手中的火光将驱退就要到来的暗夜,只为人们保留尽可能多的快乐时光。
  在节日的普格,普格的脸庞是酡红的,如果你想歌唱,不必顾虑,一曲“阿都高腔”,说不定会引来一张酡红的笑脸,不用慌张,静心一想,那不是爱情又会是什么呢?
  光辉西昌
  “满天星斗落人间。”
  2018年8月5日,一年一度,今又再度,光辉西昌。
  安哈、大箐、四合,30万人聚首,数十万枝火把在夜色中舞动,以夜为纸张,以光为线条,一副硕大无朋的画卷由是绘就。
  星光与火光辉映西昌的今夕,会想起一个人,杨慎,杨升庵。
  将近500年前,也就是公元1521年或次年的今夜,他薯投泸山。
  这个人,可以从两个最为便捷的路径追溯:凉山或是左近的人,可亲往泸山一行,山上最大的照壁录有他的诗作,全文是:“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当然,还有比这更为方便的认知,翻开《三国演义》,卷首那支《临江仙》、那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也是他写的。他有才,十年前的1511年,24岁的他是“没有之一”的高考状元,留京在朱家皇帝身边工作。世事无常,因为太过耿直,说话不讲艺术,行事不懂规矩,先后得罪两个皇帝,最终落得“从中央一下子刷到中江”的结局。他在泸山写诗的时候,是“谪戍”也就是流放去云南保山的途中。
  好像扯远了,但这“扯”自有它的理由。升痷老前辈写这首诗时看见了“火把节”,周山突然燃起的密密匝匝的火把。透过他的诗行,是有画面的——
  四五百年前的西昌,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城里或安然若素,而周山已是火光烛天。
  四五百年后,沧海桑田,便有了今日光辉西昌。
  百年前就有“清风雅雨建昌月”一说,旧称“建昌”的西昌以“天下明月舍我其谁”之势享“月城”美誉。但西昌与火的关联更久,尤盛。
  好几十年来,西昌是以卫星发射而声名远播的,世界的目光转向这里正是因为那一簇簇熊熊腾空的烈焰,由此,一片“崇火尚火”的土地也随之分外耀目。
  既巧而美,以西昌为州府的凉山,版图的“抠像”酷似火把。
  火崇拜作为太阳崇拜的延续,并以节日的形式固化下来保留至今,其古老悠久令人感慨;“崇火尚火”的古老大地上,以文明与科技之光照彻一切,这天翻地覆何词可及?
  光辉西昌。
  照应开头,回到杨升庵。以状元入仕,才高八斗的翰林,没成想流放边地,心理落差有多大,不言自明。或是因果,写下“满天星斗落人间”的诗行后,杨升庵在云南放光,做好事,写好诗,颇享赞誉。而后者占其留下的2000多首中的大多数。想想,杨升庵是在西昌观“人间星斗”后,重振精神,得以再出发的。
  今日西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得天独厚,文化绚烂,可谓流光溢彩。而西昌一次次接续前行的起点,就是阳光、月光、星光、火光交相辉映的所致。
  一年一度,又见光辉西昌。
  (责任编辑:沙阿呷)
其他文献
昭觉的冬天  一个人走在昭觉的冬天  既不寒冷,也不孤独  在深深的秋意中  昭觉的冬天露出她应有的美  一个人独处于昭觉  温暖的怀抱  五彩裙瓦拉,还有  温顺善良的羊群  都足以点燃  内心的火把  现在,我正由秋天的深处  向昭觉的冬天进发  我希望翻过最后一座山  就能看到静静流淌的昭觉河  就能看到  匆匆走在昭觉街上的那个人  和只属于他的  完完整整的昭觉的冬天!  喜德的蝴蝶  
期刊
在越西  这个嶲字,佳山叠嶂  藏于四川西南,横断山脉  很多人不识它,也没有到过越嶲  人难于走出自己,难于仰望这方圣地  1959年,扫盲班把嶲字替换成同音字西  一个用了1700年的好文字  随嶲水流走,它的神秘藏于  毕摩的经文和喃喃诵声  一个出生在越西名叫张亚子的人  修炼成了国人熟知的文昌帝君  我凝视从水观音涌出的大山积雪  化作圣水,在阳光下流向远方  我喜欢做梦,没有梦到越西 
期刊
阳光下,王仕明略显零乱的头发,没能  遮挡额头上早已沁出的汗水。黑色毛衣和蓝  色牛仔裤的搭配,显现出这位年轻人的干  练,左手不停地拣拾起砖块,右手不停地抹  灰砌墙,戴着红色乳胶手套的双手,协调的  动作,传递出欢喜却沉稳的心情。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史玉芳老人心情也  很平和。“我就喜欢这个地方,气候好,空  气好!”他坐在院坝的木凳上,慢条斯理地  打整带着泥土屑的青菜,几块蔬菜地围绕房 
期刊
1  雨过天晴的荞地  铺开一片片  绿油油的  绿叶  归意和出走  袅如炊烟  羊儿  唤醒春天的草  啊,春天的草  满山满坡  野生野长  2  热烈的焰舌  久違了,火塘  笑语满屋  无比亲切的  母语,像土豆  在秋夜失落的雨中  堆满墙角  在冬夜漫长的冷中  烤熟飘香  族人啊,沧桑后  相拥成大小村寨  族谱啊,分支后  刻满阿普的脸  格言如烟斗  不离不弃  3  毕摩会 
期刊
“遇到三个越西人,年都过不成”,这是越西周边县流传较广的一句顺口溜。此话大有说越西人的不是,大有贬斥越西人的滋味。作为越西人的我听来总觉得不舒服。  本是勤劳、聪明、善良的越西人在外县人眼里咋就成了不受欢迎的角色,犹如瘟神、灾星一般。有这么可怕吗?在异县他乡从事教育工作的多年中,不管在何时何地,在外乡同事、熟人,乃至朋友中,时不时、自觉与不自觉中,当真也好,戏言也罢,总会无端地遭到“遇到三个越西人
期刊
1  从峨山出发,九十五公里  一级高速,一路无限风光  一个小时,安全到达元江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  是一个名叫那诺的哈尼山寨  我不知道,那诺在哪里  陌生的那諾,像躲藏在  迷雾中的美女,让我捉摸不透  午饭刚结束,一群人  在酒店大厅里,大声谈论着  元江坝子的气候。其实  脸颊上如雨滴落的汗珠  早已告诉我们,在这里  身上的衣服都是多余的  有人坐到我身边,小声地说  “那诺是个遍
期刊
1.吉俄伍沙的长诗《兹兹普乌和阿普笃慕》(《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这首诗长达221行,每一行诗句式变化多端,语言精炼新颖,让人过目不忘。“来到兹兹普乌/我做梦/我惊魂/兹兹普乌啊兹兹普乌/我的梦里/祖辈居住在此/祖母居住在此/士兵络绎不绝/骏马蹄声响彻山谷/街道像要被踏裂开/房屋像要被振坍塌”。全诗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之作,而寻根文化是这首诗歌的典型特色。大凉山的彝族人大都知晓兹兹
期刊
月光下的邛海,就像一位素颜的少女,恬静、文雅、秀丽,静静地躺在安宁河谷,静静地躺在泸山脚下。  今夏,有机会送援助凉山的民警到西昌,于是也便有了机会到邛海,一睹它的芳容。  那天早晨6点半,我们从绵阳出发,经过德阳、成都、雅安,在异常险峻号称“云梯天路”的雅西高速路上一路穿行,一路赏景,经过腊八斤连续刚构特大桥、泥巴山隧道,下午3点半顺利到达西昌。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
期刊
祈祷  雪山啊  别让他们  都上来了  给神留一座  作蒲团吧  诗人啊  像树分泌出树脂  那样写诗吧  长夜啊  卸下重负  让拉车的人睡一会吧  人们啊  享不完的福  吃不完的苦  都留下来  作继往者的口粮吧  福田坝啊  让我回到  有炊烟有外婆有甘蔗林的  穷日子吧!  就是死也要种下燕麦的人  骑着一朵白云走了  他养大的马还在等他  爱人啊仇人啊  是一个人吗?  请让一让  
期刊
引言:从盐源本土的“三位诗人”说开去  人类可以没有诗人,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诗歌。  盐源活跃着“三位诗人”:邱志忠、黑惹子喊、沙辉。凭借对当地文化气脉和人文“基因”的传承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州内诗歌界表现活跃,并且实力强劲,甚至在省内和全国诗歌界也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更属于全国彝族诗歌界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学》、《星星》、《散文诗》《四川文学》、《凉山文学》《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