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20日,“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被发现在洛杉矶一个私人庄园自缢去世,年仅41岁。
这一噩耗如此突然,许多音乐爱好者纷纷在社交媒体等场合表示震惊。毕竟,林肯公园陪伴无数人走过困惑与愤怒的青春岁月!可这终究是一个必须接受的残酷事实。
1976年3月20日,查斯特·贝宁顿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的职业是警察,在警局里经常负责调查对儿童的性侵案件。天意弄人,负责性侵案件的警察,其子在幼年时却遭性侵。
查斯特生前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常用“不快乐”这一形容词,意指父母在其11岁时离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到一位成年人持续的性骚扰。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从7岁或8岁开始,他就遭到一名成年人虐待和骚扰。从触摸身体开始逐步升级,然后是被打,被要求做许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是折磨。而对当时年幼的他来说,根本无人可以诉说心中的苦闷,只能一个人憋在心里,因为他不想让其他人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是在说谎。
查斯特承受着这样的屈辱和痛苦直到13岁。进入少年时期,开始沉溺于街头贩卖的药物,并形成酗酒恶习,以借此缓解内心的孤独。早在制作“Numb”“Breaking the Habit”等歌曲时,查斯特就已在歌词中吐露了内心的纠结与斗争。他后来和父亲谈及此事,发现这名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所以才没有继续追究下去。但也因为这件事,他曾坦言失去自信,并在多年来一直有轻生的念头。
另一个令其终生困扰的经历是父母离异。他11岁时父母亲离婚,监护权归父亲所有,但父亲作为警察,工作原因使其经常外出,哥哥姐姐也几乎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查斯特很多时候被独自留在家里。在学校,他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常遭嘲笑和排挤,那时候,他是一个卑微的人。
無法排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查斯特转向毒品和酒精。他曾经在采访中承认,“吸食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再来点儿冰毒,坐在那里陷入幻觉。”
源自童年不幸经历的苦闷,在他胸中淤积,慢慢发酵成一种难以遏制的愤怒。但幸运的是,他在音乐当中寻到了慰藉——他开始写歌,发现只有音乐能拯救自己。
虽然查斯特所学会的第一项乐器是钢琴,但他真正着迷的还是摇滚乐。很小的时候,在哥哥的影响下,他就听了当时很多知名朋克乐队的作品,还有“Stone Temple Pilots”,这支乐队的舞台风格深深影响了查斯特。
17岁那年,查斯特搬去与母亲一起生活,一边在汉堡王打工,一边尝试进行音乐创作。他和朋友一起组建起乐队“Grey Daze”,并担任主唱。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查斯特和他的乐队在很艰难的奋斗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三张专辑。因为觉得在那里他的演唱和歌词创作没有得到足够的好评,1998年,查斯特·贝宁顿在“Xero”被各个唱片公司拒绝签约面临解散的时候加入其中。随后,以这支乐队为基础,查斯特搭建起后来的“林肯公园”基本班底。他一边打工一边排练,每天都练歌直到嗓子疼痛,由此他才得到了那种带着痛苦的嘶喊的嗓音,极具穿透性和辨识度。
2000年,在被多家唱片公司拒绝之后,林肯公园的第一张专辑“Hybrid Theory”,由华纳兄弟推出,并立刻获得市场成功和评论界广泛赞誉。该专辑发布第一年便售出500万张,截至目前,总销量则已超过2000万张。其中的名曲如“One Step Closer”“In the End”,成为各大音乐电台常播曲目;“Crawling”则于2002年获得格莱美奖。2002年推出的专辑“Reanimation”,在前一专辑基础上添加若干新曲目,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商业成功。
与此同时,查斯特也在2005年与其他乐队短暂合作,探索并创作出许多在他看来更加“暗黑”和“情感饱满”的作品。
经过对自己音乐风格的重新诠释与反思,林肯公园于2007年再展宏图,发布专辑“Minutes to Midnight”。这张专辑的曲风一扫查斯特之前的阴郁,更趋向成熟和主流摇滚乐的特征,因而也将乐队的受众群体显著扩大,其中多首单曲重新登上美国各大摇滚乐榜单前列。
查斯特的歌喉,既能发出雄性的嘶吼,又能轻柔低吟,如女性般婉转。他如同火药爆炸般的咆哮,将愤怒化作极具穿透力的音符,在同样愤怒的青年人身上轻易找到了共鸣,他的歌曲成为年轻人情绪宣泄的出口。尤其一首以摇滚结合饶舌的“In the End”,透过强劲旋律,带来高烈度的释放感,成为乐团最受欢迎的单曲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林肯公园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十足的音乐风格,成为“新金属”摇滚乐的象征和代表。
林肯公园曾来中国巡演,当他们演唱到“In The End”等经典时,总能引发现场万人大合唱,可见他们的受欢迎程度。只是,在这火爆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了解主唱者内心的痛苦呢?
母亲离开查斯特时,正是他颓废彷徨的时候,这时一位名叫萨曼莎的姑娘出现了。
他们相识的时候都很穷,不得不做些小买卖以维持生计。1996年两人结婚,查斯特穷到买不起婚戒。萨曼莎对他的意义可谓无比重大,正是在她的激励和陪伴下,查斯特勇敢地离开亲手创建的乐队“Grey Daze”,并搬去了洛杉矶,以谋求更宽广的音乐职业生涯。也是在萨曼莎的帮助下,他一度战胜了酒精和毒品。
可惜,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九年。2005年5月,查斯特和萨曼莎的婚姻走到终点。查斯特净身出户,把洛杉矶的房子和现金都留给了前妻,自己则在外租房住。这场婚姻的终结对他打击很大,其精神状态一落千丈,再次陷入对药物和酒精的依赖——上台前吸食大麻,下台后浑身像散了架一样。那一段时间,林肯公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在生活中疏远他。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半,其间他的手臂会忽然开始抽筋,然后头会开始阵痛。他和其他乐队成员的意见也常不一致,愈感烦闷。
第二位妻子塔琳达曾是模特,为查斯特的生活带来一些亮色和转机,两人于2006年结婚后,查斯特便再次戒除药物和酒精。直到近期,查斯特仍表现得乐观而积极,并曾公开表示,自己已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年前的抑郁、沉闷远远甩在身后:“我非常清楚自己是谁,非常清楚什么造就了我,我对这一切彻彻底底地欣然接受。”
今年5月,查斯特的好友克里斯·康奈尔在底特律演出后,被发现在酒店内死亡。法医完成初步尸检后,将其死因归为自杀。查斯特与克里斯是多年好友,经常同台演出。好友去世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感人致敬,称赞其才华,感恩两人一起度过的岁月。
而查斯特也早有自杀倾向,一位友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查斯特去世前情绪波动激烈。他的儿子曾在今年6月写字条给查斯特:“好好享受今天的安排,以及所做的一切事情”,并提醒爸爸爱惜生命。但这些都未能阻止悲剧上演,查斯特终于还是步了老友后尘。他结束自己生命的这一天,原本正是克里斯53岁的生日。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
这一噩耗如此突然,许多音乐爱好者纷纷在社交媒体等场合表示震惊。毕竟,林肯公园陪伴无数人走过困惑与愤怒的青春岁月!可这终究是一个必须接受的残酷事实。
用摇滚发泄苦闷
1976年3月20日,查斯特·贝宁顿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的职业是警察,在警局里经常负责调查对儿童的性侵案件。天意弄人,负责性侵案件的警察,其子在幼年时却遭性侵。
查斯特生前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常用“不快乐”这一形容词,意指父母在其11岁时离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到一位成年人持续的性骚扰。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从7岁或8岁开始,他就遭到一名成年人虐待和骚扰。从触摸身体开始逐步升级,然后是被打,被要求做许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是折磨。而对当时年幼的他来说,根本无人可以诉说心中的苦闷,只能一个人憋在心里,因为他不想让其他人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是在说谎。
查斯特承受着这样的屈辱和痛苦直到13岁。进入少年时期,开始沉溺于街头贩卖的药物,并形成酗酒恶习,以借此缓解内心的孤独。早在制作“Numb”“Breaking the Habit”等歌曲时,查斯特就已在歌词中吐露了内心的纠结与斗争。他后来和父亲谈及此事,发现这名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所以才没有继续追究下去。但也因为这件事,他曾坦言失去自信,并在多年来一直有轻生的念头。
另一个令其终生困扰的经历是父母离异。他11岁时父母亲离婚,监护权归父亲所有,但父亲作为警察,工作原因使其经常外出,哥哥姐姐也几乎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查斯特很多时候被独自留在家里。在学校,他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常遭嘲笑和排挤,那时候,他是一个卑微的人。
無法排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查斯特转向毒品和酒精。他曾经在采访中承认,“吸食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再来点儿冰毒,坐在那里陷入幻觉。”
源自童年不幸经历的苦闷,在他胸中淤积,慢慢发酵成一种难以遏制的愤怒。但幸运的是,他在音乐当中寻到了慰藉——他开始写歌,发现只有音乐能拯救自己。
虽然查斯特所学会的第一项乐器是钢琴,但他真正着迷的还是摇滚乐。很小的时候,在哥哥的影响下,他就听了当时很多知名朋克乐队的作品,还有“Stone Temple Pilots”,这支乐队的舞台风格深深影响了查斯特。
17岁那年,查斯特搬去与母亲一起生活,一边在汉堡王打工,一边尝试进行音乐创作。他和朋友一起组建起乐队“Grey Daze”,并担任主唱。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查斯特和他的乐队在很艰难的奋斗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三张专辑。因为觉得在那里他的演唱和歌词创作没有得到足够的好评,1998年,查斯特·贝宁顿在“Xero”被各个唱片公司拒绝签约面临解散的时候加入其中。随后,以这支乐队为基础,查斯特搭建起后来的“林肯公园”基本班底。他一边打工一边排练,每天都练歌直到嗓子疼痛,由此他才得到了那种带着痛苦的嘶喊的嗓音,极具穿透性和辨识度。
2000年,在被多家唱片公司拒绝之后,林肯公园的第一张专辑“Hybrid Theory”,由华纳兄弟推出,并立刻获得市场成功和评论界广泛赞誉。该专辑发布第一年便售出500万张,截至目前,总销量则已超过2000万张。其中的名曲如“One Step Closer”“In the End”,成为各大音乐电台常播曲目;“Crawling”则于2002年获得格莱美奖。2002年推出的专辑“Reanimation”,在前一专辑基础上添加若干新曲目,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商业成功。
与此同时,查斯特也在2005年与其他乐队短暂合作,探索并创作出许多在他看来更加“暗黑”和“情感饱满”的作品。
经过对自己音乐风格的重新诠释与反思,林肯公园于2007年再展宏图,发布专辑“Minutes to Midnight”。这张专辑的曲风一扫查斯特之前的阴郁,更趋向成熟和主流摇滚乐的特征,因而也将乐队的受众群体显著扩大,其中多首单曲重新登上美国各大摇滚乐榜单前列。
查斯特的歌喉,既能发出雄性的嘶吼,又能轻柔低吟,如女性般婉转。他如同火药爆炸般的咆哮,将愤怒化作极具穿透力的音符,在同样愤怒的青年人身上轻易找到了共鸣,他的歌曲成为年轻人情绪宣泄的出口。尤其一首以摇滚结合饶舌的“In the End”,透过强劲旋律,带来高烈度的释放感,成为乐团最受欢迎的单曲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林肯公园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十足的音乐风格,成为“新金属”摇滚乐的象征和代表。
林肯公园曾来中国巡演,当他们演唱到“In The End”等经典时,总能引发现场万人大合唱,可见他们的受欢迎程度。只是,在这火爆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了解主唱者内心的痛苦呢?
离婚打击和好友辞世
母亲离开查斯特时,正是他颓废彷徨的时候,这时一位名叫萨曼莎的姑娘出现了。
他们相识的时候都很穷,不得不做些小买卖以维持生计。1996年两人结婚,查斯特穷到买不起婚戒。萨曼莎对他的意义可谓无比重大,正是在她的激励和陪伴下,查斯特勇敢地离开亲手创建的乐队“Grey Daze”,并搬去了洛杉矶,以谋求更宽广的音乐职业生涯。也是在萨曼莎的帮助下,他一度战胜了酒精和毒品。
可惜,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九年。2005年5月,查斯特和萨曼莎的婚姻走到终点。查斯特净身出户,把洛杉矶的房子和现金都留给了前妻,自己则在外租房住。这场婚姻的终结对他打击很大,其精神状态一落千丈,再次陷入对药物和酒精的依赖——上台前吸食大麻,下台后浑身像散了架一样。那一段时间,林肯公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在生活中疏远他。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半,其间他的手臂会忽然开始抽筋,然后头会开始阵痛。他和其他乐队成员的意见也常不一致,愈感烦闷。
第二位妻子塔琳达曾是模特,为查斯特的生活带来一些亮色和转机,两人于2006年结婚后,查斯特便再次戒除药物和酒精。直到近期,查斯特仍表现得乐观而积极,并曾公开表示,自己已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年前的抑郁、沉闷远远甩在身后:“我非常清楚自己是谁,非常清楚什么造就了我,我对这一切彻彻底底地欣然接受。”
今年5月,查斯特的好友克里斯·康奈尔在底特律演出后,被发现在酒店内死亡。法医完成初步尸检后,将其死因归为自杀。查斯特与克里斯是多年好友,经常同台演出。好友去世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感人致敬,称赞其才华,感恩两人一起度过的岁月。
而查斯特也早有自杀倾向,一位友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查斯特去世前情绪波动激烈。他的儿子曾在今年6月写字条给查斯特:“好好享受今天的安排,以及所做的一切事情”,并提醒爸爸爱惜生命。但这些都未能阻止悲剧上演,查斯特终于还是步了老友后尘。他结束自己生命的这一天,原本正是克里斯53岁的生日。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