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的分值很高,因而无论是高考的三轮复习,还是高一、高二平时的阅读教学,阅读都是重中之重。
我们语文老师却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因为是复习的重点,整个高三复习阶段,甚至高二、高一我们老师就带着学生做了许多阅读题,讲了诸如如何筛选与整合信息、如何分析与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态度等阅读技巧,学生似乎也掌握了,按理说工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应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中获益多多,可我们却不能不遗憾地发现只要题型一变,经过我们训练的学生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得分低也就成了不争的现实。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老师和学生在阅读复习上走入了一种误区。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无论老师和学生都想获得最大的收益,难免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体现在阅读上那就是老师总是将文章和依据文章内容及高考大纲编写的练习同时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往往走马观花看一遍文章,便急着看文章后面的习题,然后从文章相关位置寻找答案,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连文章都不读,直接读题,再带着所谓的问题去读文章,找答案。
在学生看来,完成文后的习题便是阅读的最终结局,在老师看来,这就是最实用的阅读方法。其实这样的阅读只是一种快餐式阅读。在学生的心中,练习反而成了主体,用来阅读的文章竟成了客体,这样可能会训练出一些得高分的学生,但那也只是应试的机器。对于一篇文章,如果仅限于理解依据高考大纲所编写的有关语句、归纳段意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习题,而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却了无所知,那就只能是舍本而逐末,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如果脱离了习题的提示,他们可能面对一篇文章都不知如何下手。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培养的这些学生又和未来的文盲有什么不同?为了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我们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首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读懂文章,读是前提,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显然是行不能通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手中的文章,一般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是感知“面”,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画出生疏的字、词,找出难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谈阅读感受,互相启发;第二遍是感知“点”,在感知“面”的基础上挑选重点内容阅读,边读边讨论,此时老师可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重点讲解指导。在此基础上就可将依据文章和高考考纲设置的练习发给学生了。此时的练习和以往与阅读文章同时发下的练习已有不同的意义,这样的练处于读之后,它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经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有可能,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第三遍阅读。这遍阅读和前两遍的阅读不同,它是在对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的欣赏,而这对学生今后性情的陶冶是不无裨益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打消一个误区,要相信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是能读懂文章的,因而不要总是对学生干预过多,更不要用老师自己的阅读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哪怕他们的理解很浅显,我们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善于等待,要善于给他们提供自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文章。
有人可能认为这样训练会耽误高考复习时间,影响高考复习的进度,但我想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形成一种阅读能力。这远远比单纯追求阅读的量和阅读的所谓技巧有用得多,相信具备了这样的习惯和能力的学生定會素养与高分齐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第一中学。
我们语文老师却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因为是复习的重点,整个高三复习阶段,甚至高二、高一我们老师就带着学生做了许多阅读题,讲了诸如如何筛选与整合信息、如何分析与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态度等阅读技巧,学生似乎也掌握了,按理说工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应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中获益多多,可我们却不能不遗憾地发现只要题型一变,经过我们训练的学生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得分低也就成了不争的现实。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老师和学生在阅读复习上走入了一种误区。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无论老师和学生都想获得最大的收益,难免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体现在阅读上那就是老师总是将文章和依据文章内容及高考大纲编写的练习同时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往往走马观花看一遍文章,便急着看文章后面的习题,然后从文章相关位置寻找答案,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连文章都不读,直接读题,再带着所谓的问题去读文章,找答案。
在学生看来,完成文后的习题便是阅读的最终结局,在老师看来,这就是最实用的阅读方法。其实这样的阅读只是一种快餐式阅读。在学生的心中,练习反而成了主体,用来阅读的文章竟成了客体,这样可能会训练出一些得高分的学生,但那也只是应试的机器。对于一篇文章,如果仅限于理解依据高考大纲所编写的有关语句、归纳段意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习题,而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却了无所知,那就只能是舍本而逐末,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如果脱离了习题的提示,他们可能面对一篇文章都不知如何下手。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培养的这些学生又和未来的文盲有什么不同?为了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我们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首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读懂文章,读是前提,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显然是行不能通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手中的文章,一般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是感知“面”,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画出生疏的字、词,找出难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谈阅读感受,互相启发;第二遍是感知“点”,在感知“面”的基础上挑选重点内容阅读,边读边讨论,此时老师可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重点讲解指导。在此基础上就可将依据文章和高考考纲设置的练习发给学生了。此时的练习和以往与阅读文章同时发下的练习已有不同的意义,这样的练处于读之后,它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经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有可能,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第三遍阅读。这遍阅读和前两遍的阅读不同,它是在对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的欣赏,而这对学生今后性情的陶冶是不无裨益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打消一个误区,要相信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是能读懂文章的,因而不要总是对学生干预过多,更不要用老师自己的阅读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哪怕他们的理解很浅显,我们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善于等待,要善于给他们提供自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文章。
有人可能认为这样训练会耽误高考复习时间,影响高考复习的进度,但我想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形成一种阅读能力。这远远比单纯追求阅读的量和阅读的所谓技巧有用得多,相信具备了这样的习惯和能力的学生定會素养与高分齐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