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新疆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疆地处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融汇的边疆地区,如果没有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只有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提高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新疆和祖国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构筑保持新疆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疆、农牧民、增收、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76-01
一、伊宁县农牧民增收现状
2013年我县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升现代畜牧业、高效种植业、劳务经济同时加大了林果业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品品质,2013年我县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2013年伊宁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9元,较上年增加1105元,增幅12.18%。
2014年我县仍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及计划,通过实施品质提升,增产扩量,深度开发市场、省工节本,政策支农。2014年我县农村经济运行取得了稳步增上趋势经测算2014年我县农牧民实现11479元,较上年人均增加1300元,增幅 12.77%。
2014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4859.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37808.2万元,较上年增幅17.42%。
第一产业收入202555.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28686万元,增幅20%。其中:农业收入76699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0206万元,增幅13.31%;2、林业收入777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504 万元,增幅24%;3、牧业收入105940.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8464.2万元,增幅 21.11%。。4、渔业收入1940 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253万元,增幅15%;第二产业收入 20288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3844万元,增幅21.82%;第三产业收入281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68万元,增幅13.64 %,外出劳务收入34469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4233 万元,增幅14 %;农民所得总额144157.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9137.2万元,增幅 15.31%。
二、农牧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宁县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1、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连续多年发生的旱、雪灾,已给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
2、大部分牧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
作为新疆传统的畜牧业地区,伊犁地区长期以来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严重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草原植被覆盖率、产草量下降,草场逐渐退化,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可利用草场10859万亩,理论载畜量964万只标准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688万只标准羊单位,超载725万只标准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另外,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81.6%和80.7%的牧民未实现标准化定居,仍基本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3、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
近年来,农牧民收入构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不尽合理,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仍然过分依赖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牧民收入主要局限于土地承包经营和牲畜出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和牲畜牧放上。以2011年为例,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大农业的收入为3277.44元,比重达68.66%,其中,种植业占25.8%,畜牧业占42.43%,可见,对第一产业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农牧民人均收入会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起伏。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二、三产业为占14.55%。这主要是因为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致富能力缺乏,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的比例较小。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呈上涨态势,亩费用成本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及国家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或削减,国家“减、免、补”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完全发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部分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畜牧业方面也存在饲料价格涨幅大,提高了牲畜饲养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这些都使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 策
1、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良种畜繁育,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畜牧业由大区向强区跨越。一是发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以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为着力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育肥专业户,突出发展牛羊肉、牛奶、禽肉禽蛋等产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公司,对上规模标准化养殖的大户扩大再生产,给予贷款贴息。二是围绕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围绕牲畜重大疫病及常见疾病防治等工作,对牲畜驱虫、药浴等防控工作进行补助。四是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依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引导牧民积极适应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相结合的牧区生产方式,在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等设施化畜牧业,促进农畜家禽养殖。同时,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扶持饲草料加工业,提高养殖效益。
2、实施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灌区工程的前期立项,具体抓好 “三渠、五库、六灌区”前期工作。用3一5年时间实现建设目标。二是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加强与县水务局的沟通对接,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为补水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3、建立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公共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农牧民走向富裕。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住,落实好,把政策的实惠落实到农牧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设施农业、特色种植、节水灌溉、良种推广、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分产业出台长期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增收;二是完善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县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根据国家、自治区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制订和完善地、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利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4、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
首先,通过加快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提高定居牧民义务教育的水平,使他们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其次,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 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第三,启动技能培训工程。围绕地区矿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快制定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就业需求,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和“双语”培训力度,特别要把“双语”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
[关键词]新疆、农牧民、增收、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76-01
一、伊宁县农牧民增收现状
2013年我县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升现代畜牧业、高效种植业、劳务经济同时加大了林果业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品品质,2013年我县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2013年伊宁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9元,较上年增加1105元,增幅12.18%。
2014年我县仍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及计划,通过实施品质提升,增产扩量,深度开发市场、省工节本,政策支农。2014年我县农村经济运行取得了稳步增上趋势经测算2014年我县农牧民实现11479元,较上年人均增加1300元,增幅 12.77%。
2014年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4859.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37808.2万元,较上年增幅17.42%。
第一产业收入202555.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28686万元,增幅20%。其中:农业收入76699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0206万元,增幅13.31%;2、林业收入777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504 万元,增幅24%;3、牧业收入105940.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8464.2万元,增幅 21.11%。。4、渔业收入1940 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253万元,增幅15%;第二产业收入 20288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3844万元,增幅21.82%;第三产业收入281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68万元,增幅13.64 %,外出劳务收入34469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4233 万元,增幅14 %;农民所得总额144157.2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19137.2万元,增幅 15.31%。
二、农牧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宁县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1、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连续多年发生的旱、雪灾,已给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
2、大部分牧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
作为新疆传统的畜牧业地区,伊犁地区长期以来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严重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草原植被覆盖率、产草量下降,草场逐渐退化,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可利用草场10859万亩,理论载畜量964万只标准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688万只标准羊单位,超载725万只标准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另外,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81.6%和80.7%的牧民未实现标准化定居,仍基本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3、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
近年来,农牧民收入构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不尽合理,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仍然过分依赖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牧民收入主要局限于土地承包经营和牲畜出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和牲畜牧放上。以2011年为例,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大农业的收入为3277.44元,比重达68.66%,其中,种植业占25.8%,畜牧业占42.43%,可见,对第一产业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农牧民人均收入会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起伏。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二、三产业为占14.55%。这主要是因为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致富能力缺乏,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的比例较小。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呈上涨态势,亩费用成本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及国家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或削减,国家“减、免、补”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完全发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部分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畜牧业方面也存在饲料价格涨幅大,提高了牲畜饲养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这些都使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对 策
1、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良种畜繁育,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畜牧业由大区向强区跨越。一是发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以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为着力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育肥专业户,突出发展牛羊肉、牛奶、禽肉禽蛋等产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公司,对上规模标准化养殖的大户扩大再生产,给予贷款贴息。二是围绕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围绕牲畜重大疫病及常见疾病防治等工作,对牲畜驱虫、药浴等防控工作进行补助。四是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依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引导牧民积极适应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相结合的牧区生产方式,在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等设施化畜牧业,促进农畜家禽养殖。同时,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扶持饲草料加工业,提高养殖效益。
2、实施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灌区工程的前期立项,具体抓好 “三渠、五库、六灌区”前期工作。用3一5年时间实现建设目标。二是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加强与县水务局的沟通对接,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为补水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3、建立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公共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农牧民走向富裕。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住,落实好,把政策的实惠落实到农牧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设施农业、特色种植、节水灌溉、良种推广、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分产业出台长期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增收;二是完善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县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根据国家、自治区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制订和完善地、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利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4、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
首先,通过加快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提高定居牧民义务教育的水平,使他们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其次,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 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第三,启动技能培训工程。围绕地区矿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快制定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就业需求,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和“双语”培训力度,特别要把“双语”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