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第1期,总第22期-海外书讯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讲稿》(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Literature),弗·纳博科夫著,美国哈·布·乔瓦诺维奇出版社,一九八○年,385页,19.95美元。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
  他出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随父母流亡西欧,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从事创作,在欧洲二十年流亡生涯中同俄国作家蒲宁一起在流亡者的圈子里享有声望。一九三八年他开始改用英文写作,一九四○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韦尔斯里学院、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他一九四五年入美国籍,一九六○年移居瑞士,直至一九七七年病逝。
  纳博科夫一生创作甚多,计有四百余首俄文诗作,六部俄文诗剧,三部俄文散文剧,五十余篇短篇小说和十七部长篇小说(内有六部是直接用英文写的)。他主要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重要作品有《天资》、《萨巴斯尖·奈特的真实生活》、《洛莉塔》、《普宁》、《微暗的火》和《阿达》等。他早期还曾把罗曼·罗兰、济兹、拜伦、波德莱尔、缪塞、莎士比亚和丁尼生的作品译成俄文,后期曾把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在翻译上,他主张直译,而靠注解和评论来阐释。
  在创作方面,纳博科夫在文学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而在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方面独具一格。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他是福克纳以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纳博科夫虽已在一九七七年去世,但声誉仍在不断增长,近几年西方出现了不少从各个角度研究他的作品的专著,传记亦已出版两种。他的许多俄文著作也正由人整理译为英文出版。
  最近出版的他的《文学讲稿》是他当年在康奈尔大学讲授欧洲文学时的一百篇讲稿,另有一百篇关于俄罗斯文学讲稿将另行出版。这部文集中包括了纳博科夫论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史蒂文生的《化身博士》、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小说。他有些观点与传统的看法迥异,例如他认为《包法利夫人》既非自然主义的也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也没有对资产阶级价值加以控诉,而仅仅是一部散文诗,一阕幻想曲罢了,“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均是一个幻想,反映了一个独特的个人所生活的独特的世界。”他还认为《尤利西斯》的主题十分“简单”,《傲慢与偏见》也没让人看出点什么东西。此外,他蔑视福克纳、托马斯·曼和弗洛伊德,并把司汤达、巴尔札克和左拉说成是“三个可憎的平庸作家”。
  纳博科夫注重作品的文体与结构,其次才是作品中的思想。他说,“小说就是小说。把一篇故事说成是一件真事,是对艺术和真理的侮辱。每一个了不起的作家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骗子,那个最大的骗人的自然界其实就是那个样子。”总之,纳博科夫论文学并非人云亦云,而另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虽然有时不免显得有点古怪,却不能说全无道理。
  
  (梅)
  《起源》(达尔文传记小说)TheOrigin,A Biographical Novelof Char1es Darwin),欧文·斯通(Irving Stone)著,美国道布尔戴出版社,一九八○年,743页,14.95美元
  这是一部四十万言的达尔文传记小说,自一九八○年九月出版后已成为美国当前一部畅销书。
  小说自达尔文青年时代起一直叙述到他七十三岁(一八八二年)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为止,内容十分丰富,使读者看到一位举世闻名的英国科学家一年一年的、甚至一天一天的成长过程。
  达尔文一八○九年出生在一个医师的家庭,青年时进爱丁堡医学院学习,因成绩不佳而辍学,后改进剑桥大学,也以平庸的成绩毕业,他父亲曾认为达尔文是他和他全家的一个耻辱。达尔文年轻时喜好狩猎,捕捉老鼠,收集甲壳虫。他原想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在二十二岁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博物学家加入了皇家《猎兔犬》号轮船的船员行列,从事探险,航行世界,绕南美洲的西海岸以出太平洋,历时达六年之久。从此,达尔文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大陆和各岛的动植物分布、特性及各人种的生活状态,遂致疑于生物种属的起源,后又畜鸽多种,忽悟自然淘汰之理,从一八四三年起用了十余年功夫殚精博考而写下了《物种起源》这一不朽的科学著作。书中还提到马尔萨斯有关粮食和人口的理论,对达尔文悟出进化论也起过一定的作用。此后,达尔文又写成《人之世系》、《动植物在豢养中之变异》、《人与动物之情绪》等二十二部科学著作。
  作者欧文·斯通现年七十七岁,被西方推崇为传记小说之王。他一九三四年写的有关荷兰画家梵高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至今已被译成八十多种文字,行销数百万册。他还写过意大利雕塑家与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小说《痛苦和狂喜》、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传记小说《思维的激情》、林肯总统夫妇的传记小说《爱情永恒》等六种书,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
  斯通每写一部名人传记小说都亲至该名人的出生地与所到之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然后进行构思创作。他这次写达尔文共用了五年时间,曾至达尔文的几处故居附近居住考察,甚至还在达尔文的故居里住过,在他的书房里写作,翻阅了他的全部摘记本和信札,熟悉了达尔文的生活方式、习惯、态度和经验。他说自己由于全神贯注于这个主题,好像“一天一天地变成我在写的那个人物啦”。斯通保证他的传记小说的百分之九十八的情节是有文献根据的。此外,他说一位作家如果头脑昏涨得写不出东西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花园里去拔拔野草,头脑就会清醒过来。
  (梅)
  
  《事情真相》(HowItWas),玛丽·威尔虚·海明威(MaryWelsh Hemingway)著,克脑夫书店(Knopf)出版,12.50美元。《爸爸:个人回忆》(Papa:A PersonalMemoir),格里高雷·H.海明威(Gregory H.Hemingway)著,休顿·米弗林书店(HoughtonMiflin)出版,7.95美元。
  在美国现代作家中,我国读者最熟悉的,可能是海明威,因为他在中国抗战早期时,到过重庆,还去过前线。他的几部重要著作,如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战地钟声》,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以及写西班牙内战故事的《蝴蝶与坦克》等,在四十年代里都有了中译本。他生前最后一本出版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在五十年代也出版了译文。
  六十年代初,我偶然在一本杂志里见到他自杀的消息,震惊之余,又感到茫然。这样一个享受世界盛名的作家,怎么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呢?
  《事情真相》是玛丽·威尔虚·海明威即海明威的第四位夫人写的自传,一九七六年由美国克脑夫书店出版。我在最近才读到这本回忆录,觉得每个从事研究海明威的人,是必须一读此书的。因为玛丽此书,记录了她和海明威死前十七年的共同生活。全书共三十二章,其中二十四章详记海明威身心致疾及晚年精神失常的情况,使广大爱好海明威的读者,能进一步了解海明威所受的精神折磨,从而引起更深的同情。
  一九五四年海明威在非洲狩猎,因飞机失事致头部受伤,在冗长的七年康复期中,他挣扎着写了三部小说,两部回忆录,并起草了若干本书的初稿。他本是一位写作严谨细致、慢工出细活的小说家,病中所作的努力是相当可观的。玛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战地记者,见多识广。一九四四年和海明威结婚后,意识到海明威虽然名闻全世界,却反对公开他的私人通信,因此有心每日写日记,记下了海明威的行止。在帮助料理海明威的琐事中,又阅读了数以千计的信件,默记重要的段落,为日后写回忆录打下基础。
  玛丽和海明威结婚后,一直陪伴着他,长期在古巴过着流亡的渔猎生活,又随着海明威跑遍欧洲。这次海明威是应斯克瑞勃书店与一家杂志之约,去重访战后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最后则到东非狩猎,写旅行记。而在这次旅行中,历尽惊险,终于影响了他晚年的写作,悲哉!但玛丽则处之坦然,还在回忆录中幽默地自我解嘲,套用海明威的名作《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的篇名,自称为《短促的快乐夫人》,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辛酸的生活感受。
  全书以绝大篇幅叙述她和海明威一同生活过的不寻常的日子,描绘海明威身为名作家、好猎手和老渔人,一切体育的爱好者和热心支持者等等的形象。对玛丽说来,海明威是位文坛前辈和老师,机智的终身伴侣,辛辣的诙谐者,知己,但又时时被视为冤家对头。这一切说明共同的生活“短促”而不平坦。总之,这是本内容丰富扎实的回忆录,给读者提供了一般传记作者所无法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和理解。玛丽还是海明威后期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人。但她很理解海明威的心情和自负而又自卑的矛盾感。她对于这些作品的尖锐评语,只能悄悄写在她的日记中,如今我们却有幸在她的回忆录里读到了。
  海明威的《过河入林》一书是一九五四年获诺贝尔奖金之前写的一部不太令人满意的小说。如今,玛丽仍认为这是海明威全部作品中最次的一本。可是在该书出版之前,她早已在日记上写道:手稿的中部和结尾使我很不满意……尽管这会显得我对他不忠诚,我依旧认为该书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平庸干瘪到难以解释;写他们沦为饕餮之徒和玩弄绿宝之计,是种失策。可我还是闭上嘴,没有人指定我当我丈夫的编辑,以之来粉碎他的自信心。我只希望斯克瑞勃书店编辑部会帮助他修改这些段落。……
  在海明威活着的最后十年中,他情绪的反复无常,对生活细节的患得患失,都未能改变玛丽的初衷。她在日记中写道:“沮丧的袭击时来,还夹杂着突发的怒火,我注意到自己并未如海明威期望我的那样,濒于精神分裂,而是逐渐建立起一种抗拒的决心。我的丈夫可以因脾气反复多变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狂暴,我却立意不让他拖我下水。我们共享过的生活曾经是这样美好,现在也不应散伙。我们还是有牢固的基础来分享相互的友谊和机智的语言;既然有过许多甜蜜的时光,即使是短暂的,还是值得彼此慰藉。”
  海明威去世已近二十年,玛丽一直为整理和出版他的遗篇而奔忙。她把海明威在海外的故居捐献给古巴人民,出版了海明威的回忆录《流动节日》(或译《不定期的节日》)和小说《海流中的岛屿》,还处理繁多的来信。她还继续整编海明威迄未发表的、关于东非狩猎纪行的长篇小说《危险的夏天》,和一部描写法国南部一对青年情侣的故事《伊甸乐园》,以及一批围绕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篇小说稿。最后,还可以读到和一位“正统的天才”小说家结婚的女记者所经受的悲欢离合事迹和生活的坎坷。
  一九七六年,海明威的小儿子格里高雷医生写了关于海明威的回忆录《爸爸:个人回忆》;他于一九七六年离开纽约去蒙大拿行医,时年四十五岁。格里高雷的回忆录,只有短短的十章,却写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大作家之子的亲身体会。他二十岁时于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从此再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可是也没有中断过父子之间的关系。他遗憾地指出“爸爸”的青年时期与上了年纪之后,在这两者之间的性格的悲剧性转变。
  他一针见血地说:世界从〔爸爸〕眼里流过时,就象通过过滤器似地变得纯洁而美丽。可惜自从他成为名人后,一切都幻灭了,他不得不以酗酒来麻醉随着自己才尽笔枯而来的痛苦。
  格里高雷写这本回忆录的动机,也许是对一位名作家进行一次诊疗,类似海明威的早期故事那样,用文字来医治某些创伤。他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事迹,从童年钟爱的记忆出发,作一整套的诊断——正是一位医生从心理现象来分析纠缠于父子之间的感情与意志的斗争。譬如:海明威跟纽约健身房老板乔治·勃朗练习拳击,在比米尼海上捕鱼,在珊瑚礁的鲨群中抢救格里高雷,在哈瓦那的豪赌,在佛洛里达酒吧中的狂饮,与电影明星葛雷·柯柏在好莱坞太阳谷居住的日子,二次大战时,把游艇毕拉号改装为追踪德国潜艇的舰只,在卡若杜瑞俱乐部打野鸽,叫他十一岁的格里高雷参加古巴锦标赛等等,这一切又该如何诊断呢?
  海明威是个性格错综复杂的,人,儿子又恰如其父。回忆录的好处,正在于快刀斩乱麻似地解开了父子之间感情上的疙瘩,也说明了彼此存在的敌对情绪。
  美国《周末文评》编者说,从海明威的许多信件中可以窥到,远在他悲剧的晚年到来之前,无论在情感上、理智上、生活上、经济上以及写作上,他始终没有能够战胜他的不稳定感。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他的枯凋衰落,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痛楚。这是对整个人类的一种无比损失。作家和诗人能使不同的思想家汇流一处,远超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从而展开了对永恒的启示。
  编者的这段话,加上海明威夫人和他儿子的分析,说明海明威自杀的原因。这真是个无可挽回的人类文化的损失。
  (容)
其他文献
评康德拉季耶夫《萨什卡》    这部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可是它引你深思。它被称为卫国战争文学第三次浪潮的一部代表作。但它为卫国战争文学史作出的贡献,使它具有更高价值,成为这部文学史中颇为重要的一页。  卫国战争文学初期的优秀作品,《青年近卫军》、《日日夜夜》、《真正的人》等等,是中国读者很熟悉的。一九五七年初,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卫国战争文学进入第二阶段。随后,一批当年的中尉,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11月22日,在蔡英文办公区前面的广场,有人播放张学友的歌曲《你好毒》,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不一会儿,歌声渐渐淹没在民众的呼喊声中,当天参加这个 “秋斗”大游行的民众有6万人,包括了来自劳工、环保、食安、土地、言论自由等40多个领域的抗议团体。  因为对“莱猪”政策以及“强关中天新闻台事件”强烈不满,不少人高举着写有“蔡英文撤回行政命令”“英独买毒猪、舔美”“食安
《琉璃厂小志》读后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区,法国巴黎有赛因河畔,英国伦敦有弗业街,日本则有“书海”之街神田町。在我们国家,那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了。这条街,这么古老,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变迁,充满着斑驳离奇的故事,它以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国内外人士的普遍注意,不少人用如花的妙笔为它写下了吟咏的诗篇和文章。根据孙殿起搜集的资料汇编的《琉璃厂小志》一书,就以大量生动的材料证明了这
《读书》一九八○年第九期《陆游和》文中说:“陆游的二儿子陆子编《陆游文集》时也说……。”同一作者在《老学庵笔记》一书前言中,把子称为“陆游幼子”。看来,作者是误认为陆游只有两个儿子了。其实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
听说北京正在召开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我们几个老教师元旦相聚,有所议及,恭书于下,权作会外发言,以供参考。  一、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的成绩为我国数十年来所未见,可喜可贺。淤塞顿开,难免夹卷泥沙,乃自然之象,略施疏导,廓滤可也,不必兀自惊扰。  二、目前竭须克制之倾向,并非武侠、推理者流。此等篇什,识者皆厌,现已困滞书肆。窃以为目前最须领导劝阻者,乃是争出名家专集之风潮。其“名”无分学界内外,其“文”
读《护花小集》    鲁迅说过,文章不可不做,亦不可太做。精雕细镂,刻意求工固然不坏,但往往留下斧凿痕迹,甚至为文而造情,为“做”而矫情,实在反不如那种看似信笔写来,如话家常,却是丽质天成、入情入理的“不太做”的文章。我发现,老一辈学者而兼写作的,居多文章“不太做”,他们虽然不一定以散文家称世,却能写出好的散文。他们阅世深,学识广,文化素养高,笔下挥洒自如,圆熟练达,不论叙事、写人、抒怀、说理,都
姚洛同志在《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对拙文《从海瑞说到周作人》提出质疑和订正,这是值得欢迎和感谢的。  然而他在正确指出“多年来,‘左’的空气很影响了我们评人论事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的同时,又批评拙文没有采取“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态度,而是“偏颇之论,言之过当,把已经明白的事实搞得模糊起来,难免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对此,我认为有必要再申述几句。  姚洛同志认为拙文所说“周作人至今仍然是‘黑人黑
王夫之诗学中的抒情主体及其角度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周企图以此来论证他的相对主义,来否定美(真)的客观标准。但是,这个例子却恰好可以证明美学中两条重要原则:美不仅具客观性而且具社会性,及美感的产生有待于审美主体的产生。对于这两个问题,古代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们也在做着不自觉的回答。  王夫之作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列梅加  俄罗斯经济学家列梅加一辈子都在探究繁荣与发展之路。如今,他找到了两个关键词:“中国”和“一带一路”。  “53年前,我考入莫斯科大学经济学系,开始学习中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工作、我的命运已经与中国紧紧相连。1984年,我作为第一批苏联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赴中国交流,我们的工作对当时的两国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久前,列梅加当选“丝路友好使者”。在为评选活动
《读书》一九八○年第九期发表苏晨同志的《同岑异苔——读朝鲜诗话札记》,文中提到朝鲜汉文学史上的汉诗人李朝的申纬时说:“不详”。申纬的事迹可补充于下:  申纬(一七六九——一八四五年),字汉叟、号紫霞,平山人。与赵秀三、金正喜等并称为李朝末期八大诗人。十四岁时,被李朝正祖呼入宫中,因为聪明颖悟,颇受宠爱。正祖二十三年科举合格,官至吏曹参判。时当中国清朝嘉、道年间,他曾到中国向翁方纲学习,被称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