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出台近三年,渗透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并不清楚,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也五花八门。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称“纲要”)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计划达成的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目标要用特定的方式描述在教学之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者学生具备哪些特征。我国的教学目标设计经历了由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变化;当前过渡到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阶段。教学目标是学科教育目标在一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化,它的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该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方向,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可以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整合相关知识;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了学科学习的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判断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指标,具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學目标的设计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和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的必修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
  1.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及课程目标、育人目标的关系。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基于学科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宏观指导,是对单元目标的具体实践。因此,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大单元教学理论指导下,落实在本课应该完成的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以 “纲要”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例:“纲要”的课程目标之一是“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该课所属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目标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结合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历史的延续”“变化”“创新”等要素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并认同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创新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关系。
  2.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关注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制定基于学生的先验知识和“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一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应该完成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主语,阐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成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设定可以通过教学观察和教学检测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状态作为依据,以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思维方式等视角作为思考方向。以“纲要”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某老师以革命家吴玉章的经历为线索,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设计本课的学生学习目标。基于学习基础,教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吴玉章人生经历(1892年至1908年成都—日本—北京)史料的研读,学生能够构建辛亥革命时间线索(构建知识线索,渗透时空观念)。
  通过吴玉章学习经历史料的研读,学生能够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分析历史原因,强化历史因果解释)。
  通过“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中活动”史料研读,学生能够认识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和不足(培养概括和评价能力,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学生能够将历史人物放在历史长时段背景下思考问题,认识个人活动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增强历史认识,渗透唯物史观)。
  三、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
  1.要基于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等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科三维目标的深层凝练与融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既依托于具体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又渗透着不同维度与层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因此,从内容上,学科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教学目标设计也需要关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三方面的内容,实践上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需要关注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等内容。从三者关系来看,三者也是紧密相连的——教学过程是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动态发展和生成的过程,即通过教学目标,要实现从知识过手到能力培养,再到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有机统一;在表述形式上,多为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但其中要通过行为动词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推动价值性目标的实现。
  以“纲要”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某老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康乾盛世持续的时间与表现(知识目标,渗透时空观念)。
  学生能说出清朝经略边疆的主要措施,并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知识目标,培养历史理解能力)。
  学生能理解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是盛世出现的保障,也是导致大清面临危机的重要原因(能力目标,渗透历史解释素养)。
  学生能从全球变局的角度认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并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理解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能力目标,渗透家国情怀)。
  2.要基于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尤其是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情境化描述与问题构建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指明方向。此处的“问题情境化描述与问题构建”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采用的具体手段、方法和构建的具体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阐述时,要阐述教师通过什么情境构建知识,通过什么过程实施教学,通过什么方式的师生互动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史料研读、图示结构构建或解读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采用“通过……手段(方式)” “研讨……史料”“构建……结构”等方式进行教学目标撰写。   以“纲要”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为例,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学生能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和国共双方战略意图史料的研读,理解重庆谈判中国民党假谈判、真内战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不懈努力。
  学生能够利用《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和解决战争进程时间轴对全面内战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史事加以描述。
  学生能够通过国民党政权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和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史料进行对比研读,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进行探讨,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要基于行为动词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水平程度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即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应该是具体地、具有操作性的,并可检测的。赵亚夫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能够创设怎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利用哪些教学资源;通过哪些测量手段知道达到目标的效果。[2]教师可采用“学生 教学情境(手段、方式) 行为动词 知识、能力(技能)和价值观目标”这一教学设计范式进行设计。其中,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历史教学目标可以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种方式进行行為动词描述设计。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主要从“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了解”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属于知识“知道”层次,主要通过梳理、说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等语言表述出来。“理解”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技能形成的要求。“应用”是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属于“分析”“概括”“比较”“评价”“论述”等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新的情境化的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素养。体验性目标主要从学生心理感受和体验的角度进行描述,重点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主要渗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主要采用“认识”“领悟”“感受”等行为动词。
  以“纲要”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教师可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依据教材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自主梳理(行为动词,知识目标)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学生能够基于1956年反映中苏社会状况的史料分析(行为动词,能力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背景;能够根据1956年史实和1958年“三面红旗”的史料,概括(行为动词,能力目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学生能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提炼(行为动词,能力目标)出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并理解(行为动词,能力目标)本阶段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的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感悟(行为动词,价值观目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专题就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需要直接说出渗透哪种核心素养,但需要通过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水平描述,能够体现出对这一素养的渗透。同时,教学目标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不必面面俱到,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构建的实际,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进行渗透。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质是进行核心素养渗透的研究,这还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学习、继续研究。
  【注释】
  [1]王德民、李应平:《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2期,第107页。
  [2]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18页。
其他文献
一条小鲑鱼,已经游了10年。  3月26日,广州市北京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石卫兵进出各个商铺进行调研。亲自到市场考察,这是他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以便第一时间捕捉市场动态。  石卫兵是广州市湖北天门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朔杰世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制的SKEGGER小鲑鱼魅足鞋产品,采用中药及人体物理工学双重保护理念,目前已经走出国门,与国际知名鞋类品牌同台竞技。  南下与鞋
何谓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重要概念或者核心概念的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从教学角度看,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历史解释是基于史料和历史理解,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结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以问题设计作为活化史料、沟通师生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史料中潜在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次第展开,形成史料、问题和历史解释,三者交相辉映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维护和平的尝试》一课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改革新时期。基于“历史学内在的教育性(育人)决定了它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而且这种教育性与特定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密切相关”[1],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全成长的公民教育。笔者不揣浅陋,试以2018年11月浙江省历史学选考第31题第(1)问为例,就新时代历史教育谈几点看法,望方家指教。试题如下:  ——摘自《历
2018年,湖北省咸丰县的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4.457亿元,成为全县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茶产业惠及贫困户2.8万户共8万余人,茶农亩均年收入近7000元。  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接合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地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五区叠加,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
头几天去包联点下乡,在一个蒙古族家里,居然发现还有人在制作纳鞋底的布鞋,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记忆,亲切的感觉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时候的光景。  我家有6个孩子,其中5个都是男孩,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代,衣物和鞋子都要靠手工制作。全家人的鞋和衣物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好多次深夜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家人纳鞋底,偶尔把手里的针放到花白的头上蹭一蹭,那个画面太深刻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百姓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然而被称为百姓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全科医生却严重短缺。  “主要原因是医生的培养周期长、投入大,相对于在大医院工作的较高薪酬和社会地位,很难下沉到基层卫生机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宏分析。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宏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建议,加强开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第13课,本课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体现古人智慧的四大发明,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宋元时期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中外的文化交流促成“在中古的中国发现世界”。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依托史料为学生创设一定教学的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历史,促进素养落实。  一、以情境促认识  “认知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形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本文将信息技术融入先行组织者教學策略中,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借助信息技术,运用思维引导策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和合作能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评价设计策略中,引导学生快速地完成评价,以评促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
一、站在历史理解的维度,凸显史事的实质与演变脉络  (一)明确语义,清晰呈现历史事件  历史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无论是史实的叙述还是观点的表达,都应该清晰明白。明确语义,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容,是历史理解的起点。但是教材有时从生动性考虑,会使用一些形象性的语言,比如课本第61页关于“州牧割据”的原因叙述为“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做一团”。这里的“乱做一团”虽然很形象,但是语义却不明确,学生无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