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吸收装置技术改造总结

来源 :化肥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f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扩大合成氨系统氨水排放量,增加吸收负荷,对氨吸收装置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利用原装置吸收弛放气中的气氨制成氨水,新增1套氨水精馏制液氨装置,制成的氨含量为99.0%的液氨用作合成尿素。对比了改造前后氨吸收工艺流程;论述了氨水精馏塔的结构特点、填料类别和塔内液体分布器的特性参数;对改造前后运行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造后尾气中氨含量从未出现超标现象,实现了氨水零排放。
其他文献
本次发布的白皮书旨在与电信运营商及行业伙伴共同探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同电信领域的深度结合,加速5G网络运营运维的提效增收、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行业生态共建。
赵兵等(2006)将羌塘盆地北部产有Codonofusiella-Gallowayinella组合带化石的拉卜查日组归入到上二叠统长兴阶的上部,将那益雄组归入长兴阶下部,可能是错误的。王成源等(1997)早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
根据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文献,综述了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纵观二十多年来珠江口盆地新近系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1)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
古生代放射虫硅岩地层中富含浮游相的微体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中的脂类物质和有机质在地层中往往形成海相烃源岩而富含油气资源.这类地层的油田已在北极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铁岭盆地白垩系发育,199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3口参数井,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得以提升,水泥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但是,水泥的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且一些水泥企业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