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没有占据太多的比重,但通过学习新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思考社会现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主要从新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和改进作用进行论述,让教师能够有效利用新闻中的各种教学要素,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拓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闻;有效运用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文言文、小说等高考的重点内容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本的讲解侧重程度不够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将学习思路拓展到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中来,不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新闻是一种报道社会事件,反应社会问题的文本。学习新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现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新闻在高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学习独特文体,认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文本类型主要以诗歌、文言文、小说和散文为主,对于其他文本缺乏广泛的涉猎,难以对语文学科形成综合性的认识,自身的学习视野难以得到拓展,学习方法也不能根据文本得到改进。因此,教师可以对新闻这一文体的各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文本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教师可以对新闻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总结事件的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7月1日,地点是香港,人物是中国英国政府等新闻的六要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与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认识新闻语言的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将《鸿门宴》一文引入。学生能够发现两篇作品都是在记叙事件,但《鸿门宴》中对于人物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形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只是单纯地针对事件进行叙述,语言显得平实而客观。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语文文本具有的不同特点,拓展自己对语文的认识视野。
二、思考社会问题,加强辨析思考的深刻性
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欣赏诗情画意,还需要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目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背诵书本中的各种知识点,而缺乏充足的时间对各方面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思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思考能力欠缺。对此,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的事件提取出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深刻地思考。比如,阅读后“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这些段落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会这样悲惨。学生可以从思想的层面思考到法西斯主义者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幸福,任意对生命进行践踏。学生可以抓住“毒气室”等关键词,从科技的层面认识到人类拥有先进的科技,却缺乏正确使用科技的理念而造成无辜生命的死亡。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学生能夠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增强自身的思考辨析能力。
三、进行新闻写作,感受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展开,但实践是语文文本内容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学习地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缺乏独立探索新知识,锻炼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新闻素材,在调查和采访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包身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包身工》一文的创作中作者通过社会调查对工厂的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客观而详细的介绍。学生可以学习作者的创作方式,以社区的劳动者为例进行新闻采访。比如,学生可以采访马路清洁工,了解他们各自的年龄、收入、生活条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学生可以将采访到的内容及时进行记录,然后提取相关信息对采访对象进行有层次的报道。在新闻创作完成后学生还可以再次进行采访,了解新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新闻的六要素以及其他文体知识、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以及新闻写作的实践性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新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拓宽语文教学的层面,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单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加强辨析思考的深刻性、感受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闻教学研究,张雪鹏,《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高中语文新闻作品的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王士超,《渤海大学》,2017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闻;有效运用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文言文、小说等高考的重点内容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本的讲解侧重程度不够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将学习思路拓展到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中来,不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新闻是一种报道社会事件,反应社会问题的文本。学习新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现现实社会,思考现实问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新闻在高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学习独特文体,认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的语文文本类型主要以诗歌、文言文、小说和散文为主,对于其他文本缺乏广泛的涉猎,难以对语文学科形成综合性的认识,自身的学习视野难以得到拓展,学习方法也不能根据文本得到改进。因此,教师可以对新闻这一文体的各项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文本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教师可以对新闻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总结事件的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7月1日,地点是香港,人物是中国英国政府等新闻的六要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与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认识新闻语言的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将《鸿门宴》一文引入。学生能够发现两篇作品都是在记叙事件,但《鸿门宴》中对于人物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形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只是单纯地针对事件进行叙述,语言显得平实而客观。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语文文本具有的不同特点,拓展自己对语文的认识视野。
二、思考社会问题,加强辨析思考的深刻性
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欣赏诗情画意,还需要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目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背诵书本中的各种知识点,而缺乏充足的时间对各方面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思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思考能力欠缺。对此,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的事件提取出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深刻地思考。比如,阅读后“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这些段落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会这样悲惨。学生可以从思想的层面思考到法西斯主义者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幸福,任意对生命进行践踏。学生可以抓住“毒气室”等关键词,从科技的层面认识到人类拥有先进的科技,却缺乏正确使用科技的理念而造成无辜生命的死亡。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学生能夠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增强自身的思考辨析能力。
三、进行新闻写作,感受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展开,但实践是语文文本内容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学习地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缺乏独立探索新知识,锻炼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新闻素材,在调查和采访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包身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包身工》一文的创作中作者通过社会调查对工厂的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客观而详细的介绍。学生可以学习作者的创作方式,以社区的劳动者为例进行新闻采访。比如,学生可以采访马路清洁工,了解他们各自的年龄、收入、生活条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学生可以将采访到的内容及时进行记录,然后提取相关信息对采访对象进行有层次的报道。在新闻创作完成后学生还可以再次进行采访,了解新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新闻的六要素以及其他文体知识、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以及新闻写作的实践性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新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拓宽语文教学的层面,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单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加强辨析思考的深刻性、感受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闻教学研究,张雪鹏,《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高中语文新闻作品的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王士超,《渤海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