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课程资源为切入点,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果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培养的,知识的准备是兴趣的基础;内容的新颖是兴趣的条件;置疑是诱发兴趣的源泉;感性认识是激发兴趣的动力;成功的愉快是兴趣的发展;教学的艺术是兴趣的保持。
兴趣是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理性王国的一盏明灯,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趋向某项活动并会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的准备是兴趣的基础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准备,尽量缩小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对学生兴趣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出示复习题:“一个工厂由于采用新工艺,现在每件产品的成本是37.4元,比原来降低了3/20。原来每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要求学生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把题中的“3/20”改成“15%”,变成例题,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例题,让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的区别特征、解题关键、解题规律等方面的相同点,使新知变成旧知的延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的新颖是兴趣的条件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揭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比例尺”时,一上课,我把把一幅地图挂在黑板上问:“谁知道我们祖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则热烈地讨论起来。接着问:“我国领土如此之大,把它制成这样一幅中国地图,是谁帮了大忙呢?”,这样就把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置疑是诱发兴趣的源泉
越是让人疑惑不解的秘密,越能让人产生兴趣,相反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愿意思考,这是人们普通的心理特征,所谓熟视无睹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亦然。应该说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是陌生的,应该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小学生无法理解。从而造成了他们心理障碍。如何让他们从直观思维走进理性思维,就需要老师在二者之间为他们架一道桥梁。这桥梁就是置疑。通过置疑来诱导他们走进数学领域,对小学生而言置疑的要点是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提出疑问,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感性认识是激发兴趣的动力
学生认知特点的直观性决定他们对感性认识最易发生兴趣,数学老师应学会从感性认识入手诱导小学生进人理性认识的王国,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把应用题数学设计成相应的故事形式,在这些故事中穿插了一小动物或者卡通人物,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认识对象提出数学运算问题,小学生就容易集中精力思考,经过老师的点拨把结论与形象化的人物对话联系起来,小学生就容易记得牢。再如让小学生从自我感觉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老师善于把小学生从自我感觉逐步引入到客观认识的领域,对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是大有益的。
五、成功的愉快是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求知旺盛,自尊心强的特点,组织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欢乐,体验到紧张的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情感会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去获取新的知识。兴趣也随之得到发展。
六、教学的艺术促进兴趣的保持
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直接兴趣占优势。直接兴趣情感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持久。老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独特的方法,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才会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先把两根木条的一个端点连在一起,复习时拉成各种角让学生重温“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接着又添上一根木条,让学生注意看着把口封闭,构成三角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答道:“三角形”。这时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也有人说:“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问学生:“这是三角形吗?”学生都笑了。显然知道他们刚才给三角形所下的定义是不确切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概念,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为了防止兴趣的减弱,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把三根木条围成的三角形教具让学生亲自拉一拉,然后加上一根木条,变成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再拉一拉,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特性。告诉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他们找一找,这时课堂氛围又及出现了高潮,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能给人们提供新的语言、概念、思想和理论,同时也能提供新的科学方法,所以从小学生开始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启动他们数学的智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除了从情感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外,更要挖掘课程资源,挖掘知识内在的魅力,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有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理性王国的一盏明灯,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趋向某项活动并会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的准备是兴趣的基础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准备,尽量缩小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对学生兴趣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出示复习题:“一个工厂由于采用新工艺,现在每件产品的成本是37.4元,比原来降低了3/20。原来每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要求学生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把题中的“3/20”改成“15%”,变成例题,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例题,让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的区别特征、解题关键、解题规律等方面的相同点,使新知变成旧知的延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的新颖是兴趣的条件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揭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比例尺”时,一上课,我把把一幅地图挂在黑板上问:“谁知道我们祖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则热烈地讨论起来。接着问:“我国领土如此之大,把它制成这样一幅中国地图,是谁帮了大忙呢?”,这样就把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置疑是诱发兴趣的源泉
越是让人疑惑不解的秘密,越能让人产生兴趣,相反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愿意思考,这是人们普通的心理特征,所谓熟视无睹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亦然。应该说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是陌生的,应该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小学生无法理解。从而造成了他们心理障碍。如何让他们从直观思维走进理性思维,就需要老师在二者之间为他们架一道桥梁。这桥梁就是置疑。通过置疑来诱导他们走进数学领域,对小学生而言置疑的要点是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提出疑问,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感性认识是激发兴趣的动力
学生认知特点的直观性决定他们对感性认识最易发生兴趣,数学老师应学会从感性认识入手诱导小学生进人理性认识的王国,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把应用题数学设计成相应的故事形式,在这些故事中穿插了一小动物或者卡通人物,通过这些形象化的认识对象提出数学运算问题,小学生就容易集中精力思考,经过老师的点拨把结论与形象化的人物对话联系起来,小学生就容易记得牢。再如让小学生从自我感觉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老师善于把小学生从自我感觉逐步引入到客观认识的领域,对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是大有益的。
五、成功的愉快是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求知旺盛,自尊心强的特点,组织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欢乐,体验到紧张的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情感会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去获取新的知识。兴趣也随之得到发展。
六、教学的艺术促进兴趣的保持
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直接兴趣占优势。直接兴趣情感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持久。老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独特的方法,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才会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先把两根木条的一个端点连在一起,复习时拉成各种角让学生重温“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接着又添上一根木条,让学生注意看着把口封闭,构成三角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答道:“三角形”。这时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说:“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也有人说:“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问学生:“这是三角形吗?”学生都笑了。显然知道他们刚才给三角形所下的定义是不确切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概念,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为了防止兴趣的减弱,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把三根木条围成的三角形教具让学生亲自拉一拉,然后加上一根木条,变成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再拉一拉,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特性。告诉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他们找一找,这时课堂氛围又及出现了高潮,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能给人们提供新的语言、概念、思想和理论,同时也能提供新的科学方法,所以从小学生开始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启动他们数学的智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除了从情感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外,更要挖掘课程资源,挖掘知识内在的魅力,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有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