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脚蟹学名日本蟳,为梭子蟹科蟳属的甲壳类动物,与梭子蟹相比,头胸甲短而宽,呈横卵圆形,两端不甚尖锐,甲壳很坚硬,特别是其螯足,坚硬如铁,故以铁脚名之,可谓名实相得。
黄县(今龙口)海域的铁脚蟹有两种,背壳棕绿色的叫花盖,紫红色的叫赤甲红。其实花盖和赤甲红应该是长岛的叫法,是鱼贩子先叫起来的,然后慢慢传开来。
老黄县人把花盖叫花皮,因为其迷彩一样的背色看上去“花花达达”的。又叫大白皮——它的腹面是白色的。赤甲红叫大老皇——它看上去就像身披紫袍的海中霸王,也叫玻璃翠,玻璃翠就是玻璃海棠,茎叶紫红色,肥厚多汁,一掐一包水,以此來形容赤甲红的体色和体内多水的特征简直是神来之笔——赤甲红一年之中只有在顶盖儿肥的时候体内水分才会少一点,其他时候都是“水唧唧”的。
不过赤甲红个头大,双螯尤其粗壮,大个儿的赤甲红蟹夹贝根本咬不开,得用小锤“掂”。煮熟之后全身通红,卖相很好,用来待客是很“壮脸”的。若是自己吃,还是花盖相宜,肉质更细嫩,味道更鲜美。
铁脚蟹一般生活于低潮线岩礁区、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昼伏夜出,白天喜欢潜沙或潜伏于石块下,常以小鱼、小虾及小型贝类动物为捕食对象,有时也摄食硅藻类与绿藻类。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除了拉大网捎带拉上来的之外,很少有专门捕捉铁脚蟹的,因为那时梭子蟹还很多,铁脚蟹没人要,卖不上价钱。
那个时候也没有蟹笼,要想捕到铁脚蟹,就要用破网衣扎成网球,放上小鱼,隔段时间拉上来,就会有铁脚蟹“拘拘”在上面。也有用木棍做个三角架,绑上网衣,顺着海滩往岸上推。还有等靠潮的时候,直接到礁石堆里抓:用脚一踩一个,一会儿能捡满一小桶。
不过那时捉铁脚蟹,游戏的成分更多一些,参与的也多是孩子。
直到上世纪90 年代梭子蟹资源枯竭以后,铁脚蟹才得到重视,蟹笼也引进来了,捕捉铁脚蟹也成了养家糊口的正经营生。
鱼羊为“鲜”,我敢说发明这个字的老祖宗当初一定没有吃过螃蟹。要说天底下什么最鲜,螃蟹如果排第二,就没有什么敢排第一。
老话说“螃蟹上席百味淡”,过去,讲究的海边人家待客,螃蟹总是最后一道上,因为螃蟹一出,“众鲜皆废”。现在的人“不论壶”,特别是婚宴,刚一开席,“三大件”就稀里呼噜上来,如果“三大件”里有螃蟹,那别的海鲜就没法吃了,味同嚼蜡。
螃蟹越肥越鲜,人们常说“二八月蟹子顶盖儿肥”,我怀疑这指的是大闸蟹,海蟹的节气还要晚一点。二月还没出九,天寒地冻,渔民照例不出海,这且不论。而每年八月十五,是螃蟹消费的高峰,持螯赏月,也算一件雅事,但这时的海蟹并不肥,即便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蒸出来也是一包水。
以我的经验,要过了国庆节之后,铁脚蟹才算是膏满黄肥,去到海边也不需要如何挑选,只拣张牙舞爪的买了就是——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刚下船的、刚摘网的螃蟹那是“离水鲜”,摊贩和饭店的螃蟹是养在水里的,有的还打着氧气,时间长了蟹子慢慢消耗,不死也“咕噜”瘦了,吃起来都不好意思说是海鲜,只能说是海产品。
所以,真正的老饕宁可驱车几十里,也要跑码头上买刚捕到的铁脚蟹,回家洗净了,不着任何作料,直接放锅里蒸,蒸熟了,盖儿都顶得鼓起来了,揭开盖儿一瞧,壳里面“干松松”的,满满实实都是黄和膏,蟹腿里的肉都是一丝一丝的,这才是真正的“顶盖儿肥”。吃时最好佐以姜末调的醋,蟹乃大寒之物,姜乃辛热之物,二者一中和,多食才不伤身。
铁脚蟹的做法最为简便:直接上锅蒸。最鲜美的食材要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古人称之为“存其本味”。螃蟹的鲜美靠的是其自身的味道,不假任何调料,这才叫真正的海鲜,海参、鲍鱼、鱼翅你直接蒸了吃试试!
小一点儿的铁脚蟹可以做酱蟹,一剁两半,用酱炒了,鲜香伴着酱香,下酒下饭都好。家家户户常吃的蟹酱一般很少用铁脚蟹磨,因其甲壳太硬,吃起来“渣渣粒粒”的,有些硌口。
最有渔家特色的吃法是腌咸蟹子,江浙一带的人一说醉蟹就眉飞色舞,腌咸蟹子之鲜美尤有过之。
把水放入姜、大料、花椒皮加盐烧开,晾凉了,把铁脚蟹整个放进去——不要个头太大的,不容易入味;也不要太肥的,太肥的吸不出来,得一点点剥,费劲!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了,里面是半凝固的流体,果冻似的,要吸着吃,一只腌咸蟹子可以对付着喝一晚上酒,那滋味,怎一个“鲜”字了得。
“生吃蟹子活吃虾”,说的就是这个吧。
腌咸蟹子可以依据各人的口味,腌一天的略带甜味,不喜咸的吃了正好,鲜甜。有人要等腌“发”了再吃,嫌乎刚腌的腥气大。腌咸蟹子要想吃得久一点就多着点盐,过去没有冰箱,齁咸齁咸的咸蟹子可以从老秋吃到来年春天,不带坏的。
如果说梭子蟹是螃蟹家族中的“高大上”,铁脚蟹则显得比较平民化一些,与梭子蟹的鲜味相比,铁脚蟹的鲜味要温润得多。最适合三两老友,话着家常,嗑瓜子一样慢慢“咂思”。苏东坡《仇池笔记·众狗不悦》所言的“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庶几近之。
黄县(今龙口)海域的铁脚蟹有两种,背壳棕绿色的叫花盖,紫红色的叫赤甲红。其实花盖和赤甲红应该是长岛的叫法,是鱼贩子先叫起来的,然后慢慢传开来。
老黄县人把花盖叫花皮,因为其迷彩一样的背色看上去“花花达达”的。又叫大白皮——它的腹面是白色的。赤甲红叫大老皇——它看上去就像身披紫袍的海中霸王,也叫玻璃翠,玻璃翠就是玻璃海棠,茎叶紫红色,肥厚多汁,一掐一包水,以此來形容赤甲红的体色和体内多水的特征简直是神来之笔——赤甲红一年之中只有在顶盖儿肥的时候体内水分才会少一点,其他时候都是“水唧唧”的。
不过赤甲红个头大,双螯尤其粗壮,大个儿的赤甲红蟹夹贝根本咬不开,得用小锤“掂”。煮熟之后全身通红,卖相很好,用来待客是很“壮脸”的。若是自己吃,还是花盖相宜,肉质更细嫩,味道更鲜美。
铁脚蟹一般生活于低潮线岩礁区、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昼伏夜出,白天喜欢潜沙或潜伏于石块下,常以小鱼、小虾及小型贝类动物为捕食对象,有时也摄食硅藻类与绿藻类。
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除了拉大网捎带拉上来的之外,很少有专门捕捉铁脚蟹的,因为那时梭子蟹还很多,铁脚蟹没人要,卖不上价钱。
那个时候也没有蟹笼,要想捕到铁脚蟹,就要用破网衣扎成网球,放上小鱼,隔段时间拉上来,就会有铁脚蟹“拘拘”在上面。也有用木棍做个三角架,绑上网衣,顺着海滩往岸上推。还有等靠潮的时候,直接到礁石堆里抓:用脚一踩一个,一会儿能捡满一小桶。
不过那时捉铁脚蟹,游戏的成分更多一些,参与的也多是孩子。
直到上世纪90 年代梭子蟹资源枯竭以后,铁脚蟹才得到重视,蟹笼也引进来了,捕捉铁脚蟹也成了养家糊口的正经营生。
鱼羊为“鲜”,我敢说发明这个字的老祖宗当初一定没有吃过螃蟹。要说天底下什么最鲜,螃蟹如果排第二,就没有什么敢排第一。
老话说“螃蟹上席百味淡”,过去,讲究的海边人家待客,螃蟹总是最后一道上,因为螃蟹一出,“众鲜皆废”。现在的人“不论壶”,特别是婚宴,刚一开席,“三大件”就稀里呼噜上来,如果“三大件”里有螃蟹,那别的海鲜就没法吃了,味同嚼蜡。
螃蟹越肥越鲜,人们常说“二八月蟹子顶盖儿肥”,我怀疑这指的是大闸蟹,海蟹的节气还要晚一点。二月还没出九,天寒地冻,渔民照例不出海,这且不论。而每年八月十五,是螃蟹消费的高峰,持螯赏月,也算一件雅事,但这时的海蟹并不肥,即便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蒸出来也是一包水。
以我的经验,要过了国庆节之后,铁脚蟹才算是膏满黄肥,去到海边也不需要如何挑选,只拣张牙舞爪的买了就是——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刚下船的、刚摘网的螃蟹那是“离水鲜”,摊贩和饭店的螃蟹是养在水里的,有的还打着氧气,时间长了蟹子慢慢消耗,不死也“咕噜”瘦了,吃起来都不好意思说是海鲜,只能说是海产品。
所以,真正的老饕宁可驱车几十里,也要跑码头上买刚捕到的铁脚蟹,回家洗净了,不着任何作料,直接放锅里蒸,蒸熟了,盖儿都顶得鼓起来了,揭开盖儿一瞧,壳里面“干松松”的,满满实实都是黄和膏,蟹腿里的肉都是一丝一丝的,这才是真正的“顶盖儿肥”。吃时最好佐以姜末调的醋,蟹乃大寒之物,姜乃辛热之物,二者一中和,多食才不伤身。
铁脚蟹的做法最为简便:直接上锅蒸。最鲜美的食材要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古人称之为“存其本味”。螃蟹的鲜美靠的是其自身的味道,不假任何调料,这才叫真正的海鲜,海参、鲍鱼、鱼翅你直接蒸了吃试试!
小一点儿的铁脚蟹可以做酱蟹,一剁两半,用酱炒了,鲜香伴着酱香,下酒下饭都好。家家户户常吃的蟹酱一般很少用铁脚蟹磨,因其甲壳太硬,吃起来“渣渣粒粒”的,有些硌口。
最有渔家特色的吃法是腌咸蟹子,江浙一带的人一说醉蟹就眉飞色舞,腌咸蟹子之鲜美尤有过之。
把水放入姜、大料、花椒皮加盐烧开,晾凉了,把铁脚蟹整个放进去——不要个头太大的,不容易入味;也不要太肥的,太肥的吸不出来,得一点点剥,费劲!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了,里面是半凝固的流体,果冻似的,要吸着吃,一只腌咸蟹子可以对付着喝一晚上酒,那滋味,怎一个“鲜”字了得。
“生吃蟹子活吃虾”,说的就是这个吧。
腌咸蟹子可以依据各人的口味,腌一天的略带甜味,不喜咸的吃了正好,鲜甜。有人要等腌“发”了再吃,嫌乎刚腌的腥气大。腌咸蟹子要想吃得久一点就多着点盐,过去没有冰箱,齁咸齁咸的咸蟹子可以从老秋吃到来年春天,不带坏的。
如果说梭子蟹是螃蟹家族中的“高大上”,铁脚蟹则显得比较平民化一些,与梭子蟹的鲜味相比,铁脚蟹的鲜味要温润得多。最适合三两老友,话着家常,嗑瓜子一样慢慢“咂思”。苏东坡《仇池笔记·众狗不悦》所言的“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