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美国住的时间长了,有一个印象越来越深刻:虽然亲眼看到的残疾人并不多,可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照顾处处可见。
最初,我是在停车场发现美国残疾人享有优待的。不管是在超市、饭店、宾馆、影院,还是在球场、医院、车站、机场、停车场,都有不止一个残疾人车位,通常设在最方便出入的区域,画着醒目的蓝色轮椅标志,面积也比普通车位宽大,以方便残疾人下车后打开轮椅。一些公园内的景点旁,还建有专门的残疾人停车场。
当然,这样的车位和停车场管理相对严格,只能持特殊停车证使用。残疾人、腿脚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跌伤腿的普通人,可以凭医生证明向车辆管理局申请。如果没有这种证件的车停在专设位置上,将被处以500美元的高额罚款。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停车场内车辆满满,残疾人停车位在最显眼的地方白白空着。
后来,我开始留心美国残疾人在公共场所享有的待遇。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设有无障碍通道,以及残疾人专用厕所或专用厕位。超市一般都配有残疾人自动购物车,货架的高度也要适合坐在轮椅上的顾客自由取货,否则就调低货架高度,或由商店雇员提供协助服务。一些大型商场或宾馆的电梯按钮位置都安装得比较低,可方便残疾人使用。有的楼层还有盲文标记,方便盲人上下楼。公交车设计得也很贴心,上下车的台阶都是能够升降伸缩的,残疾人的轮椅可以直接推上推下。车上至少有4个残疾人专座,椅子可以翻起来,直接将轮椅停在座位处固定,非常方便。
事实上,整个美国社会对残疾人都非常尊重、宽容、有爱心。歧视残障人士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
有一次,我在上下班时段坐公交车,车内人多有点儿拥挤。一位母亲带着八九岁的弱智女儿到站了,女孩却不肯下车,她的妈妈急得连拉带拽,弱智女孩还是死死地抓住扶手,大约持续了十几分钟,驾驶员一直耐心地帮助劝解,所有乘客也都耐心等待,没有一个吵吵嚷嚷或骂骂咧咧的,一直等到那位妈妈在身边乘客的帮助下,把弱智女儿带下车,公交车才继续上路。
这一点在美国的文艺节目上也有所体现。无论是在家里看电视还是到剧场看演出,那些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个个伶牙俐齿,美国总统、好莱坞大明星和社会名流常常成为他们口无遮拦的嘲讽对象。但不管是多大的主持人,借他100个胆子,他也绝对不敢嘲笑残疾人、肥胖者。因为他们都知道,就算再怎么嘲讽总统都没事,但若是嘲讽了残疾人或肥胖者,明天就有可能砸了饭碗!当然,如果真有嘲讽残疾人的节目,也没有演出市场,他们的演出会被观众唾弃,被认为是低俗、无聊和下流的。
美国残疾人之所以能够处处得到社会的关怀,是与这个国家有着比较细致完善的保护残疾人法律分不开的。
美国是残疾人事业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19年就有了全世界第一个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组织。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至少有20多项法规,涉及到保护各类残疾人的利益。特别是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残疾人保障法》,各州也制定了保护残疾人的法律,几乎使残障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法律保障。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的各种便利就是源自这些法规中的明确规定。
此外,在残疾人教育、就业和伤残保障等许多方面也都有具体规定。
美国残疾人教育方式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残疾人要上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学校;后来,一般学校为残疾人设立了单独的教室;如今,大多数美国残疾人都可以在普通教室和身体健康的学生一起上课,还可以参加额外的课程,掌握多种工具和生活技能。
此外,美国残疾人的就业机制被纳入了国家的反歧视法律,从多个角度保护残疾人工作的权利。比如,用人单位如果因为不愿为一位残疾人提供便利,而剥夺这位合格申请者或雇员的工作机会,就可以被认定是歧视行为;如果同一个职位有几个人竞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法律鼓励优先录取残疾人士;如果需要削减人手的话,最不应该削减的则是残疾人士。
残疾人的福利保障也相当优越。法律规定,残障严重,不能工作已经一年以上的人;病情严重,近期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人,都有资格领取伤残福利金。如果22岁以前伤残不能工作,其父母或祖父母也可领到伤残福利金。如果退休后伤残,可以申请不领养老金而改领伤残金,其数额要比前者多。
目前,全美享受残障福利金的大约有400万人,残障者本人平均每月领取1 700美元,其配偶和子女平均每月领取1 200美元。当然,政府对这类残障福利申请的审查也比较严格。残障者领取这项福利金两年之后,就可以自动享受医疗保险福利,由社会安全局支付医疗费用。
尽管保障美国残疾人生活法规比较健全,推行得也算比较有力,但是,迫害或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不久前,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艾奥瓦州一家火鸡加工厂32位智障工人因长期遭受虐待,包括遭受毒打、辱骂,甚至连正常上厕所的休息时间都被剥夺。令人发指的是,这家公司每月只给这些智障工人发65美元的工资,实际上这些智障工人是被“奴役”了。像这类悲剧,可以说是仍在上演。
不过,我们应当客观地说,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美国残疾人保障事业已相当健全,重点也从最初的以提供救济为主转变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培训和工作就业等方面创造机会和条件为主,尊重残疾人已经成了社会习俗,在全美基本实现了无障碍社会。工
最初,我是在停车场发现美国残疾人享有优待的。不管是在超市、饭店、宾馆、影院,还是在球场、医院、车站、机场、停车场,都有不止一个残疾人车位,通常设在最方便出入的区域,画着醒目的蓝色轮椅标志,面积也比普通车位宽大,以方便残疾人下车后打开轮椅。一些公园内的景点旁,还建有专门的残疾人停车场。
当然,这样的车位和停车场管理相对严格,只能持特殊停车证使用。残疾人、腿脚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跌伤腿的普通人,可以凭医生证明向车辆管理局申请。如果没有这种证件的车停在专设位置上,将被处以500美元的高额罚款。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停车场内车辆满满,残疾人停车位在最显眼的地方白白空着。
后来,我开始留心美国残疾人在公共场所享有的待遇。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设有无障碍通道,以及残疾人专用厕所或专用厕位。超市一般都配有残疾人自动购物车,货架的高度也要适合坐在轮椅上的顾客自由取货,否则就调低货架高度,或由商店雇员提供协助服务。一些大型商场或宾馆的电梯按钮位置都安装得比较低,可方便残疾人使用。有的楼层还有盲文标记,方便盲人上下楼。公交车设计得也很贴心,上下车的台阶都是能够升降伸缩的,残疾人的轮椅可以直接推上推下。车上至少有4个残疾人专座,椅子可以翻起来,直接将轮椅停在座位处固定,非常方便。
事实上,整个美国社会对残疾人都非常尊重、宽容、有爱心。歧视残障人士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
有一次,我在上下班时段坐公交车,车内人多有点儿拥挤。一位母亲带着八九岁的弱智女儿到站了,女孩却不肯下车,她的妈妈急得连拉带拽,弱智女孩还是死死地抓住扶手,大约持续了十几分钟,驾驶员一直耐心地帮助劝解,所有乘客也都耐心等待,没有一个吵吵嚷嚷或骂骂咧咧的,一直等到那位妈妈在身边乘客的帮助下,把弱智女儿带下车,公交车才继续上路。
这一点在美国的文艺节目上也有所体现。无论是在家里看电视还是到剧场看演出,那些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个个伶牙俐齿,美国总统、好莱坞大明星和社会名流常常成为他们口无遮拦的嘲讽对象。但不管是多大的主持人,借他100个胆子,他也绝对不敢嘲笑残疾人、肥胖者。因为他们都知道,就算再怎么嘲讽总统都没事,但若是嘲讽了残疾人或肥胖者,明天就有可能砸了饭碗!当然,如果真有嘲讽残疾人的节目,也没有演出市场,他们的演出会被观众唾弃,被认为是低俗、无聊和下流的。
美国残疾人之所以能够处处得到社会的关怀,是与这个国家有着比较细致完善的保护残疾人法律分不开的。
美国是残疾人事业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19年就有了全世界第一个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组织。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至少有20多项法规,涉及到保护各类残疾人的利益。特别是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残疾人保障法》,各州也制定了保护残疾人的法律,几乎使残障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法律保障。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的各种便利就是源自这些法规中的明确规定。
此外,在残疾人教育、就业和伤残保障等许多方面也都有具体规定。
美国残疾人教育方式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残疾人要上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学校;后来,一般学校为残疾人设立了单独的教室;如今,大多数美国残疾人都可以在普通教室和身体健康的学生一起上课,还可以参加额外的课程,掌握多种工具和生活技能。
此外,美国残疾人的就业机制被纳入了国家的反歧视法律,从多个角度保护残疾人工作的权利。比如,用人单位如果因为不愿为一位残疾人提供便利,而剥夺这位合格申请者或雇员的工作机会,就可以被认定是歧视行为;如果同一个职位有几个人竞争,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法律鼓励优先录取残疾人士;如果需要削减人手的话,最不应该削减的则是残疾人士。
残疾人的福利保障也相当优越。法律规定,残障严重,不能工作已经一年以上的人;病情严重,近期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人,都有资格领取伤残福利金。如果22岁以前伤残不能工作,其父母或祖父母也可领到伤残福利金。如果退休后伤残,可以申请不领养老金而改领伤残金,其数额要比前者多。
目前,全美享受残障福利金的大约有400万人,残障者本人平均每月领取1 700美元,其配偶和子女平均每月领取1 200美元。当然,政府对这类残障福利申请的审查也比较严格。残障者领取这项福利金两年之后,就可以自动享受医疗保险福利,由社会安全局支付医疗费用。
尽管保障美国残疾人生活法规比较健全,推行得也算比较有力,但是,迫害或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不久前,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艾奥瓦州一家火鸡加工厂32位智障工人因长期遭受虐待,包括遭受毒打、辱骂,甚至连正常上厕所的休息时间都被剥夺。令人发指的是,这家公司每月只给这些智障工人发65美元的工资,实际上这些智障工人是被“奴役”了。像这类悲剧,可以说是仍在上演。
不过,我们应当客观地说,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美国残疾人保障事业已相当健全,重点也从最初的以提供救济为主转变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培训和工作就业等方面创造机会和条件为主,尊重残疾人已经成了社会习俗,在全美基本实现了无障碍社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