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义务教育目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日益显现出它的弊端。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从而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由于其潜隐性和长期性而被忽略,乏味单调的认知生活满足不了学生完美的精神需要。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等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成和升华,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现成的、设定好的结论。无疑,这种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感悟。这里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之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内心反省。学生从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同学甚至所有同学都参与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数学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
教学活动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在体现过程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好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直接交流者,而不能充当“一言堂”的主讲者。这种交流必须在一种特设的数学活动中来完成,教师不做主讲者就必须要鼓励学生表达,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要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有意义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好学生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因为学生个体亲历初步生成的体验是感性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这些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把学生初步生成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中,各种个体体验彼此会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在碰撞中学生的体验又会由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又会有选择地保留和发展个体的经验,从而实现在学习过程的体验的整合。因此在合作中进行数学交流是个体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尝试实践 构建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过程,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是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经历体验过程。
①在数学情境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②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操作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③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地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
④在生活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数学体验性学习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感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感悟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课堂中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体验的经历。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
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由于其潜隐性和长期性而被忽略,乏味单调的认知生活满足不了学生完美的精神需要。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等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成和升华,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现成的、设定好的结论。无疑,这种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感悟。这里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之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内心反省。学生从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同学甚至所有同学都参与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数学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
教学活动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在体现过程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好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直接交流者,而不能充当“一言堂”的主讲者。这种交流必须在一种特设的数学活动中来完成,教师不做主讲者就必须要鼓励学生表达,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自主体验创造,要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有意义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好学生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因为学生个体亲历初步生成的体验是感性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这些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把学生初步生成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中,各种个体体验彼此会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在碰撞中学生的体验又会由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又会有选择地保留和发展个体的经验,从而实现在学习过程的体验的整合。因此在合作中进行数学交流是个体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尝试实践 构建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过程,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是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经历体验过程。
①在数学情境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②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操作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③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地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
④在生活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数学体验性学习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内心感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感悟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课堂中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体验的经历。这既是落实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需要的尊重,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