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炉收藏在当今收藏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制作过一批,它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在市面上极为罕见。然后世,宣德炉却成为人们热衷于收藏和把玩的对象,民间也竞相仿制。由于宣德炉的仿制数量越来越多,『宣德炉』从广义上而言演变成明清铜香炉的代名词。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朝宣德年间,御制铜炉“宣德炉”推动了中国铜炉文化的二次复兴,并成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600年来,历代铜炉有着深厚的审美趣味和高度的研究价值,铜炉文化正在被不断地挖掘、整理和传播。在当今收藏界,明清铜炉已逐渐成为可系统收藏的门类之一,藏家也由早期注重玩味性逐渐演变为深入认知后的系统收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实物、文献的大量缺失,使得铜炉这一重要艺术门类在系统研究上困难重重。它不同于瓷器、书画,断代复杂,种类纷繁。相关专家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分类方式或梳理方法,试图将宣德炉面貌清晰、全面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厘清铜炉文化。
200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分别举办明清铜炉展,引领了中国藏家对铜炉鉴藏的重视;其后2014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2015年青岛博物馆所举办的宣炉展更让铜炉收藏蔚为一股热潮。但以前的展览除了有效宣示铜炉藏品的新兴意象外,对于铜炉的艺术价值与年代鉴别成效有限。
7月2日,“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的330件明清铜炉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它们分别按照造型、皮色、款识、宫廷炉、迷你炉五个单元进行展示,站在历史的角度清楚地梳理了铜炉的发展演变,从展览规模、展品质量、策展思路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观赏性和专业性。
造型展区分为五大经典造型(冲耳炉、桥耳炉、押经炉、鬲式炉、蚰耳炉)和各式造型炉。每一类造型基本遵循年代顺序展开,旨在让观者对宣德炉的演变过程及完整的体系面貌一目了然。
“宣炉最妙在色”,所谓皮色,即于铜炉外表,利用各种矿物及材料所烧炼出的多种色皮。后天铜炉的养护也都极大地影响其皮色。所以一个历经百年流传的好皮色铜炉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汇集了栗壳、枣红皮、藏经纸、仿古青铜绿等各类经典皮色。
款识展区主要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和私款两大类。其中楷书款者又分沈度体和缩格体;私款分为胡文明和各类堂号家藏款。此次展览所涉及的款识特别丰富、系统,颇为难得。
在长时间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大量实物,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如这次宫廷制炉和迷你炉单元就是特别设置的,它们风格独具、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宫廷制炉分为庙堂器与清玩器,它们款式古雅大方,铜质精粹,铸造工艺精益求精,具有高度统一的铸造标准、规格,宫廷风尽显。
百件迷你炉,亦是特别单元。它们盈手可握,可赏可玩,数量可观,品质超群,炉型繁多,极为难得。是次全部展出,可谓是为藏家与大众开启了一扇新的宣德炉之门。
本次展览将于8月18日结束,策展人陈维骏希望此次“吉金——明清铜炉特展”的举办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铜炉的学术研究,使铜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明嘉靖/万历 鎏金螭龙耳瑞兽纹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长40.6厘米 宽25厘米 高24.5厘米 重7845克
仿商周鼎式造型,盖顶中央设长方形捉手,其上阴刻太极图,盖面透雕饰以阴阳八卦纹,盖沿与炉身上部分别以鎏金夔龙捧寿字纹装饰,一阴一阳,与盖钮太极图相互呼应。炉身下部通体以浅浮雕松竹梅为底,上点金寿桃麒麟装点,形象鲜活,层次清晰。两侧各附鎏金龙形耳,头部后扭,颈连口沿,四爪攀于器身。下承四鎏金天鸡形足,造型新奇,极为少见。
明万历 梵文钵式爐
双龙款
口径9.7厘米 高7厘米 重679克
此炉钵式,上阔下收。唇口内敛,沿起立边,其肩丰盈圆润,其腹倾斜而下,突兀收束出平底。外壁通体铸刻缠枝莲托梵文,纹饰密布而不失规整。底款为双龙抢珠款,从龙的造型来看与明万历时的器物十分接近。
钵式炉乃仿自宋朝填漆大钵盂之款式,钵系佛门法器,鉢炉即属佛门供器,宣德皇帝以其广赐天下重要寺院。
明万历 鎏金错银仿古饕餮纹瓿式炉
“明万厉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篆书款
口径7.5厘米 高8.3厘米 重706克
周身浑圆,薄沿外侈,其颈收束,阔肩收腹。肩、腹阴刻回纹锦地,其上浮雕双龙纹、饕餮纹,皆鎏金。足墙以错银手法表现回纹一周。全器工艺繁复、精湛,鎏金保存完好。
胡文明为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人(今上海松江)。据《云间杂志》记载其特色有谓“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明天启/崇祯 冲耳三足炉
“百城楼珍藏”篆书款
口径20.4厘米 通高11.4厘米 重4517克
炉身略扁,口沿圆妙,冲耳精对,其足矮短,足底平切。皮色完整,厚润有泽。
清早期 冲耳三足炉
“淡宁”篆书款
口径11.8 通高7 重1213克
炉身扁宽,口沿外侈,双耳冲天,耳孔形状正由椭圆孔向城门孔演变,束颈鼓腹,其足矮短,丰腴肥美,具有典型的清代早期风格。皮色完整,膛内可见跳刀旋纹。
与此炉类似的私家款的刻款手法从明代晚期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特别是在康熙年间较为常见。
清雍正/乾隆 鬲式炉
“玉堂清玩”篆书款
口径22.3厘米 高9.8厘米 重7445克 此炉乃王世襄先生旧藏。口沿宽平,平口起线,凹颈双旋,精准平行。腹圆柔美,曲线优雅,丰而不腴,下承三足,厚重敦实,精工等距。其色蜡茶,黄中带赤,铜质精炼,压手颇沉。刻款笔画清瘦,符合清中期铸刻特点。旧配紫檀底座。
1. 明中期至晚期 天鸡耳三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8.8厘米 高12.4厘米 重2312克
此炉造型颇为特殊,传世罕见。口沿薄妙外翻,颈部长而收束,炉身高耸壮丽,炉腹浑圆弧收,丰而不腴。颈部两侧塑天鸡耳,眉目狰狞,双目炯炯,卷羽绕颈,其耳细长而突出。三足兽面,庄重肃穆,此兽面纹造型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最初则起源于青铜器之铺首形制,至明代经过摹古手法的演变使兽面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器身黑漆古色,沉静润泽,细腻如脂,内膛麻子地。
2. 清康熙/雍正 戟耳深腹三足炉
“清风对影”篆书款
口径9.8厘米 高9.5厘米 重1108克
唇口微侈,束颈,深腹浑圆饱满,两侧塑双戟耳,耳廓平直,耳垂上翘,方中带圆,刚柔并济。下出三乳足,圆润不肥,足底原铜金色可现。器外底篆书刻“清风对影”四字双行款,修整平齐。
3. 明正德 阿文冲耳三足炉
“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5.2厘米 通高11.5厘米 重2389克
正德年间伊斯兰教盛行,阿拉伯文字多表现于当朝器物之上,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炉体厚重沉稳,双冲天耳,宽厚有力,外方内圆。腹部三处花式开光,内部鱼子纹为地,浅浮雕阿拉伯文,字口圆润有力,刀笔精准。底承三乳足,足底露铜处,金光熠熠,可见铜质精纯。
清康熙 四方鼎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長18.4厘米 宽15厘米 通高25.8厘米 炉重8555克 座重3995克
炉呈方鼎式,口沿方正规整,宽边平口,两端起双冲耳,挺拔坚挺,束颈鼓腹,下寰收出四柱形足,与原装台几式座严丝合缝。炉底及其座均铸“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字正工精,结体有度。
清康熙 押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口径22.8厘米 通高19.2厘米 炉重8955克 座重4255克
口沿宽平,束颈委婉,鼓腹丰腴,器壁厚度由口沿至腹部渐薄,两侧鋬耳圆而方正,三乳足肥润有力,其底平滑沉稳,铸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款识深峻,法度严谨,三足与莲形底座各角度皆能和谐相对,可见铸造之精良。
此炉典雅庄重,以其口径之宽,是为压经炉中的大型炉,而炉中当属大型炉及小型炉,即口径大于二十厘米、小于十厘米者,传世最为少见。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朝宣德年间,御制铜炉“宣德炉”推动了中国铜炉文化的二次复兴,并成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600年来,历代铜炉有着深厚的审美趣味和高度的研究价值,铜炉文化正在被不断地挖掘、整理和传播。在当今收藏界,明清铜炉已逐渐成为可系统收藏的门类之一,藏家也由早期注重玩味性逐渐演变为深入认知后的系统收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实物、文献的大量缺失,使得铜炉这一重要艺术门类在系统研究上困难重重。它不同于瓷器、书画,断代复杂,种类纷繁。相关专家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分类方式或梳理方法,试图将宣德炉面貌清晰、全面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厘清铜炉文化。
200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分别举办明清铜炉展,引领了中国藏家对铜炉鉴藏的重视;其后2014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2015年青岛博物馆所举办的宣炉展更让铜炉收藏蔚为一股热潮。但以前的展览除了有效宣示铜炉藏品的新兴意象外,对于铜炉的艺术价值与年代鉴别成效有限。
7月2日,“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的330件明清铜炉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它们分别按照造型、皮色、款识、宫廷炉、迷你炉五个单元进行展示,站在历史的角度清楚地梳理了铜炉的发展演变,从展览规模、展品质量、策展思路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观赏性和专业性。
造型展区分为五大经典造型(冲耳炉、桥耳炉、押经炉、鬲式炉、蚰耳炉)和各式造型炉。每一类造型基本遵循年代顺序展开,旨在让观者对宣德炉的演变过程及完整的体系面貌一目了然。
“宣炉最妙在色”,所谓皮色,即于铜炉外表,利用各种矿物及材料所烧炼出的多种色皮。后天铜炉的养护也都极大地影响其皮色。所以一个历经百年流传的好皮色铜炉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汇集了栗壳、枣红皮、藏经纸、仿古青铜绿等各类经典皮色。
款识展区主要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和私款两大类。其中楷书款者又分沈度体和缩格体;私款分为胡文明和各类堂号家藏款。此次展览所涉及的款识特别丰富、系统,颇为难得。
在长时间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大量实物,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如这次宫廷制炉和迷你炉单元就是特别设置的,它们风格独具、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宫廷制炉分为庙堂器与清玩器,它们款式古雅大方,铜质精粹,铸造工艺精益求精,具有高度统一的铸造标准、规格,宫廷风尽显。
百件迷你炉,亦是特别单元。它们盈手可握,可赏可玩,数量可观,品质超群,炉型繁多,极为难得。是次全部展出,可谓是为藏家与大众开启了一扇新的宣德炉之门。
本次展览将于8月18日结束,策展人陈维骏希望此次“吉金——明清铜炉特展”的举办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铜炉的学术研究,使铜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明嘉靖/万历 鎏金螭龙耳瑞兽纹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长40.6厘米 宽25厘米 高24.5厘米 重7845克
仿商周鼎式造型,盖顶中央设长方形捉手,其上阴刻太极图,盖面透雕饰以阴阳八卦纹,盖沿与炉身上部分别以鎏金夔龙捧寿字纹装饰,一阴一阳,与盖钮太极图相互呼应。炉身下部通体以浅浮雕松竹梅为底,上点金寿桃麒麟装点,形象鲜活,层次清晰。两侧各附鎏金龙形耳,头部后扭,颈连口沿,四爪攀于器身。下承四鎏金天鸡形足,造型新奇,极为少见。
明万历 梵文钵式爐
双龙款
口径9.7厘米 高7厘米 重679克
此炉钵式,上阔下收。唇口内敛,沿起立边,其肩丰盈圆润,其腹倾斜而下,突兀收束出平底。外壁通体铸刻缠枝莲托梵文,纹饰密布而不失规整。底款为双龙抢珠款,从龙的造型来看与明万历时的器物十分接近。
钵式炉乃仿自宋朝填漆大钵盂之款式,钵系佛门法器,鉢炉即属佛门供器,宣德皇帝以其广赐天下重要寺院。
明万历 鎏金错银仿古饕餮纹瓿式炉
“明万厉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篆书款
口径7.5厘米 高8.3厘米 重706克
周身浑圆,薄沿外侈,其颈收束,阔肩收腹。肩、腹阴刻回纹锦地,其上浮雕双龙纹、饕餮纹,皆鎏金。足墙以错银手法表现回纹一周。全器工艺繁复、精湛,鎏金保存完好。
胡文明为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人(今上海松江)。据《云间杂志》记载其特色有谓“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明天启/崇祯 冲耳三足炉
“百城楼珍藏”篆书款
口径20.4厘米 通高11.4厘米 重4517克
炉身略扁,口沿圆妙,冲耳精对,其足矮短,足底平切。皮色完整,厚润有泽。
清早期 冲耳三足炉
“淡宁”篆书款
口径11.8 通高7 重1213克
炉身扁宽,口沿外侈,双耳冲天,耳孔形状正由椭圆孔向城门孔演变,束颈鼓腹,其足矮短,丰腴肥美,具有典型的清代早期风格。皮色完整,膛内可见跳刀旋纹。
与此炉类似的私家款的刻款手法从明代晚期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特别是在康熙年间较为常见。
清雍正/乾隆 鬲式炉
“玉堂清玩”篆书款
口径22.3厘米 高9.8厘米 重7445克 此炉乃王世襄先生旧藏。口沿宽平,平口起线,凹颈双旋,精准平行。腹圆柔美,曲线优雅,丰而不腴,下承三足,厚重敦实,精工等距。其色蜡茶,黄中带赤,铜质精炼,压手颇沉。刻款笔画清瘦,符合清中期铸刻特点。旧配紫檀底座。
1. 明中期至晚期 天鸡耳三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8.8厘米 高12.4厘米 重2312克
此炉造型颇为特殊,传世罕见。口沿薄妙外翻,颈部长而收束,炉身高耸壮丽,炉腹浑圆弧收,丰而不腴。颈部两侧塑天鸡耳,眉目狰狞,双目炯炯,卷羽绕颈,其耳细长而突出。三足兽面,庄重肃穆,此兽面纹造型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最初则起源于青铜器之铺首形制,至明代经过摹古手法的演变使兽面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器身黑漆古色,沉静润泽,细腻如脂,内膛麻子地。
2. 清康熙/雍正 戟耳深腹三足炉
“清风对影”篆书款
口径9.8厘米 高9.5厘米 重1108克
唇口微侈,束颈,深腹浑圆饱满,两侧塑双戟耳,耳廓平直,耳垂上翘,方中带圆,刚柔并济。下出三乳足,圆润不肥,足底原铜金色可现。器外底篆书刻“清风对影”四字双行款,修整平齐。
3. 明正德 阿文冲耳三足炉
“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5.2厘米 通高11.5厘米 重2389克
正德年间伊斯兰教盛行,阿拉伯文字多表现于当朝器物之上,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炉体厚重沉稳,双冲天耳,宽厚有力,外方内圆。腹部三处花式开光,内部鱼子纹为地,浅浮雕阿拉伯文,字口圆润有力,刀笔精准。底承三乳足,足底露铜处,金光熠熠,可见铜质精纯。
清康熙 四方鼎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長18.4厘米 宽15厘米 通高25.8厘米 炉重8555克 座重3995克
炉呈方鼎式,口沿方正规整,宽边平口,两端起双冲耳,挺拔坚挺,束颈鼓腹,下寰收出四柱形足,与原装台几式座严丝合缝。炉底及其座均铸“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字正工精,结体有度。
清康熙 押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口径22.8厘米 通高19.2厘米 炉重8955克 座重4255克
口沿宽平,束颈委婉,鼓腹丰腴,器壁厚度由口沿至腹部渐薄,两侧鋬耳圆而方正,三乳足肥润有力,其底平滑沉稳,铸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款识深峻,法度严谨,三足与莲形底座各角度皆能和谐相对,可见铸造之精良。
此炉典雅庄重,以其口径之宽,是为压经炉中的大型炉,而炉中当属大型炉及小型炉,即口径大于二十厘米、小于十厘米者,传世最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