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新常态”一词亦首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备受瞩目。会议明确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即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新常态”首次“亮相”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在今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即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当下描述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词汇就是“新常态”,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区别往年的最大特点。
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官方之所以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是因为当下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才是最大的损失”。
“新常态”的概念是在对前35年和未来新的35年发展常态进行了总结对比得出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新35年(2014年-2049年)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的前35年(1978年-2013年),中国经济属于高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速为9.8%,现在降至7.5%左右,由原先的高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增速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也就是由汗水驱动的增长转变为智慧驱动的增长,并实现包容型增长。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减慢,同时也在消化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包括压产能,去杠杆,挤泡沫。“在这个阶段,我们对速度不要预期值过高,可以把增长速度的底线目标适度下调,给结构调整和改革更大的空间。”
事实上,早在制定“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增速测算,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GDP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
而淡化经济增速的基调在过去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均有所体现。两年前,在十八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增长”仅出现两次。2013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未提任何硬性经济指标,而是提出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级别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要求。
多数专家和机构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7.4%左右,2015年政府增长目标或定在7%。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创出自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新低。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通胀水平仍保持温和可控,为“新常态”下的调控留出更多空间。
稳中求进新内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明年经济的总基调仍保持“稳中求进”。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认为,“稳中求进”实际上是我国过去十年的一贯政策,“明年延续这一总基调,就是守住基本根据地,再向前走。经济增长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的时代,‘稳中求进’是一个比较好的战略。”
与此前市场预期的宽松政策环境相一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至此已经连续五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相比往年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才明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此次中央政治局提前定调,将有利于明确和稳定社会预期。而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5年应该实行更积极的宏观管理政策。”但曹和平提醒说,2015年我国应该在维持经济增长方面增加更大的力度。“因为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船大难转头。如果经济增长趋势再行减缓的话,再想拉起来就不容易了。如果继续下行,要把它拉回来就得需要更大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兼顾多重目标的“新调控”。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经济调控大方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中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稳中求进”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里的“进”,不再是经济增速的高速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利于民生和生态发展的提质增效的增长,更注重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组研究员沈利生指出,上述表态说明新一年对GDP的指标要求弱化了。“不追求高速度,更强调经济质量和民生改善。调速不减势,这是一个新的特点。”
此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为10%左右,不过高速增长并未相应带来持续高就业,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主要靠工业和投资拉动。比如,“十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为9.5%,高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6%增速,但是“十五”期间年均就业748万人,比“九五”年均少56万人。而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7.4%左右,但全年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GDP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在下滑,但就业目标却提前完成,原因就在于三大产业间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猛。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组成员沈利生指出,新的一年经济增长仍需要依靠服务业快速发展来推动,而过去投资等动力减弱后,经济增速降低将是一个常态。
以改革推进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中国连续第五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形势不错,结构调整也有进展,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宏观调控政策不必做大的调整。” “2014年改革全面启动,2015年将是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方方面面的改革都会进一步。”牛犁认为,明年在稳增长的同时,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仍将是经济工作的重心,中国将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申银万国的分析报告指出,以改革开放来推动调结构将是一个现实思路。
目前,存款保险、不动产登记条例、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在公开征求意见,在专家看来,2015年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土地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等有望获得重点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0月底中国国土资源部已就不动产登记统一簿册证样式向系统内单位和相关部委征求意见,全国人大财经委官员日前也释放出药品定价权全面下放给市场条件已成熟的信号,这意味着不动产登记、药品定价等重大改革已呼之欲出。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明年金融改革步伐将加快。“2015年可能将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破产退出机制;鼓励成立更多民营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另外,我们预计决策层还会进一步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同时逐步放松证券投资资本流入限制,包括继续扩大QFII和RQFII额度。”
事实上,降低融资成本已经不能片面依赖央行出台更宽松的政策,同时要深化改革,一方面是优化投资结构、挤出无效和低效投资对于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
“中国是世界上资金相对充裕的国家,但中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系相比,中国已成为单位GDP产出耗费货币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我国的金融体系效率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要深化金融改革,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有活力的金融体系。要把注意力放在发展高效金融市场上,特别是资本品市场(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因为没有高效的金融市场,金融配置资源的本质功能就不能实现。政府不要去设计和管理市场,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通缩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价格改革将加速,可能进一步放松对能源、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控;房地产下滑将加剧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从而倒逼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此外,预计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户籍改革和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在内的农村改革,以扩大内需。
“一带一路”成重点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议题。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将成为转型的重点。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中亚、东南亚等沿线的数十个国家。
这一重要战略构想由习近平提出。2013年底,“一带一路”的概念写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正从概念向实实在在的项目转移。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做了很多推动工作。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月8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一带一路”到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国高层的区域发展战略在2015年将全面落实铺开。
“新常态”首次“亮相”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在今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即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当下描述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词汇就是“新常态”,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区别往年的最大特点。
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官方之所以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是因为当下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才是最大的损失”。
“新常态”的概念是在对前35年和未来新的35年发展常态进行了总结对比得出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新35年(2014年-2049年)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的前35年(1978年-2013年),中国经济属于高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速为9.8%,现在降至7.5%左右,由原先的高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增速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也就是由汗水驱动的增长转变为智慧驱动的增长,并实现包容型增长。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减慢,同时也在消化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包括压产能,去杠杆,挤泡沫。“在这个阶段,我们对速度不要预期值过高,可以把增长速度的底线目标适度下调,给结构调整和改革更大的空间。”
事实上,早在制定“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增速测算,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GDP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
而淡化经济增速的基调在过去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均有所体现。两年前,在十八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增长”仅出现两次。2013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未提任何硬性经济指标,而是提出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级别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要求。
多数专家和机构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7.4%左右,2015年政府增长目标或定在7%。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创出自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新低。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通胀水平仍保持温和可控,为“新常态”下的调控留出更多空间。
稳中求进新内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明年经济的总基调仍保持“稳中求进”。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认为,“稳中求进”实际上是我国过去十年的一贯政策,“明年延续这一总基调,就是守住基本根据地,再向前走。经济增长方面,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的时代,‘稳中求进’是一个比较好的战略。”
与此前市场预期的宽松政策环境相一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至此已经连续五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相比往年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才明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此次中央政治局提前定调,将有利于明确和稳定社会预期。而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5年应该实行更积极的宏观管理政策。”但曹和平提醒说,2015年我国应该在维持经济增长方面增加更大的力度。“因为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船大难转头。如果经济增长趋势再行减缓的话,再想拉起来就不容易了。如果继续下行,要把它拉回来就得需要更大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兼顾多重目标的“新调控”。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经济调控大方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中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稳中求进”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里的“进”,不再是经济增速的高速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利于民生和生态发展的提质增效的增长,更注重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组研究员沈利生指出,上述表态说明新一年对GDP的指标要求弱化了。“不追求高速度,更强调经济质量和民生改善。调速不减势,这是一个新的特点。”
此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为10%左右,不过高速增长并未相应带来持续高就业,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主要靠工业和投资拉动。比如,“十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为9.5%,高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6%增速,但是“十五”期间年均就业748万人,比“九五”年均少56万人。而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7.4%左右,但全年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GDP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在下滑,但就业目标却提前完成,原因就在于三大产业间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猛。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组成员沈利生指出,新的一年经济增长仍需要依靠服务业快速发展来推动,而过去投资等动力减弱后,经济增速降低将是一个常态。
以改革推进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中国连续第五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形势不错,结构调整也有进展,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宏观调控政策不必做大的调整。” “2014年改革全面启动,2015年将是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方方面面的改革都会进一步。”牛犁认为,明年在稳增长的同时,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仍将是经济工作的重心,中国将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申银万国的分析报告指出,以改革开放来推动调结构将是一个现实思路。
目前,存款保险、不动产登记条例、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在公开征求意见,在专家看来,2015年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土地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等有望获得重点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0月底中国国土资源部已就不动产登记统一簿册证样式向系统内单位和相关部委征求意见,全国人大财经委官员日前也释放出药品定价权全面下放给市场条件已成熟的信号,这意味着不动产登记、药品定价等重大改革已呼之欲出。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明年金融改革步伐将加快。“2015年可能将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破产退出机制;鼓励成立更多民营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另外,我们预计决策层还会进一步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同时逐步放松证券投资资本流入限制,包括继续扩大QFII和RQFII额度。”
事实上,降低融资成本已经不能片面依赖央行出台更宽松的政策,同时要深化改革,一方面是优化投资结构、挤出无效和低效投资对于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
“中国是世界上资金相对充裕的国家,但中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系相比,中国已成为单位GDP产出耗费货币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我国的金融体系效率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要深化金融改革,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有活力的金融体系。要把注意力放在发展高效金融市场上,特别是资本品市场(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因为没有高效的金融市场,金融配置资源的本质功能就不能实现。政府不要去设计和管理市场,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通缩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价格改革将加速,可能进一步放松对能源、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控;房地产下滑将加剧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从而倒逼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此外,预计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户籍改革和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在内的农村改革,以扩大内需。
“一带一路”成重点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议题。
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走出去战略将成为转型的重点。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中亚、东南亚等沿线的数十个国家。
这一重要战略构想由习近平提出。2013年底,“一带一路”的概念写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正从概念向实实在在的项目转移。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做了很多推动工作。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月8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一带一路”到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国高层的区域发展战略在2015年将全面落实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