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反讽,以其大智若愚的姿态,形成居高临下的超脱感和愉悦感,构成丰赡的艺术张力和深邃的审美意蕴。奥克塔夫·米尔博的《秘密花园》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充满恐怖色彩的奇异小说,也是一部极具张力的“地下经典”。透过作品的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和叙事态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反諷叙事的艺术魅力,窥见作者对世界真相的深度思考及其令人警醒的内在力量。
关键词:《秘密花园》 反讽 叙事 张力
奥克塔夫·米尔博的《秘密花园》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带有奇异的恐怖色彩。对于这样一部“地下经典”,学界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说它是19世纪最为极端的著作之一,有人称它为19世纪最恶心的、最令人发指的艺术作品,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娱乐,还是灵丹妙药。这部作品的讽刺和比喻极有深度,充满了艺术张力,“实则是人类所能想象出的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任何清醒的读者透过米尔博的反讽叙事,都能在令人恐怖的描写背后窥见作者思考的深度,从而进一步触摸到世界的真相。
一、隐曲的叙事模式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真实意图,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倾向,也没有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或以正义卫士自居的道德视角来进行叙事,而是作为“隐含作者”客观地讲述故事,甚至故意让叙事的声音和故事相背离,由此造成一种迷惑性和复杂性,在暗含否定和嘲讽意味的同时,使作品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一)叙事方向的不确定
在一位最负声望的作家的客厅里,一场丰盛的晚餐过后,一群社会精英开始漫无目的地闲聊。作品一反普通小说叙事的模式,让闲聊构成叙事的主体,使得整部小说仿佛会议记录一般散漫,叙述的内容或方向似乎是不确定的。小说中,故事的讲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伦理学家、诗人、哲学家、医生、科学家等社会精英,其中的一位面容毁坏者是最主要的叙述者。后来,这群人在无意中聊到了关于谋杀的话题,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尽情讲述自己关于谋杀的观点、经历或见闻:有的人认为只有野蛮人才有谋杀的倾向;有的人认为谋杀是人类最大的天性,并在后天发展中变得更加狂热;有的人认为谋杀是文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一位年轻人则讲述了他父亲——一位友善而有魅力的医生,因职业习惯而成为处心积虑的暗杀者的故事,同时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在一次乘车途中“杀”死一位萍水相逢的游客的经过。后来,面容毁坏者谈论了他关于女人与死亡的理解,着重讲述了他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秘密花园中最骇人听闻的故事:鼠刑、钟刑、饿刑、鞭刑、剥皮……小说中的叙述者并不代表作者,他们与读者之间也不是单向的传输关系。他们不是在全知全能地讲述故事,而是在同时扮演着故事的创作者及参与者,并在故事中被推向不可预知的未来。随着这些叙述者们的尽情发挥,故事似乎正在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着。
(二)叙事态度的隐秘性
对于这群社会精英们所讲述的故事、经历和观点,作者从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作品因此具有一种深沉的隐秘性。探险家大谈特谈他吃人肉的经历和感受,上尉津津有味地介绍子弹“达姆-达姆”能一次穿透12个印度人的超强杀伤力,刽子手得意于自己剥人皮技艺的高超和发明鼠刑的残酷,面容毁坏者迷恋和沉沦于秘密花园的精美绝伦与残酷血腥……小说写道:“刚剥完人皮的刽子手,平静地坐在绞刑架下用绸布擦拭刀具,冷静地用指甲轻轻弹去锯齿上残留的白色骨髓;工人迈着无动于衷的脚步,过来清洗和修理沾满鲜血的刑具;女人嘴里嚼着蒌叶,面色平静地擦洗一种铁做的嚼子,而嚼子的齿尖上还残留着一些恶心的人肉渣滓……”在这些叙述中,作者既不明确指出其讽喻对象,也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表面看来,作者的声音似乎隐退了。
而这群社会精英,这些无知无觉的叙述者,实际上都只是作者安排在作品中的角色,他们以自以为是的口吻讲述出来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的观点。这些叙述者滔滔不绝,态度虽然优雅风趣,但是他们的叙述越来越显露出其本质上的冷酷、恐怖和荒谬。这使得他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作者讽喻的对象,他们的态度与声音也由此变得不再可信了。
显然,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真的在餐后漫无目的地闲聊,作者并不是真的没有明确的叙事方向和情感倾向。在众人自说自话的同时,他们背后一直站着一位“隐含作者”。这位“隐含作者”只是佯装无知,他看似任由叙述者们自说自话、自导自演,其实由此形成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讽喻,来显示叙述者们及其内心世界的可笑、冷酷和荒谬。可见,作者只是将自己的态度和倾向隐含于这种曲折散漫的叙事模式中,让读者在阅读中心领神会,由此避免了以过于武断、主观、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从而以更加智慧的态度和方式,与读者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二、巧妙的叙事视角
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只有采用反讽的手法,才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矛盾统一。作者正是洞察到了事物内在的对立状态,于是通过设置多重视角,巧妙地进行叙事,以客观冷静的姿态展示了世界矛盾的本质。
(一)冷静展示对立
作者对小说中叙述者的态度是隐蔽而暧昧的,他仅仅把那些互相冲突、互不协调、具有对立性质的态度或情感在作品中予以并置,冷静客观地呈现了事物内在的矛盾状态。
在作品中,热烈的生活背后是冰冷的死亡,光鲜美丽的外表下是腐败冷漠的灵魂,称兄道弟、亲密无间的另一面是欺骗与背叛,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花园也是血腥而恐怖的刑场;善良与邪恶同在,正义与谋杀并存,美好与恶臭彼此拥抱,井然有序与混乱不堪互为表里。克莱拉“以为‘我’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时,对‘我’并无爱意,而一旦嗅到‘我’灵魂散发出的肮脏气息时,马上热切地爱上了‘我’;她痛斥人们捉弄囚犯的行为,自己却喜欢血腥的事件和死亡的场面,把对人类的折磨视作美妙而迷人的趣事”。刽子手“选择在优美的花园深处行刑,精心装扮行刑场地,用无形的声音作为行刑利器,让受刑者和施刑者同时饱受折磨而死”。
表面上,作者对这一切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既没有表明态度也没有进行评判,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姿态;但实际上,正是在对事物矛盾状态的客观呈现中,在对读者知性的挑战中,在强化叙述者们那种过分自信而又无知无觉的状态中,作者反而更深刻地呈现了世界的真相,传递出一种丰富复杂的反讽意蕴和深沉的悲悯。 (二)巧妙转移注意
米尔博在作品中几乎没有明确的是非态度,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甚至常常是前后矛盾的:内阁部长尤金既卑鄙无耻、冷酷丑恶、惯于欺骗,又慷慨高尚、机敏热情、充满魅力;克莱拉既美丽纯洁如天使,又邪恶恐怖如恶魔;把杀人和酷刑当成艺术享受的刽子手一方面对自己的杀人技艺和残酷刑罚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乐观热情,看上去富态祥和,脸上透着善意;钟声沁人心脾,却是残酷的杀人利器;花园美轮美奂,却是恐怖血腥的刑场;残酷的战争要求寻找更为迅捷、威力更强的毁灭装置,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杀死尽可能多的人,又号称非常符合人道主义,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作者对这些不置一词,以自己佯装的冷漠,将矛盾的因素构成对比,从而巧妙地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冷峻刻板,通过多重视角有效地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构筑多重视角、佯装冷漠的叙事技巧,巧妙地把多种矛盾的因素和谐地统一到了一起,扩大了作品的内涵空间。他强化了作品的“召唤”功能,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邀请”,让读者来评判,在矛盾的呈现中建构了繁复的意旨和反讽的艺术张力。作者在不同的层面上拓展和折射出小说多视界、多角度的艺术景观,“既有表面又有深度,既暧昧又透明,既使我们的注意力关注形式层次,又引导它投向内容层次”,不着痕迹地唤醒或迫使我们在似是而非的窘境里不同程度地改变观察的视角,主动保持对事件和世界的审视、追问及反思。
三、超然的叙事态度
作者既与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对象,也与整个世界保持着距离,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旁观姿态。这是一个嬉戏的距离,也是一个源自自我需要的内部审视的距离,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美学意蕴。
(一)俯视旁观的姿态
如前所述,整部小说几乎就是一次宴会后的聊天记录,任凭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角度交流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展示各自令人惊悚的关于死亡的经历或见闻。小说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隐藏了作者的态度和声音,使得作者不仅是这次聊天的忠实记录者,而且是冷静的旁观者和世界的俯视者。无论谈论者的态度多么无聊、荒唐,聊天的内容多么荒谬,作者也不置一词,不做评论,他的这种旁观甚至俯视的姿态,使得作品讽刺和批判的意味变得更为深邃,更耐人寻味。
(二)轻松背后的凝重
关于灵魂腐败和生命死亡的话题本来应该是深沉凝重的,但一群社会精英谈论起来是那么的轻松随意、优雅自如,无论多么恶心或残酷的事件,在他们看来都没有丝毫的沉重或不适。他们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杀人”或“吃人”的经历,若无其事地认为谋杀是人的天性,但他们连这次谈话因何而起都难以说清。也许是毫无缘由的吧,只是“任凭心血来潮,随兴趣或癖好加以发挥”,或是一次餐后随意闲聊而已。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叙述者或沉沦或挣扎或激越或冷静的状态,保持着一种超脱感和距离感,给人一种超然的、漫不经心的印象,实际上却是以一种极度轻蔑的态度嘲弄和挖苦着这些叙述者,揭示了世界的疯狂、混乱和冷酷。叙述者们讲述故事的态度越是轻松自如,作者的观照就越是冷静、清晰,对他们的态度就越是嘲讽和轻蔑。
(三)悲喜交汇的体验
就本质而言,这部小说是否定的、讽刺的,但小说也有着夸张可笑的喜剧因素,是喜剧的外在形态与悲剧的内在意蕴的有机结合。小说中的叙述者们对自己的冷酷腐败一无所知,对如何杀人、如何吃人充满自得、自傲和自豪。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出了偏差,卻对自己深信不疑,以至于到了无知无觉的地步。他们越是夸夸其谈,就越显露出自己的鄙陋,越是自信满满,就越是可笑。因而,小说在给人带来喜剧感的同时,让我们对这群叙述者,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产生的是更为深切的痛苦感受与悲悯的审美体验。
有人说反讽是“无所不包、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也就是说他是最超脱的、最冷静的、由未受说教干扰的客观现实所投出的一瞥”,可以使得“隐含作者”凌驾于幸运与不幸、善与恶甚至生或死之上。米尔博站在比叙述者更高的位置,俯视笔下人物的冷酷,洞察世界的腐败混乱,传达出更为深刻的荒诞意识和悲悯情怀。面对米尔博的举重若轻、镇定自若,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作者深邃的眼力、过人的智慧、自信的心态和不形诸颜色的愤怒,另一方面可以随着作者超然地高于讽刺对象,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作者超然旁观的态度、隐曲冷静的叙事和大智若愚的表现,形成了小说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使其具有未完成的意味。而小说也凭借它的“未完成性”拥有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更为丰赡的艺术张力,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和深邃内涵。因此,《秘密花园》一方面让我们透过作品的反讽叙事,窥见作者的思想深度,感受作品的艺术张力,从而进一步触摸到世界的真相;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审视世界的崭新视角和洞见世界的自省样本,为矛盾世界的建构留下了别具一格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标记。
参考文献:
[1] 奥克塔夫·米尔博.秘密花园[M].竹苏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D.C.米克.论反讽[M].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3] 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赵晓梅.文化的曲解 文学的误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4).
[5] 佘向军.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J].中国文学研究,2004(4).
[6] 李思.论小说中反讽的伦理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
[7] 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8] 克尔凯郭尔.论反讽的概念[M].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序号:PPZY2015C249
作 者: 赵晓梅,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语文教育。
编 辑: 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秘密花园》 反讽 叙事 张力
奥克塔夫·米尔博的《秘密花园》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带有奇异的恐怖色彩。对于这样一部“地下经典”,学界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说它是19世纪最为极端的著作之一,有人称它为19世纪最恶心的、最令人发指的艺术作品,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娱乐,还是灵丹妙药。这部作品的讽刺和比喻极有深度,充满了艺术张力,“实则是人类所能想象出的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任何清醒的读者透过米尔博的反讽叙事,都能在令人恐怖的描写背后窥见作者思考的深度,从而进一步触摸到世界的真相。
一、隐曲的叙事模式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真实意图,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倾向,也没有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或以正义卫士自居的道德视角来进行叙事,而是作为“隐含作者”客观地讲述故事,甚至故意让叙事的声音和故事相背离,由此造成一种迷惑性和复杂性,在暗含否定和嘲讽意味的同时,使作品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一)叙事方向的不确定
在一位最负声望的作家的客厅里,一场丰盛的晚餐过后,一群社会精英开始漫无目的地闲聊。作品一反普通小说叙事的模式,让闲聊构成叙事的主体,使得整部小说仿佛会议记录一般散漫,叙述的内容或方向似乎是不确定的。小说中,故事的讲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伦理学家、诗人、哲学家、医生、科学家等社会精英,其中的一位面容毁坏者是最主要的叙述者。后来,这群人在无意中聊到了关于谋杀的话题,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尽情讲述自己关于谋杀的观点、经历或见闻:有的人认为只有野蛮人才有谋杀的倾向;有的人认为谋杀是人类最大的天性,并在后天发展中变得更加狂热;有的人认为谋杀是文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一位年轻人则讲述了他父亲——一位友善而有魅力的医生,因职业习惯而成为处心积虑的暗杀者的故事,同时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在一次乘车途中“杀”死一位萍水相逢的游客的经过。后来,面容毁坏者谈论了他关于女人与死亡的理解,着重讲述了他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秘密花园中最骇人听闻的故事:鼠刑、钟刑、饿刑、鞭刑、剥皮……小说中的叙述者并不代表作者,他们与读者之间也不是单向的传输关系。他们不是在全知全能地讲述故事,而是在同时扮演着故事的创作者及参与者,并在故事中被推向不可预知的未来。随着这些叙述者们的尽情发挥,故事似乎正在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着。
(二)叙事态度的隐秘性
对于这群社会精英们所讲述的故事、经历和观点,作者从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作品因此具有一种深沉的隐秘性。探险家大谈特谈他吃人肉的经历和感受,上尉津津有味地介绍子弹“达姆-达姆”能一次穿透12个印度人的超强杀伤力,刽子手得意于自己剥人皮技艺的高超和发明鼠刑的残酷,面容毁坏者迷恋和沉沦于秘密花园的精美绝伦与残酷血腥……小说写道:“刚剥完人皮的刽子手,平静地坐在绞刑架下用绸布擦拭刀具,冷静地用指甲轻轻弹去锯齿上残留的白色骨髓;工人迈着无动于衷的脚步,过来清洗和修理沾满鲜血的刑具;女人嘴里嚼着蒌叶,面色平静地擦洗一种铁做的嚼子,而嚼子的齿尖上还残留着一些恶心的人肉渣滓……”在这些叙述中,作者既不明确指出其讽喻对象,也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表面看来,作者的声音似乎隐退了。
而这群社会精英,这些无知无觉的叙述者,实际上都只是作者安排在作品中的角色,他们以自以为是的口吻讲述出来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的观点。这些叙述者滔滔不绝,态度虽然优雅风趣,但是他们的叙述越来越显露出其本质上的冷酷、恐怖和荒谬。这使得他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作者讽喻的对象,他们的态度与声音也由此变得不再可信了。
显然,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真的在餐后漫无目的地闲聊,作者并不是真的没有明确的叙事方向和情感倾向。在众人自说自话的同时,他们背后一直站着一位“隐含作者”。这位“隐含作者”只是佯装无知,他看似任由叙述者们自说自话、自导自演,其实由此形成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讽喻,来显示叙述者们及其内心世界的可笑、冷酷和荒谬。可见,作者只是将自己的态度和倾向隐含于这种曲折散漫的叙事模式中,让读者在阅读中心领神会,由此避免了以过于武断、主观、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从而以更加智慧的态度和方式,与读者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二、巧妙的叙事视角
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只有采用反讽的手法,才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矛盾统一。作者正是洞察到了事物内在的对立状态,于是通过设置多重视角,巧妙地进行叙事,以客观冷静的姿态展示了世界矛盾的本质。
(一)冷静展示对立
作者对小说中叙述者的态度是隐蔽而暧昧的,他仅仅把那些互相冲突、互不协调、具有对立性质的态度或情感在作品中予以并置,冷静客观地呈现了事物内在的矛盾状态。
在作品中,热烈的生活背后是冰冷的死亡,光鲜美丽的外表下是腐败冷漠的灵魂,称兄道弟、亲密无间的另一面是欺骗与背叛,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花园也是血腥而恐怖的刑场;善良与邪恶同在,正义与谋杀并存,美好与恶臭彼此拥抱,井然有序与混乱不堪互为表里。克莱拉“以为‘我’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时,对‘我’并无爱意,而一旦嗅到‘我’灵魂散发出的肮脏气息时,马上热切地爱上了‘我’;她痛斥人们捉弄囚犯的行为,自己却喜欢血腥的事件和死亡的场面,把对人类的折磨视作美妙而迷人的趣事”。刽子手“选择在优美的花园深处行刑,精心装扮行刑场地,用无形的声音作为行刑利器,让受刑者和施刑者同时饱受折磨而死”。
表面上,作者对这一切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既没有表明态度也没有进行评判,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姿态;但实际上,正是在对事物矛盾状态的客观呈现中,在对读者知性的挑战中,在强化叙述者们那种过分自信而又无知无觉的状态中,作者反而更深刻地呈现了世界的真相,传递出一种丰富复杂的反讽意蕴和深沉的悲悯。 (二)巧妙转移注意
米尔博在作品中几乎没有明确的是非态度,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甚至常常是前后矛盾的:内阁部长尤金既卑鄙无耻、冷酷丑恶、惯于欺骗,又慷慨高尚、机敏热情、充满魅力;克莱拉既美丽纯洁如天使,又邪恶恐怖如恶魔;把杀人和酷刑当成艺术享受的刽子手一方面对自己的杀人技艺和残酷刑罚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乐观热情,看上去富态祥和,脸上透着善意;钟声沁人心脾,却是残酷的杀人利器;花园美轮美奂,却是恐怖血腥的刑场;残酷的战争要求寻找更为迅捷、威力更强的毁灭装置,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杀死尽可能多的人,又号称非常符合人道主义,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作者对这些不置一词,以自己佯装的冷漠,将矛盾的因素构成对比,从而巧妙地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冷峻刻板,通过多重视角有效地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构筑多重视角、佯装冷漠的叙事技巧,巧妙地把多种矛盾的因素和谐地统一到了一起,扩大了作品的内涵空间。他强化了作品的“召唤”功能,向读者发出了“积极的邀请”,让读者来评判,在矛盾的呈现中建构了繁复的意旨和反讽的艺术张力。作者在不同的层面上拓展和折射出小说多视界、多角度的艺术景观,“既有表面又有深度,既暧昧又透明,既使我们的注意力关注形式层次,又引导它投向内容层次”,不着痕迹地唤醒或迫使我们在似是而非的窘境里不同程度地改变观察的视角,主动保持对事件和世界的审视、追问及反思。
三、超然的叙事态度
作者既与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对象,也与整个世界保持着距离,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旁观姿态。这是一个嬉戏的距离,也是一个源自自我需要的内部审视的距离,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美学意蕴。
(一)俯视旁观的姿态
如前所述,整部小说几乎就是一次宴会后的聊天记录,任凭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角度交流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展示各自令人惊悚的关于死亡的经历或见闻。小说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隐藏了作者的态度和声音,使得作者不仅是这次聊天的忠实记录者,而且是冷静的旁观者和世界的俯视者。无论谈论者的态度多么无聊、荒唐,聊天的内容多么荒谬,作者也不置一词,不做评论,他的这种旁观甚至俯视的姿态,使得作品讽刺和批判的意味变得更为深邃,更耐人寻味。
(二)轻松背后的凝重
关于灵魂腐败和生命死亡的话题本来应该是深沉凝重的,但一群社会精英谈论起来是那么的轻松随意、优雅自如,无论多么恶心或残酷的事件,在他们看来都没有丝毫的沉重或不适。他们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杀人”或“吃人”的经历,若无其事地认为谋杀是人的天性,但他们连这次谈话因何而起都难以说清。也许是毫无缘由的吧,只是“任凭心血来潮,随兴趣或癖好加以发挥”,或是一次餐后随意闲聊而已。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叙述者或沉沦或挣扎或激越或冷静的状态,保持着一种超脱感和距离感,给人一种超然的、漫不经心的印象,实际上却是以一种极度轻蔑的态度嘲弄和挖苦着这些叙述者,揭示了世界的疯狂、混乱和冷酷。叙述者们讲述故事的态度越是轻松自如,作者的观照就越是冷静、清晰,对他们的态度就越是嘲讽和轻蔑。
(三)悲喜交汇的体验
就本质而言,这部小说是否定的、讽刺的,但小说也有着夸张可笑的喜剧因素,是喜剧的外在形态与悲剧的内在意蕴的有机结合。小说中的叙述者们对自己的冷酷腐败一无所知,对如何杀人、如何吃人充满自得、自傲和自豪。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出了偏差,卻对自己深信不疑,以至于到了无知无觉的地步。他们越是夸夸其谈,就越显露出自己的鄙陋,越是自信满满,就越是可笑。因而,小说在给人带来喜剧感的同时,让我们对这群叙述者,对这个荒谬的世界产生的是更为深切的痛苦感受与悲悯的审美体验。
有人说反讽是“无所不包、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也就是说他是最超脱的、最冷静的、由未受说教干扰的客观现实所投出的一瞥”,可以使得“隐含作者”凌驾于幸运与不幸、善与恶甚至生或死之上。米尔博站在比叙述者更高的位置,俯视笔下人物的冷酷,洞察世界的腐败混乱,传达出更为深刻的荒诞意识和悲悯情怀。面对米尔博的举重若轻、镇定自若,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作者深邃的眼力、过人的智慧、自信的心态和不形诸颜色的愤怒,另一方面可以随着作者超然地高于讽刺对象,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作者超然旁观的态度、隐曲冷静的叙事和大智若愚的表现,形成了小说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使其具有未完成的意味。而小说也凭借它的“未完成性”拥有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更为丰赡的艺术张力,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和深邃内涵。因此,《秘密花园》一方面让我们透过作品的反讽叙事,窥见作者的思想深度,感受作品的艺术张力,从而进一步触摸到世界的真相;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审视世界的崭新视角和洞见世界的自省样本,为矛盾世界的建构留下了别具一格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标记。
参考文献:
[1] 奥克塔夫·米尔博.秘密花园[M].竹苏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D.C.米克.论反讽[M].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3] 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赵晓梅.文化的曲解 文学的误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4).
[5] 佘向军.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J].中国文学研究,2004(4).
[6] 李思.论小说中反讽的伦理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
[7] 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8] 克尔凯郭尔.论反讽的概念[M].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序号:PPZY2015C249
作 者: 赵晓梅,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语文教育。
编 辑: 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