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断裂中段构造及地震活动对北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44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疏勒河断裂带中段及北山地区遥感图像解译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该地区重力场深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特征以及活动性构造的应力状态、发震力学条件的分析 ,对北山岩体进行了地质稳定性评价 ,认为疏勒河断裂及其北山岩体是地壳稳定性较好的地区。
其他文献
论述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离散性、时间进程的不确定性、幅度的不规则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非确定性。同时从复杂的动力源、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复杂的应力应变接收系统 ,讨论了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的机制
基于云南地区三维速度图象和地震测深剖面等成果 ,在定量修正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基础上 ,计算了 2 0 0 1年 1月 15日姚安 5 .9、 6 .5级地震的震源基本参数 ;并探讨了造成震源基本参数 ,尤其震源深度差别的主要原因
环境应力场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 ,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时空动态调整变化 ,是强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年变化 ,2 0 0 1年 4月 12日施甸 5 9级地震的中期预测 ,以及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月变化对该地震的短期预测实践作了论述。
研究了滇西地区 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 ,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 :n(t) =k/ (t+c) p 关系 ;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 ;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 ,即频度残差小于 (平静 )或大于 (增强 )其二倍方差 ,且持续一段时间 ,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声发射数据分析的一些难点 ,把最近 2 0年发展起来的小波技术引入声发射资料处理中 ,分析证明结果可靠。它在本文中的应用有 :(1)提取有效信息。小波强大分解 (细化 )能力可用来从高噪音中找出有效记录 ,分解合成时可以去掉不理想的通道 ,使声发射数据更加“规则化” ,有望实现到时自动判读。 (2 )对相互叠加的事件进行有效分离。结合全波形记录 ,可使事件尽可能少丢失 ,提高声发射数量统计及b
地壳由半无限大的基岩上一层厚度为H的表土层组成 ,入射地震波为垂直的SH波 ,产生水平地面运动。当浅源大地震发生时 ,在极震区以外行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将使地壳介质有非线性的有限弹性变形。用小参数摄动法使非线性控制方程化为线性化的小参数各阶控制方程 ,得出头两阶线性控制方程的解析解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 ,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 (r d)和 (r 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 ,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 ,利用武定M6 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 ,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和峰值速度v求地震应力降Δσ的关系式 :lg (r d/e-qr) =- 10 5 6+ 2 / 3lgM0 + 1/ 3lgΔσ ;lg (r v/
通过对中原地区 15 0 0年~ 2 0 0 0年所有 19次M≥ 6级地震后空间图像的分析 ,初步认为M≥ 6级地震发生后平均 6 3年内 ,在距原震中平均 176km内无M≥ 5级地震发生 ,全部 19次震例均呈现出内部减震效应。而在其外围出现地震增强的活动图像特征 ,增震效应对应率为 72 %。这种强震后的减 (增 )震效应 ,不仅对地震危险性分析 ,而且对 1年尺度以上的地震趋势预测均有一
随着人们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 ,反映地球介质特性的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不仅利用天然地震波对Q值进行测量 ,还在实验室内对地震波的衰减理论和测量Q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然地震波测量Q值的主要方法有 :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资料、利用体波、利用面波和利用尾波来研究Q值。而实验室中对地震波衰减的研究为衰减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研究都不断地加深了我们对于地球内部介质的特性及动力学过程的
从井孔周围地下水开采量变化、大气降雨补给量变化、农田灌用水量变化、矿井塌方、涌水、排水和地震活动等影响因素入手,对1999年至2000年间介休井水位的2次突降原因进行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