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中华武术之真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是一种诱惑。“谜”一样的答案总是令人想要探究它,试图揭开它。假如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拷问、梳理出前人未曾看到的,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说出前人未曾说出的,解决读者关心的问题且令读者获得行之立见卓效的门径,那么他一定就是最受《精武》读者喜爱和敬重的作者。本刊自开设《精武专访》栏目以来,正如读者来信赞誉的一样,“作者答编者问与作者答读者问交相辉映,每一篇充满睿智与机锋的问答,都是深值人心的永恒之作”。翻开一篇篇佳作一定会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山阴道上之感。本期刊发的两篇问答更是体现了作者真诚坦率的创论态度。这是两位武术名家对个人武术生涯心得的真实回顾,值得一读。
问:孙老师您好!请您谈一下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这一支系的真正师承关系好吗?
答:好的,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上小学的时候,跟永年广府西街本生产队近邻李锦藩大爷学练太极拳的,因为当时年纪小也不知道什么是师承关系,就是每天下午刚放学把书包往家里一丢就跑到李老师家中去。刚到他家的前几天,李老师根本不谈拳,只是和我聊聊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家务事。我不敢多问多说话,就自愿地帮李师干家务活,比如每天扫地、挑水、和煤、种地等。当时我去永年二中南院挑水时,由于年纪小、个子矮,还没有扁担钩子加上水桶高,挑水的时候还得把扁担钩子绕扁担两圈,才能使桶不落地而被挑走。就这样我在李老师家自愿干家务活一两个月后,李老师看我诚心学拳才开始教了我一两个太极拳动作。一年之后我才学完了一个太极拳的套路。几年后我们提出要拜师,师父李锦藩才介绍自己是1937年在本家跟卜一祖父李逊之(李亦畲次子)学习徒手拳术,跟十祖父李石泉(李亦畲长子)学习各种器械套路。因当时李逊之擅长徒手拳术,李石泉擅长器械套路,所以恩师李锦藩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李家前辈的太极拳事业。恩师在太极事业上非常用心地继承了祖辈的文化遗产,曾亲笔书写:“房产可卖、拳业不可丢,不吃拳饭、不扬拳名、拳规不可不守,此理不可不知。”并记录《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晚年集毕生精力著有太极拳谱一套四本,包括《诲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缮》、《掘遗缀初》,小楷毛笔记录了以前其两位祖父如何授拳的经过。几乎是用永年方言土语记录的,这些记载对我们现在研究太极拳真谛者来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难得的保存完好的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李逊之、李石泉得传于其父李亦畲和叔父李启轩。而武禹襄祖师是两位李家宗师的母舅,是永年城望族,文人大家。在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有些套路研练只能在本家门内秘传,后因我的恩师李锦藩先生终生未有儿子才传于我们永年个别入室弟子和传人。比如武氏家传太极二路炮捶、太极三路小架、武氏龙凤太极剑、武氏龙凤太极刀、一路太极十三杆、反四刀对练、龙风太极刀剑对练等。这些套路在外界是见不到的。庆幸的是,在1990年夏,广西南宁《金色年华》主编严翰秀先生曾几次恳求采访我的恩师李锦藩先生,在严记者多次敬言劝说下,李师终于在里屋的古旧木箱里取出一个包着几层红布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后,竟是集毕生精力所著的四本拳谱:《诲艺精言》上下册、《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记者非常兴奋地说:“能否拍几张照片?”李师想了想委婉地说:“只可拍封面不可翻开页拍。”严记者当场同意后,只拍了封面,并有录音机记录。当时只有我和师母在场亲眼目睹了全部过程。1993年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从古城走向世界》中就有关于此文章的记载。
问:武李氏家传太极拳与外界所传太极拳有何不同?
答:武李氏家族为永年城望族,家境富足。我师父在世的时候常讲:过去武李两家有良田千亩、房屋百间,经营多家布庄、茶庄、药店,有马车多辆。他从小在自家私塾上学,上午在西书房学文化,下午在东客房练太极。当时在封建社会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练太极拳是在房间内关闭门窗一对一单传,生怕外人知道,哪怕是自家的女人也不想让她多知道练拳之事。一个动作要反复训练数十遍甚至上百遍,过去叫做打单式。记得我刚开始与恩师李锦藩学拳的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懒扎衣要学练一个礼拜之多,每天反复习练上百遍,刚开始感到异常枯燥乏味,后来细心体悟越来越感到即使单个的动作也很有内在的味道。恩师曾讲:“懒扎衣是万式变化之母。”每一个单式都蕴藏着深厚的哲理,要从单式中悟出内外三合的奥妙。
问:武李氏太极拳外形动作套路与外界有何不同?
答:首先掌型不同。咱们武李氏家传太极拳的掌型为“五花掌”,即五指自然张开,掌心劳宫穴内凹,竖腕坐掌、意贯掌根、小指沿下侧竖腕立掌(掌背与小臂角度为135度左右);这样气血、劲道容易通达并有较大的承受力,这样更容易将内劲节节贯穿,久练后会有很强的气胀感,劲路自然会走通。再就是竖脊坐胯,也就是尾间中正。李锦藩先师在世的时候常常在书桌上的笔筒中抽取一枝毛笔比喻说:“你的脊柱应该像毛笔一样竖直才行,腰胯旋转像笔在我手中左右运动自如才好,我十一爷逊之说:‘身体不竖直一辈子白练拳。’”他是在比喻身法的中正和腰胯运动的方法。
其次套路上的不同。武李氏家传太极拳系列套路比较全面,恩师过去常说,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龙凤太极剑,龙凤太极刀,一路杆,二路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内桩功,通杆,滨杆,甩杆,推手等十几种套路,外界流传的只有一少部分。从1995年开始我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拜访武派名家大师,想看看是否有比恩师李锦藩先生一脉更全面的武氏太极拳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发现比李师家传更全面的拳路。2009年3月笔者在香港武术联会讲学时也谈到过此问题,囚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前大部分只在李氏家族门内传授,笔者为了免于恩师所传套路的失传,已在1997年开始在武术杂志上连载数期刊出部分拳法。2005年与广州俏佳人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合作拍录了九张VCD教学光盘,又于2007年接受中国武术协会邀请拍摄《中华武藏》武氏太极系列电视教学片二十碟,现在此碟已向海内外发行。
问:您能谈谈太极拳的“松与紧,刚与柔”吗?
答:好的!太极拳各个门派套路不同,练功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有的是先练大圈,一定时期后变中圈,再过一段时期后变小圈,最后境界变没圈,就是一个点。意到何处,何处发人,擎弹劲,爆发劲,以气而言。从外形到内意,从内意到外形,又从内气发外形。从有形有意到无形无意。拳无拳,意无意,兀意之中是真意,此理正与武禹襄祖师的“先有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拳论相通。练拳时先松后紧为养生,先紧后松为练功。先刚后柔长功快,先柔后刚健身操,最后境界为 松紧并用,刚柔并济方为妙。
问:武李氏家传太极拳在练功方法上与外界有何不同?
答:恩师李锦藩先生经常把练拳比作写书法:第一、要握好毛笔;第二、蘸足墨水;第三、坐姿正确;第四、精神集中在笔锋纸墨上才有入木三分之意念;第五、每一点严格认真,每次所点的点都是不一样的,入笔、运笔、起笔、挥笔,每一点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所以练拳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动作的起势、运势、定位、收势、意念不同,练出的效果不同。意有所念,劲有所得,身有所到,拳有所法。要找出一个最好的定势后再往下练第二个动作。先师说刚开始练书法,一横写到位后再往下写竖。当你把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练好后,才能写好一个字。练拳也是一样,当每一个动作练好后,才能演练出一个完整的套路。所以单式训练也很重要。李师又说,一势一个桩,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独立作为内家拳的桩功来练习。无不体现“拳是运动的桩,桩即不动的拳”这一真谛。练拳架是为推手而打基础的,推手则是为检验拳架身法是否正确的。拳架和推手要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得到健身修心养性的结果。
问:多年来,您在全国各地办班讲学是怎样传播武氏家传太极拳的?
答:自1991年开始从永年,到深圳,到武当山,到广州,到珠海,到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甘肃、辽宁等地,以及越南、缅甸、美国、法国等国家,乃至于非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学员都向我请教过。因太极拳讲究顺其自然、随屈就伸,我根据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员学拳目的,以及学员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职业,结合太极拳拳理去教学传授。现在社会和以前不同,学员人数多,年龄大,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大部分学员要求能强壮身体就可以了。一般是先传授套路的外型,要求外型一定要正确到位,这样骨骼肌肉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身体才能健康。但必定会有能坚持久练的太极爱好者、研究真蹄者,这时就应按照古时的师承关系来传授,使之成为全面系统继承本门精髓的传承人并发扬光大拳法,练出中华民族太极拳的真功夫,健身、防身、技击为一体练,拳与推手紧密结合起米。武氏太极拳主要讲究内意、内气、内劲、内外三合。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我培养太极真功精英的同时,也在修炼自己,我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贡献。永年武李氏太极门训:“技艺苦练,武德当先,衣钵相传,宁少勿滥。”
中华武术之真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是一种诱惑。“谜”一样的答案总是令人想要探究它,试图揭开它。假如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拷问、梳理出前人未曾看到的,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说出前人未曾说出的,解决读者关心的问题且令读者获得行之立见卓效的门径,那么他一定就是最受《精武》读者喜爱和敬重的作者。本刊自开设《精武专访》栏目以来,正如读者来信赞誉的一样,“作者答编者问与作者答读者问交相辉映,每一篇充满睿智与机锋的问答,都是深值人心的永恒之作”。翻开一篇篇佳作一定会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山阴道上之感。本期刊发的两篇问答更是体现了作者真诚坦率的创论态度。这是两位武术名家对个人武术生涯心得的真实回顾,值得一读。
问:孙老师您好!请您谈一下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这一支系的真正师承关系好吗?
答:好的,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上小学的时候,跟永年广府西街本生产队近邻李锦藩大爷学练太极拳的,因为当时年纪小也不知道什么是师承关系,就是每天下午刚放学把书包往家里一丢就跑到李老师家中去。刚到他家的前几天,李老师根本不谈拳,只是和我聊聊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家务事。我不敢多问多说话,就自愿地帮李师干家务活,比如每天扫地、挑水、和煤、种地等。当时我去永年二中南院挑水时,由于年纪小、个子矮,还没有扁担钩子加上水桶高,挑水的时候还得把扁担钩子绕扁担两圈,才能使桶不落地而被挑走。就这样我在李老师家自愿干家务活一两个月后,李老师看我诚心学拳才开始教了我一两个太极拳动作。一年之后我才学完了一个太极拳的套路。几年后我们提出要拜师,师父李锦藩才介绍自己是1937年在本家跟卜一祖父李逊之(李亦畲次子)学习徒手拳术,跟十祖父李石泉(李亦畲长子)学习各种器械套路。因当时李逊之擅长徒手拳术,李石泉擅长器械套路,所以恩师李锦藩全面系统地继承了李家前辈的太极拳事业。恩师在太极事业上非常用心地继承了祖辈的文化遗产,曾亲笔书写:“房产可卖、拳业不可丢,不吃拳饭、不扬拳名、拳规不可不守,此理不可不知。”并记录《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晚年集毕生精力著有太极拳谱一套四本,包括《诲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缮》、《掘遗缀初》,小楷毛笔记录了以前其两位祖父如何授拳的经过。几乎是用永年方言土语记录的,这些记载对我们现在研究太极拳真谛者来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难得的保存完好的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李逊之、李石泉得传于其父李亦畲和叔父李启轩。而武禹襄祖师是两位李家宗师的母舅,是永年城望族,文人大家。在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有些套路研练只能在本家门内秘传,后因我的恩师李锦藩先生终生未有儿子才传于我们永年个别入室弟子和传人。比如武氏家传太极二路炮捶、太极三路小架、武氏龙凤太极剑、武氏龙凤太极刀、一路太极十三杆、反四刀对练、龙风太极刀剑对练等。这些套路在外界是见不到的。庆幸的是,在1990年夏,广西南宁《金色年华》主编严翰秀先生曾几次恳求采访我的恩师李锦藩先生,在严记者多次敬言劝说下,李师终于在里屋的古旧木箱里取出一个包着几层红布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后,竟是集毕生精力所著的四本拳谱:《诲艺精言》上下册、《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记者非常兴奋地说:“能否拍几张照片?”李师想了想委婉地说:“只可拍封面不可翻开页拍。”严记者当场同意后,只拍了封面,并有录音机记录。当时只有我和师母在场亲眼目睹了全部过程。1993年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从古城走向世界》中就有关于此文章的记载。
问:武李氏家传太极拳与外界所传太极拳有何不同?
答:武李氏家族为永年城望族,家境富足。我师父在世的时候常讲:过去武李两家有良田千亩、房屋百间,经营多家布庄、茶庄、药店,有马车多辆。他从小在自家私塾上学,上午在西书房学文化,下午在东客房练太极。当时在封建社会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练太极拳是在房间内关闭门窗一对一单传,生怕外人知道,哪怕是自家的女人也不想让她多知道练拳之事。一个动作要反复训练数十遍甚至上百遍,过去叫做打单式。记得我刚开始与恩师李锦藩学拳的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懒扎衣要学练一个礼拜之多,每天反复习练上百遍,刚开始感到异常枯燥乏味,后来细心体悟越来越感到即使单个的动作也很有内在的味道。恩师曾讲:“懒扎衣是万式变化之母。”每一个单式都蕴藏着深厚的哲理,要从单式中悟出内外三合的奥妙。
问:武李氏太极拳外形动作套路与外界有何不同?
答:首先掌型不同。咱们武李氏家传太极拳的掌型为“五花掌”,即五指自然张开,掌心劳宫穴内凹,竖腕坐掌、意贯掌根、小指沿下侧竖腕立掌(掌背与小臂角度为135度左右);这样气血、劲道容易通达并有较大的承受力,这样更容易将内劲节节贯穿,久练后会有很强的气胀感,劲路自然会走通。再就是竖脊坐胯,也就是尾间中正。李锦藩先师在世的时候常常在书桌上的笔筒中抽取一枝毛笔比喻说:“你的脊柱应该像毛笔一样竖直才行,腰胯旋转像笔在我手中左右运动自如才好,我十一爷逊之说:‘身体不竖直一辈子白练拳。’”他是在比喻身法的中正和腰胯运动的方法。
其次套路上的不同。武李氏家传太极拳系列套路比较全面,恩师过去常说,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龙凤太极剑,龙凤太极刀,一路杆,二路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内桩功,通杆,滨杆,甩杆,推手等十几种套路,外界流传的只有一少部分。从1995年开始我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拜访武派名家大师,想看看是否有比恩师李锦藩先生一脉更全面的武氏太极拳内容,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发现比李师家传更全面的拳路。2009年3月笔者在香港武术联会讲学时也谈到过此问题,囚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前大部分只在李氏家族门内传授,笔者为了免于恩师所传套路的失传,已在1997年开始在武术杂志上连载数期刊出部分拳法。2005年与广州俏佳人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合作拍录了九张VCD教学光盘,又于2007年接受中国武术协会邀请拍摄《中华武藏》武氏太极系列电视教学片二十碟,现在此碟已向海内外发行。
问:您能谈谈太极拳的“松与紧,刚与柔”吗?
答:好的!太极拳各个门派套路不同,练功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有的是先练大圈,一定时期后变中圈,再过一段时期后变小圈,最后境界变没圈,就是一个点。意到何处,何处发人,擎弹劲,爆发劲,以气而言。从外形到内意,从内意到外形,又从内气发外形。从有形有意到无形无意。拳无拳,意无意,兀意之中是真意,此理正与武禹襄祖师的“先有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拳论相通。练拳时先松后紧为养生,先紧后松为练功。先刚后柔长功快,先柔后刚健身操,最后境界为 松紧并用,刚柔并济方为妙。
问:武李氏家传太极拳在练功方法上与外界有何不同?
答:恩师李锦藩先生经常把练拳比作写书法:第一、要握好毛笔;第二、蘸足墨水;第三、坐姿正确;第四、精神集中在笔锋纸墨上才有入木三分之意念;第五、每一点严格认真,每次所点的点都是不一样的,入笔、运笔、起笔、挥笔,每一点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所以练拳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动作的起势、运势、定位、收势、意念不同,练出的效果不同。意有所念,劲有所得,身有所到,拳有所法。要找出一个最好的定势后再往下练第二个动作。先师说刚开始练书法,一横写到位后再往下写竖。当你把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练好后,才能写好一个字。练拳也是一样,当每一个动作练好后,才能演练出一个完整的套路。所以单式训练也很重要。李师又说,一势一个桩,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独立作为内家拳的桩功来练习。无不体现“拳是运动的桩,桩即不动的拳”这一真谛。练拳架是为推手而打基础的,推手则是为检验拳架身法是否正确的。拳架和推手要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得到健身修心养性的结果。
问:多年来,您在全国各地办班讲学是怎样传播武氏家传太极拳的?
答:自1991年开始从永年,到深圳,到武当山,到广州,到珠海,到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甘肃、辽宁等地,以及越南、缅甸、美国、法国等国家,乃至于非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学员都向我请教过。因太极拳讲究顺其自然、随屈就伸,我根据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员学拳目的,以及学员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职业,结合太极拳拳理去教学传授。现在社会和以前不同,学员人数多,年龄大,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大部分学员要求能强壮身体就可以了。一般是先传授套路的外型,要求外型一定要正确到位,这样骨骼肌肉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身体才能健康。但必定会有能坚持久练的太极爱好者、研究真蹄者,这时就应按照古时的师承关系来传授,使之成为全面系统继承本门精髓的传承人并发扬光大拳法,练出中华民族太极拳的真功夫,健身、防身、技击为一体练,拳与推手紧密结合起米。武氏太极拳主要讲究内意、内气、内劲、内外三合。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我培养太极真功精英的同时,也在修炼自己,我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贡献。永年武李氏太极门训:“技艺苦练,武德当先,衣钵相传,宁少勿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