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的背后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县中的视角看待“二中现象”,有点尴尬,但或许有不同的发现,因为同一个县域中“二中”与“县中”,办学上似乎是天然“竞争对手”。毋庸讳言,正是“县中”过于强大和垄断,才造成了“二中”的衰弱;而今天议论“二中崛起”时,说明有的地方“二中”已对“县中”的形成了压力和冲击。我认为,教育发展历经“县中现象”,而走近“二中现象”是一种进步,当年的“县中现象”是对县中作为“龙头老大”在办学方向上偏差的反思,而今天的“二中现象”则更多的蕴含着社会对教育均衡和公平的呼唤。
  如何看待“二中现象”,不仅是教育视界高低、长远的问题,也是如何推进“二中”良性发展,以及促进“县中”持续提升的关键。宝应中学2011年之前,经历了长达10年的民办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需要通过质量保生存,促发展,民办管理者对此是心情迫切而又感受深刻的。但宝应中学对自己质量的定位和评判,一直坚持两个评判标准:宝应中学的质量高,只能证明宝应中学好;而宝应中学之外的其他中学质量好,不仅能证明宝应教育好,同时也证明了宝应中学质量好。因为它能证明这场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是推动了县域教育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所以,每当有兄弟学校来宝中交流,在介绍学校办学业绩时,我们往往是先介绍全县办学情况后才介绍宝中情况。这也许是因为民办学校校长特殊的身份,促进我们会这样去思考问题,“县中”和“二中”不是“赢者通吃”的“零和游戏”,而是共创、共赢、共享和共同发展,这样的教育生态不仅是全县民众的福音,对作为民办学校的县中和对其他学校也是一种持久的保障。今天,尽管宝应中学已回归公办体系,但这种共赢格局,以及10年的办学形成共识,成为我们教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回归公办两年来,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民办体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灵活的机制”,“灵活的机制”加“公办的保障”,一样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推进教育的持续发展,打造出高品质且体现公益性的教育,而这也符合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我觉得当初“县中”推动了“二中”,现在“二中”又反哺着“县中”。所有“二中”现象不仅是教育之福,也应成为“县中”之幸。
  其次,我觉得“二中”不是“崛起”而是“复兴”,二中都曾经历过一个辉煌时期,只是因为县中为了应对生源高峰,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大力扩张,然后通过聚集和垄断优秀生源,优秀师资来缓解形成债务重压,这必然会对“二中”形成巨大挤压。其实生源、师资背后是资源,甚至直接是财源,而财源的背后就是生存和发展。今天随着高校招生扩大,高中生源减少,录取比例上升,学校资金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不少“二中”已敏锐地发现“发展的窗口”,通过发力课改,强化管理、打造特色等等,或“错位发展”,或“弯道超越”,或“项目突破”而异军突起,重拾昔日辉煌,渐成燎原之势,“二中”和“县中”的定位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县中”压迫下绝地反击的“二中”,不是因此威慑了“县中”,同时也是促进和帮助“县中”进一步转型升级。我对学校的质量有三个层次的思考,办学早期我们追求“量”,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学;其后追求“质”,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终要努力追求“品质”,即让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姿态,考上他理想的大学。为孩子3年考虑,更为孩子30年考虑。理想大学不一定就是高校排名榜上的大学,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我觉得县中在“质”的追求,尤其是“品质”的追求上要多作“先锋”,更多的引领和辐射“二中”。“二中”先在“量”的保障上下功夫,形成县域教育多层次、优质态,合理而丰富的办学格局。不是说“二中”就没有“质”的追求,更不是说“二中”就可以不关注“品质”,而是强调“县中”本身有责任要多做探索和先导。为全县树立质量标杆,更多地突出品质:在课堂的精致、德育的实效、教研的先导上发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数量”的庞大和累加来取胜,这样学校会逐步由低到高,由表及内接近教育的本质。所以“县中”不仅要找准新的“定位”,也存在不断调高目标“水位”的问题,这既是“县中”的自觉,也是“二中”的催促。另外,县中作为县域教育资源的聚集者,与很多大中城市名校相比也是“弱势群体”,是另一种性质的“二中”,如何调整心态,继续攀高,不只在升学率上,而是在质量“长、宽、高”,以及质量的路径、方法上,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专家讲到“二中现象”10年前没有,10年后可能也没有,大概是因为那时教育均衡问题业已解决,没有了“二中”的概念。对此我并不乐观,一是公平不是平均,平均往往走向平庸。二是真正的公平是学校个性的丰富和特色的鲜明,能充分满足社会多元的需求。退一步,即使没有了“二中”,估计还有“三中”。其次,乐观一点:即使是没有了”二中”,而“二中现象”所体现的精神永远要有。“不甘落后,后来居上”应该是教育人永远的追求。一个学校发展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打破“生源决定论”的程度,尽管生源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学生的潜能却是无限的。“二中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启发:人的状态就是做事的状态,最后也就是事业的状态。抓状态,让精气神跑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面,就等于是给学校发展装了另一个引擎。优异的成绩总是由优秀的人创造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干,有什么样的人便有了什么样的成绩。我们首先要打造的是“金刚石”团队,然后才可以创造更灿烂辉煌的事业。作为县中校长,要认真思考,潜心揣摩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不仅“助力”“二中现象”,还要“借力”“二中现象”;不仅把县中当作“二中”重新启帆,创造一个“新的县中”;还要携手“二中”持续并进,同时放开视野、打开心扉,关注和扶持“三中”,为教育的良好生态及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
其他文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深耕国际理解教育二十多年的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每每遇到外国朋友来校交流,师生们都很快乐,因为大家深知,这又是一次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好机会,是帮助学
STCW78/95国际公约对船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很多轮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难以通过适任证书的考试,即使通过了考试取得了适任证书,也往往由于英
该文以大庆市萨尔图区、让胡路区8个老年人活动站的229名退休党员作为被调查对象,以退休党员思想状况简易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退休党员思想状况、存
徐芳,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校长、书记,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在22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生的参与广度、参与程度与参与效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了“灵动中透着大气,缜密中含着清新”的教学风格。先后获得张家港市、苏州市、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苏州市小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竞赛一等奖。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  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