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等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任务为出发点,论述在低碳经济下服装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特点。探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论文从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国际学术交流、创办特色专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服装设计 低碳环保 教育改革
服装设计学科是科学和艺术相交融的边缘学科,它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从而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使服装企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也将促进低碳服装消费时尚的到来。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承担着为服装产业培养高级服装设计人才、发展服装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
在低碳经济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主动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两个基本点,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推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
构筑适应低碳服装产业发展的教学体系
减排和节能是我国服装产业“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服装市场消费时尚的流行趋势,同时也将对中国服装产业的经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低碳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两项必须克服的问题,即“绿色技术壁垒”(green technical barriers)和“绿色碳关税壁垒”(green tariff barriers)。所谓“绿色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环境和人类健康,对服装商品中有害物质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服装商品的进口。“绿色碳关税壁垒”是指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进口高能耗的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我国服装产业是受这两种“绿色壁垒”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低碳经济下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创新、技术的发展必将对高等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是为服装产业培养服装设计师的摇篮,也是在低碳经济下攻克“绿色壁垒”抢占服装产业制高点的生力军。这要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主动去适应这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设置已有近20年的历史。加快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设计人才、在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服装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低碳经济形势下,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绿色碳关税壁垒”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服装企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品牌建设等领域都需要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这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无论是美术院校设立的,还是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或工科大学设立的服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重创意轻工艺、重艺术轻科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市场的办学倾向,对近代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低碳经济下,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必然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矛盾,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在服装企业的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缺欠。
我们有必要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加强低碳服装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把低碳服装设计理念充实到在服装材料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中。适当增加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改革是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服装设计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加强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定位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服装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兼容性。
在社会经济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服装消费时尚也将随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很难想象在低碳经济服装业界,一个不了解低碳服装材料的设计师能设计出符合绿色服装技术规范要求的服装?一个不了解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引领低碳消费时尚的服装?按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设计人才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建设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也必须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进行严格的现代服装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是服装设计师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发展的衔接,专题讲授和创作示范的互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链接。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先进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模块化教学体系。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服装行业在服装面料生产、染织工艺的改进、加工工艺的进步、设计理念的创新、消费时尚的更新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服装设计师从过去由单纯创意的范畴向作为引领服装潮流发展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拓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内涵,引入与服装行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知识,同时把服装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纳入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十分必要的。以低碳服装设计教学为先导、吸纳国际先进的服装产业节能减排研究成果、把国际绿色服装技术标准和低碳服装的设计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低碳服装设计创新平台
低碳服装设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高等学校服装设计专业都是新课题。需要对低碳服装的理论基础,国际和国内技术标准、行业发展动态、流行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艺术实践和设计实践开展低碳服装的创新设计。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低碳服装研究室”开展低碳服装的理论研究和低碳 服装创新设计研究工作及学生毕业实践指导工作。
2.建设“低碳服装模拟化设计平台”,使学生从低碳服装材料、外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加工环节均按绿色技术标准完成低碳服装设计的全过程。
3.开展与服装企业合作,按企业低碳服装产业需求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都是一项有力的措施。教师在对低碳服装研究中提高了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加深了对国际低碳服装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并能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与国际化接轨的研究成果。教师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实践水平的提高必将使在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上一个新台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社会实践教学
1.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学科发展、提高服装设计教育现代化水平、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高校与服装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和市场密切合作的机制。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应包括以下三种环节。第一,认识性实践阶段,该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概况,专业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第二,应用实践阶段,该阶段要让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在实践中达到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第三,为创新培养阶段,该阶段要在教师指导下与社会项目相结合,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
2.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具有人才、技术、研究开发和信息的综合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可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企业将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绿色碳关税壁垒”等技术难题,更需要在企业结构调和产业转型中得到高校的技术支撑。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社会服务模式:组织“区域性的产学研服装产业创新联盟”;或与企业联合组织“绿色服装产业联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在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的同时与企业联合成立“绿色服装产业研究院(所)”。
3.面向国际化、创办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
在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服装设计专业必须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学习借鉴国际上服装设计专业成功的办学经验,认真学习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设计经验。并根据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融汇贯通,办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因此,学校应在国际服装学术合作,国际服装设计作品交流展览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另外一种重要形式是与国际知名服装学院联合办学,互派访问学者,交流学生和教师。或与国际知名服装研发机构,服装生产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这样可以充分了解低碳服装发展潮流,更全面地掌握国际服装低碳节能技术和绿色技术标准。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服饰发展的历史,中华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能力有信心在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赵英民,克服绿色技术壁垒、迎接入世挑战,转载自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2002-7-7
[3]许幸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产业用纺织品,2003(5),
[4]潘璠绿色服装设计的启蒙,中国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5.3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服装设计 低碳环保 教育改革
服装设计学科是科学和艺术相交融的边缘学科,它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从而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使服装企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也将促进低碳服装消费时尚的到来。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承担着为服装产业培养高级服装设计人才、发展服装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
在低碳经济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主动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两个基本点,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推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
构筑适应低碳服装产业发展的教学体系
减排和节能是我国服装产业“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服装市场消费时尚的流行趋势,同时也将对中国服装产业的经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低碳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两项必须克服的问题,即“绿色技术壁垒”(green technical barriers)和“绿色碳关税壁垒”(green tariff barriers)。所谓“绿色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环境和人类健康,对服装商品中有害物质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服装商品的进口。“绿色碳关税壁垒”是指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进口高能耗的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我国服装产业是受这两种“绿色壁垒”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低碳经济下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创新、技术的发展必将对高等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是为服装产业培养服装设计师的摇篮,也是在低碳经济下攻克“绿色壁垒”抢占服装产业制高点的生力军。这要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主动去适应这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设置已有近20年的历史。加快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设计人才、在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服装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低碳经济形势下,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绿色碳关税壁垒”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服装企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品牌建设等领域都需要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这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无论是美术院校设立的,还是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或工科大学设立的服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重创意轻工艺、重艺术轻科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市场的办学倾向,对近代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低碳经济下,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必然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矛盾,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在服装企业的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缺欠。
我们有必要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加强低碳服装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把低碳服装设计理念充实到在服装材料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中。适当增加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改革是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服装设计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加强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定位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服装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兼容性。
在社会经济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服装消费时尚也将随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很难想象在低碳经济服装业界,一个不了解低碳服装材料的设计师能设计出符合绿色服装技术规范要求的服装?一个不了解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引领低碳消费时尚的服装?按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设计人才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建设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也必须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进行严格的现代服装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是服装设计师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发展的衔接,专题讲授和创作示范的互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链接。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先进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模块化教学体系。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服装行业在服装面料生产、染织工艺的改进、加工工艺的进步、设计理念的创新、消费时尚的更新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服装设计师从过去由单纯创意的范畴向作为引领服装潮流发展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拓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内涵,引入与服装行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知识,同时把服装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纳入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十分必要的。以低碳服装设计教学为先导、吸纳国际先进的服装产业节能减排研究成果、把国际绿色服装技术标准和低碳服装的设计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低碳服装设计创新平台
低碳服装设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高等学校服装设计专业都是新课题。需要对低碳服装的理论基础,国际和国内技术标准、行业发展动态、流行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艺术实践和设计实践开展低碳服装的创新设计。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低碳服装研究室”开展低碳服装的理论研究和低碳 服装创新设计研究工作及学生毕业实践指导工作。
2.建设“低碳服装模拟化设计平台”,使学生从低碳服装材料、外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加工环节均按绿色技术标准完成低碳服装设计的全过程。
3.开展与服装企业合作,按企业低碳服装产业需求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工作,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都是一项有力的措施。教师在对低碳服装研究中提高了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加深了对国际低碳服装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并能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与国际化接轨的研究成果。教师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实践水平的提高必将使在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上一个新台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社会实践教学
1.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学科发展、提高服装设计教育现代化水平、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高校与服装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和市场密切合作的机制。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应包括以下三种环节。第一,认识性实践阶段,该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概况,专业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第二,应用实践阶段,该阶段要让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在实践中达到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第三,为创新培养阶段,该阶段要在教师指导下与社会项目相结合,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
2.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具有人才、技术、研究开发和信息的综合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可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企业将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绿色碳关税壁垒”等技术难题,更需要在企业结构调和产业转型中得到高校的技术支撑。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社会服务模式:组织“区域性的产学研服装产业创新联盟”;或与企业联合组织“绿色服装产业联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在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的同时与企业联合成立“绿色服装产业研究院(所)”。
3.面向国际化、创办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
在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服装设计专业必须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学习借鉴国际上服装设计专业成功的办学经验,认真学习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设计经验。并根据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融汇贯通,办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因此,学校应在国际服装学术合作,国际服装设计作品交流展览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另外一种重要形式是与国际知名服装学院联合办学,互派访问学者,交流学生和教师。或与国际知名服装研发机构,服装生产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这样可以充分了解低碳服装发展潮流,更全面地掌握国际服装低碳节能技术和绿色技术标准。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服饰发展的历史,中华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能力有信心在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赵英民,克服绿色技术壁垒、迎接入世挑战,转载自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2002-7-7
[3]许幸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产业用纺织品,2003(5),
[4]潘璠绿色服装设计的启蒙,中国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5.3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