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来,伴随着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户外事故也呈暴发式增长。每一次大的事故都会引发参与者和公众的反思。如果无视自然界固有的风险,盲目地凭借一腔热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那么很容易由于极其低级的错误,导致灾难,风险是概率与后果的乘积:风险=概率×后果。以登山向导培训为例,一方面他们凭借自身的素养,包括自身的攀登能力、向导技术、对山区环境的识别,致力于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果事故发生,他们的医学和救援技能就能够帮助减小后果的严重性。近年,国内相关的各类户外培训逐步成熟,但与国外成熟地区相比,很多领域依然处于空白阶段。如野外急救教育,如雪崩安全的教育。在寒冷的天气中,能够识别出导致出现低体温症的预期,从还未发生的时候进行处理;关注能量的补充和避免身体热量丧失,则可避免出现失温后的无能为力。如果在偏远地区出现事故后,能够判断出病患关键系统所出现的问题并立即进行处置,则往往是能够救命的。而针对户外野外环境的紧急医疗的教育,在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ildness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WMAI)进入之前,国内尚处于空白的状态。
2006年,中国第一家针对国际学校户外教育项目的公司“中国攀岩”,把WMAI的课程引进到中国,中国地区负责人孙灵野当时作为学员也参与了那次课程,并从此后担任了WMAI 所有急救课程非正式的英译中的翻译。在配合教学的过程中,萌发了他学成讲师的念头。之后,孙灵野多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成为第一位华人领导及讲师。2011年至2013年,WMAI 的课程正式用全中文教学并集合中国背景针对中国学员。至今,WMAI 在中国已举办了60届培训,培训了近千人次的学员。
找到活着的命门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课程。之前作为户外培训从业人员,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两天急救课程,为了进一步学习野外急救知识,也为参加美国登山向导培训做准备,我报名参加了WMAI在北京四天的WAFA课程,初步了解到一个野外急救的整体思路。那次课程,老师是来自加拿大的讲师和中国内地第一个WMAI认证的中文讲师孙灵野。
2013年初,得知WMAI要在阳朔开办为期三周的讲师课程,我立刻就确定了参加意向。经过这几年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户外事故,我深刻感觉到自身及国内户外从业者对野外急救知识的匮乏。这是WMAI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行的讲师培训课程,共有四位讲课老师:主讲老师是野外医疗协会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和资深讲师Fay Johnson,两位助理讲师兼翻译是来自台湾的林政翰和内地讲师孙灵野。被精挑细选来的14位同学来自两岸三地,职业背景主要是医学及户外两大领域。三周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周是教授野外急救医学知识,第三周为教学技巧的学习。
野外医学急救课程是建立在“氧合”与“灌注”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理学原则之上,针对偏远地区及成熟医疗环境不能到达的环境下的一套体系,围绕人体三大关键系统,通过病患评估系统(三个三角形),得到问题清单及处置方案,将混乱的情况变得较为有条理。一些基础的技能包括基础生命维持技能,也包括诸如失温、冷伤害、高海拔、雷电、毒素等环境医学,在偏远地区的如胸痛、腹痛、眼耳鼻喉等疾病的及时处置。
前几天的课程,由于我本身没什么医学背景,许多医学上的概念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一边努力记忆,一边以自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故进行比照,通过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时该怎么做会更好,哪里做的不对。一天下来,脑袋中满满的。还好两位主讲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同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动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DJ和Fay的讲课风格各异,但都有深厚的野外医学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DJ讲课和回答问题的出发点经常是从最本质的点上展开,Fay则具有更多的户外探险背景,曾经加入过K2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探险,现在还是雪崩课程培训老师及居住地区救援队的成员,所以她讲课十分形象生动,模拟一些症状的情况惟妙惟肖,让我们对讲解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林政翰和孙灵野两位老师都是在美国完成了讲师课程和考核,参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精准的翻译和补充讲解使大家极大地避免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实际操作与实际场景的演练贯穿整个课程。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如脱臼的复位,经过讲解和练习,让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感到豁然开朗。学员们在模拟实际情境的演练中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伤患,一组作为救援者。救援者根据得到的场景信息和在现场了解到的实际伤患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置;而扮演伤患的学员通过化装及症状形态的模拟,呈现出特定伤害和反应。这种演练,不但使救援者能练习和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伤患的扮演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对症状、判断和处置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这次学习,使我对器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最为基本的急救医药包,针对某个特定的活动、什么器材和药品是最有用的、怎么正确熟练地使用,是急救包的关键。否则,携带的急救包只是具备形式上的安全感。
最后一周是讲课技巧的学习。通过前两周的技能学习,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对野外医学课程教学感性的认知。老师们挑选一个野外医学主题的讲授,小型和大型演练的设计和实施,使大家逐步对野外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阶段完成后,会进行一个集体反馈,同学和讲师对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每天课程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个人小结,表述当天自己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这让每个人都对当天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也会从别人的见解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来自深圳急救中心的伟哥和虹姐是急救方面的专家,来自上海的外科医生曹医生是运动康复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给予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帮助。14位学员背景各异,每个人都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或之前的经历中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往往会给予其他人启发性的帮助。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彰显出了不同的个性。曹医生的刨根问底,曾山同学跳跃性的思维,伟哥和虹姐总结性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布和老师对教材的整理归纳,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三周课程转眼就结束了,我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野外医疗系统。WMAI的课程不是生硬地进行特定技能的训练,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员能够面对紧急情况,在理解操作规程后面的医学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一套完整的逻辑判断和实用的手段,第一时间对伤患实施处置,并做出风险评估。虽然距离实际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相信,随着相关培训课程在中国的推广,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己也会逐渐深刻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野外救援这一系统,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解决问题。而此次课程的14位同学,也会像星星之火,将所学及自身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国传播开来。最后感谢孙灵野老师通过近两年的沟通,让本次课程最终在国内得以实现。
打通任督二脉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次培训,我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如同我们所知,在野外不同于城市没有精密的仪器、大量人力与医院系统来对于患者急救,所以如何将理想环境转化到现实状态,便是野外医学的重点。DJ除了是WMAI的创始人外,同时也是急诊室医师,他的授课除了让WAMI课程的精髓传达给受训的讲师们之外,也藉由DJ的医学素养,让本次的讲师课程不单单是教授野外医学知识,也更深化了医学理论的素养。Fay在课程中则展现了不同于东方的教学技巧与思维,第一阶段的野外第一反应员的课程中,Fay采用不同的教案与方式来授课,由于第二阶段所衔接的为讲师培训,所以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示范了不同的方式,如:讲义讲解、玩游戏、在做中学与技巧示范等不同方式,让受训学员可以有更多的视野来看“教学”这个议题,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讲义讲解。
鲜少到内地受训与讲课的我,在本次培训中结识了许多第一线又顶尖的医疗与户外从业人员,课程中也因大家的脑力激荡,分享了工作过程中所遇见的案例,让课程不再只是单单的知识教学。加入WMAI的大家庭,身负推广野外急救与促进野外活动安全的重要责任才刚刚开始,而讲师之路的磨练也才开始。
Keep Going! Face Any Challenge Anywhere!
思维是王牌
这次误打误撞参与WMAI在阳朔的讲师培训,在急救思维、培训方式、人生态度上给了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所在的深圳市急救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广急救知识,在授课中我们会更多地注重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WMAI的课程让我深深认识到思维是王牌。培训教授的就是一种思维,一种简单、实用、辨证的急救思维。伤患评估系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简单的三个三角形,把急救现场的处置清晰地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头脑中对急救现场的判断就是清晰的,思维仿佛是骨架,而技术是一块块的肌肉,只有思维明确了,技术才能正确运用。
就如我们从小到大上学时一样,以往的急救培训往往是老师授课为主,有时会留有一部分时间进行操作。而WMAI的培训强调学生的学,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操作为主。从四天的WAFA课程到二十多天的讲师培训,和国内一天的急救普及培训相比,WMAI的课程时间很长,原因是对急救培训质量的要求,知道一件事和掌握一个技能之间是有区别的。野外急救技术对于在医疗资源缺乏的紧急情况下,是至关重要、可以救命的技术,必须是真正掌握的,而真正的掌握需要学员开动大脑去思考,开放双手去练习。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扎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会学习某个部位(比如下肢)骨折的标准包扎(利用标准装备的规定包扎)。而WMAI的学习,只简单告诉包扎的基本原则,就让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装备,自己选择部位去练习包扎,再一起按照原则一条条去对照、讲解,让学员印象深刻。就如小孙老师说的那样,WMAI的推广靠的是质量和口碑,质量是关键。
真实的模拟
“远离城市的乡村小道上,单车跟货车相撞,骑车人昏迷,货车引擎未熄前门无法打开,驾驶人没反应,副驾驶头破血流,加之天气恶劣,手机信号也很微弱,怎样对伤员救援成了救援小组的棘手任务……”这是WMAI课程中的一幕,最终骑车人被抢救后恢复意识,副驾驶却因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压增高在还没来得及排除脊柱损伤前就晕倒了,而驾驶人因心跳停止抢救无效当场死亡。这样紧张刺激的教学内容贯穿培训课程始终,同学们每天既期待又胆战心惊地迎接新的挑战。模拟真实现场,大家都绷紧神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各种复杂的野外事故。这就是WMAI培训,我们要做到冷静恰当地处理任何复杂医疗紧急现场。作为有相当急救经验及拥有不同机构急救证书的医生,这些事故现场依然让我倍感压力。有别于一般急救课程,在野外,天气、地形、资源、病情等因素都不断变化,经常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运送到医院,判断和处理需要不间断衡量和分析各种变数,及早做出预防和应变。还要考虑整个救援小组的资源和安全,考虑风险、利益权衡。
一般的急救教学机构教你如何处理问题,而WMAI提倡的是发现问题,创始人DJ有一句名言:“You can’t fix if you don’t see, whatever you don’t see that can kill you!”,说的就是“你没看到的问题足以害死你。”有时救人一命的不一定是你的技术而是理念—这是本次课程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地方。WMAI为我们传递了一套独特又科学的急救理念,你要花时间体会才可以完全理解和消化,但你只要理解它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原来急救医学也可以那么简单。
David Johnson 野外医学之父
第一次知道David Johnson的名字,是在WMAI的2013年讲师招募的宣传页上。一位精神矍铄的男子,手指着你,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外向、直接。真正与DJ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北京,2013年11月,DJ和孙灵野老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WMAI的推广讲座。我帮助安排了场地。由于准备时间紧促,在进入场地前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在我们解决问题时,DJ在一旁静静地等待。DJ的个子不高,面容清瘦,一头银发,有一点点腼腆,跟我之前的印象有些不同。可当演讲开始后,DJ则焕发出严谨的专业性和强大的控制力,像磁石般紧紧地抓住了台下的听众。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在近30年的培训生涯中,DJ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智利、巴西、德国、冰岛、澳洲、新西兰、肯尼亚、坦桑尼亚、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彰显出了一种沉稳而谦逊的气质。
2006年,中国第一家针对国际学校户外教育项目的公司“中国攀岩”,把WMAI的课程引进到中国,中国地区负责人孙灵野当时作为学员也参与了那次课程,并从此后担任了WMAI 所有急救课程非正式的英译中的翻译。在配合教学的过程中,萌发了他学成讲师的念头。之后,孙灵野多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成为第一位华人领导及讲师。2011年至2013年,WMAI 的课程正式用全中文教学并集合中国背景针对中国学员。至今,WMAI 在中国已举办了60届培训,培训了近千人次的学员。
找到活着的命门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课程。之前作为户外培训从业人员,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两天急救课程,为了进一步学习野外急救知识,也为参加美国登山向导培训做准备,我报名参加了WMAI在北京四天的WAFA课程,初步了解到一个野外急救的整体思路。那次课程,老师是来自加拿大的讲师和中国内地第一个WMAI认证的中文讲师孙灵野。
2013年初,得知WMAI要在阳朔开办为期三周的讲师课程,我立刻就确定了参加意向。经过这几年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户外事故,我深刻感觉到自身及国内户外从业者对野外急救知识的匮乏。这是WMAI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行的讲师培训课程,共有四位讲课老师:主讲老师是野外医疗协会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和资深讲师Fay Johnson,两位助理讲师兼翻译是来自台湾的林政翰和内地讲师孙灵野。被精挑细选来的14位同学来自两岸三地,职业背景主要是医学及户外两大领域。三周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周是教授野外急救医学知识,第三周为教学技巧的学习。
野外医学急救课程是建立在“氧合”与“灌注”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理学原则之上,针对偏远地区及成熟医疗环境不能到达的环境下的一套体系,围绕人体三大关键系统,通过病患评估系统(三个三角形),得到问题清单及处置方案,将混乱的情况变得较为有条理。一些基础的技能包括基础生命维持技能,也包括诸如失温、冷伤害、高海拔、雷电、毒素等环境医学,在偏远地区的如胸痛、腹痛、眼耳鼻喉等疾病的及时处置。
前几天的课程,由于我本身没什么医学背景,许多医学上的概念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一边努力记忆,一边以自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故进行比照,通过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时该怎么做会更好,哪里做的不对。一天下来,脑袋中满满的。还好两位主讲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同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动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DJ和Fay的讲课风格各异,但都有深厚的野外医学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DJ讲课和回答问题的出发点经常是从最本质的点上展开,Fay则具有更多的户外探险背景,曾经加入过K2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探险,现在还是雪崩课程培训老师及居住地区救援队的成员,所以她讲课十分形象生动,模拟一些症状的情况惟妙惟肖,让我们对讲解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林政翰和孙灵野两位老师都是在美国完成了讲师课程和考核,参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精准的翻译和补充讲解使大家极大地避免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实际操作与实际场景的演练贯穿整个课程。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如脱臼的复位,经过讲解和练习,让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感到豁然开朗。学员们在模拟实际情境的演练中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伤患,一组作为救援者。救援者根据得到的场景信息和在现场了解到的实际伤患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置;而扮演伤患的学员通过化装及症状形态的模拟,呈现出特定伤害和反应。这种演练,不但使救援者能练习和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伤患的扮演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对症状、判断和处置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这次学习,使我对器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最为基本的急救医药包,针对某个特定的活动、什么器材和药品是最有用的、怎么正确熟练地使用,是急救包的关键。否则,携带的急救包只是具备形式上的安全感。
最后一周是讲课技巧的学习。通过前两周的技能学习,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对野外医学课程教学感性的认知。老师们挑选一个野外医学主题的讲授,小型和大型演练的设计和实施,使大家逐步对野外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阶段完成后,会进行一个集体反馈,同学和讲师对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每天课程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个人小结,表述当天自己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这让每个人都对当天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也会从别人的见解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来自深圳急救中心的伟哥和虹姐是急救方面的专家,来自上海的外科医生曹医生是运动康复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给予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帮助。14位学员背景各异,每个人都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或之前的经历中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往往会给予其他人启发性的帮助。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彰显出了不同的个性。曹医生的刨根问底,曾山同学跳跃性的思维,伟哥和虹姐总结性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布和老师对教材的整理归纳,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三周课程转眼就结束了,我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野外医疗系统。WMAI的课程不是生硬地进行特定技能的训练,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员能够面对紧急情况,在理解操作规程后面的医学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一套完整的逻辑判断和实用的手段,第一时间对伤患实施处置,并做出风险评估。虽然距离实际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相信,随着相关培训课程在中国的推广,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己也会逐渐深刻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野外救援这一系统,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解决问题。而此次课程的14位同学,也会像星星之火,将所学及自身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国传播开来。最后感谢孙灵野老师通过近两年的沟通,让本次课程最终在国内得以实现。
打通任督二脉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次培训,我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如同我们所知,在野外不同于城市没有精密的仪器、大量人力与医院系统来对于患者急救,所以如何将理想环境转化到现实状态,便是野外医学的重点。DJ除了是WMAI的创始人外,同时也是急诊室医师,他的授课除了让WAMI课程的精髓传达给受训的讲师们之外,也藉由DJ的医学素养,让本次的讲师课程不单单是教授野外医学知识,也更深化了医学理论的素养。Fay在课程中则展现了不同于东方的教学技巧与思维,第一阶段的野外第一反应员的课程中,Fay采用不同的教案与方式来授课,由于第二阶段所衔接的为讲师培训,所以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示范了不同的方式,如:讲义讲解、玩游戏、在做中学与技巧示范等不同方式,让受训学员可以有更多的视野来看“教学”这个议题,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讲义讲解。
鲜少到内地受训与讲课的我,在本次培训中结识了许多第一线又顶尖的医疗与户外从业人员,课程中也因大家的脑力激荡,分享了工作过程中所遇见的案例,让课程不再只是单单的知识教学。加入WMAI的大家庭,身负推广野外急救与促进野外活动安全的重要责任才刚刚开始,而讲师之路的磨练也才开始。
Keep Going! Face Any Challenge Anywhere!
思维是王牌
这次误打误撞参与WMAI在阳朔的讲师培训,在急救思维、培训方式、人生态度上给了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所在的深圳市急救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广急救知识,在授课中我们会更多地注重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WMAI的课程让我深深认识到思维是王牌。培训教授的就是一种思维,一种简单、实用、辨证的急救思维。伤患评估系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简单的三个三角形,把急救现场的处置清晰地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头脑中对急救现场的判断就是清晰的,思维仿佛是骨架,而技术是一块块的肌肉,只有思维明确了,技术才能正确运用。
就如我们从小到大上学时一样,以往的急救培训往往是老师授课为主,有时会留有一部分时间进行操作。而WMAI的培训强调学生的学,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操作为主。从四天的WAFA课程到二十多天的讲师培训,和国内一天的急救普及培训相比,WMAI的课程时间很长,原因是对急救培训质量的要求,知道一件事和掌握一个技能之间是有区别的。野外急救技术对于在医疗资源缺乏的紧急情况下,是至关重要、可以救命的技术,必须是真正掌握的,而真正的掌握需要学员开动大脑去思考,开放双手去练习。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扎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会学习某个部位(比如下肢)骨折的标准包扎(利用标准装备的规定包扎)。而WMAI的学习,只简单告诉包扎的基本原则,就让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装备,自己选择部位去练习包扎,再一起按照原则一条条去对照、讲解,让学员印象深刻。就如小孙老师说的那样,WMAI的推广靠的是质量和口碑,质量是关键。
真实的模拟
“远离城市的乡村小道上,单车跟货车相撞,骑车人昏迷,货车引擎未熄前门无法打开,驾驶人没反应,副驾驶头破血流,加之天气恶劣,手机信号也很微弱,怎样对伤员救援成了救援小组的棘手任务……”这是WMAI课程中的一幕,最终骑车人被抢救后恢复意识,副驾驶却因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压增高在还没来得及排除脊柱损伤前就晕倒了,而驾驶人因心跳停止抢救无效当场死亡。这样紧张刺激的教学内容贯穿培训课程始终,同学们每天既期待又胆战心惊地迎接新的挑战。模拟真实现场,大家都绷紧神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各种复杂的野外事故。这就是WMAI培训,我们要做到冷静恰当地处理任何复杂医疗紧急现场。作为有相当急救经验及拥有不同机构急救证书的医生,这些事故现场依然让我倍感压力。有别于一般急救课程,在野外,天气、地形、资源、病情等因素都不断变化,经常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运送到医院,判断和处理需要不间断衡量和分析各种变数,及早做出预防和应变。还要考虑整个救援小组的资源和安全,考虑风险、利益权衡。
一般的急救教学机构教你如何处理问题,而WMAI提倡的是发现问题,创始人DJ有一句名言:“You can’t fix if you don’t see, whatever you don’t see that can kill you!”,说的就是“你没看到的问题足以害死你。”有时救人一命的不一定是你的技术而是理念—这是本次课程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地方。WMAI为我们传递了一套独特又科学的急救理念,你要花时间体会才可以完全理解和消化,但你只要理解它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原来急救医学也可以那么简单。
David Johnson 野外医学之父
第一次知道David Johnson的名字,是在WMAI的2013年讲师招募的宣传页上。一位精神矍铄的男子,手指着你,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外向、直接。真正与DJ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北京,2013年11月,DJ和孙灵野老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WMAI的推广讲座。我帮助安排了场地。由于准备时间紧促,在进入场地前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在我们解决问题时,DJ在一旁静静地等待。DJ的个子不高,面容清瘦,一头银发,有一点点腼腆,跟我之前的印象有些不同。可当演讲开始后,DJ则焕发出严谨的专业性和强大的控制力,像磁石般紧紧地抓住了台下的听众。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在近30年的培训生涯中,DJ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智利、巴西、德国、冰岛、澳洲、新西兰、肯尼亚、坦桑尼亚、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彰显出了一种沉稳而谦逊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