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以企业财务战略为对象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直至实施的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对于普通财务人员来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可能还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话题,但对于企业财务负责人来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 战略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 A
一、正确理解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制定财务战略的重要依据,只有符合企业战略的财务战略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是具有价值的财务战略。但有调查显示:只有部分企业要求财务部门在初期就深入参与企业战略的讨论,另外一部分企业是将企业战略与规划完全分开的,这些企业认为,企业战略应以市场、客户和消费者为重心,规划主要涉及内部资源的分配和预算,只有规划才与财务相关,规划本身并不是战略;因此,这些企业在讨论企业战略时,为了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竞争力上而不是放在内部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在前几轮的企业战略会议上是禁止谈论财务要素和图表资源的;但这些企业同时也认为,分配必须受制于企业战略。因此,财务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基础之上。此外,由于企业财务负责人在不断的更换,而且新上任的财务负责人有从企业内部晋升的,也有从外部招募的。但据有关调查显示:无论是从内部晋升的还是从外部招募的,有超过55%的财务负责人在走马上任后的头100天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公司战略以及相应的推动因素。这些推动因素包括公司的盈利途径、利润率优势、投资资本回报率以及其各自的原因等,以便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因此,无论是受何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制定出符合企业战略目标要求的财务战略,企业财务负责人都必须认真研究并正确理解企业战略。
二、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系统和具体的业绩衡量标准
以价值为导向的财务战略须形成一系列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既包括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也包括非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其中:关键性的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包括经济利润、总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净现值、股价、股票市值等,关键性的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产品与创新以及员工与服务等。这些指标衡量的目标与价值管理战备目标一致,并可以对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传统的业绩衡量标准主要有产量、市场份额、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在这些业绩衡量指标中,产量、市场份额指标在提供财务业绩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有可能出现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还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情形,从而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价值已经遭到损害;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指标,忽视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指标只注重账面利润,忽视了资金成本。这些业绩衡量指标体系都有可能损害企业价值。
例如:某企业的总资产为30000万元,其中长期有息负债为10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0000万元,其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2500万元,长期有息负债的成本为10%,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为20%,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則:其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为[10000×10%×(1-25%)×1/3+20000×20%×2/3]=15.83%,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2500+10000×10%×(1-25%)]÷30000=10.83%
其经济利润为(10.83%-15.83%)×30000=-1500万元
如果该企业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4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4000+10000×10%×(1-25%)]÷30000=15.83%
其经济利润为其经济利润为(15.83%-15.83%)×30000=0万元
如果该企业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49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4900+10000×10%×(1-25%)]÷30000=18.83%
其经济利润为其经济利润为(18.83%-15.83%)×30000=900万元
由此可见:从会计净利润这个指标来看,该企业当年都是盈利的。但从经济利润这个指标来看,当其会计净利润为2500万元时,在支付了债权人的利息后,还不能满足所有者要求的最低投资成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当年不但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当其会计净利润为4000万元时,在支付了债权人的利息后,正好能满足了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成本要求,并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也是无利可图的。只有其当年的会计净利润大于4000万元时,其经济利润才为正数,才是真正地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净利润这个指标没有考虑所有者权益部分的资本成本,把所有者所提供的资金都当成了免费的午餐。
三、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
(一)创立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处于创立期的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很高。因此,为了控制企业总风险,一般采用低风险的权益资本进行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以从事高风险投资而要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为主要渠道,比如股份企业可以通过发售股票吸引风险投资者进行融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通过实收资本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内部积累一般满足不了资金需求,因此,此阶段一般采用低股利政策或者零股利政策(即剩余股利政策);对于一般合伙人,一般采用低工资或者不拿工资的薪金政策。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本需求,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资本预算为起点。
(二)成长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销售规模快速增长,经营风险有所降低,战略也会随之而调整到营销活动上来,导致对资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由于此阶段的经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进行适当的负债融资,使资产负债率适当提高,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资金来源主要以私募、公开募集或者上市为主要融资渠道。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的评估等级有所建立,为了获取低成本和高弹性的资金,可以采取发行诸如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此阶段已经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可以适当提高股利分配水平(一般采用低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以吸引新的投资者;对于一般合伙人,一般采用底薪加提成的薪金政策。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销售增长,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行编制。值得注意是:虽然此阶段的经营风险已经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还是应当以新进入的投资者投入资金为主,少量的负债融资为辅。
(三)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进行成熟期后,战略会出现重大调整,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上来。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小,也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同时,企业的再投资机会变得狭窄,资金的需求量降低。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并合理节约所得税成本,应当扩大债务融资比例,包括借债回购股份等,以提高资产负债率。同时,由于再投资机会减少,企业很难找到能够满足股东原先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应当提高股利支付率并采用固定股利政策,把富余资金分配给股东,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同时,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留住人才,此阶段一般采用较高的固定工资。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提高盈利能力以获取较高的利润,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成本控制为编制起点。
结语:
为了控制企业总风险,在进行财务战略管理时,应当将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进行反向搭配,以确保企业的总风险在控制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陈君宁,徐天亮.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
[2]刘志远.战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7
关键词:财务 战略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 A
一、正确理解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制定财务战略的重要依据,只有符合企业战略的财务战略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是具有价值的财务战略。但有调查显示:只有部分企业要求财务部门在初期就深入参与企业战略的讨论,另外一部分企业是将企业战略与规划完全分开的,这些企业认为,企业战略应以市场、客户和消费者为重心,规划主要涉及内部资源的分配和预算,只有规划才与财务相关,规划本身并不是战略;因此,这些企业在讨论企业战略时,为了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竞争力上而不是放在内部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在前几轮的企业战略会议上是禁止谈论财务要素和图表资源的;但这些企业同时也认为,分配必须受制于企业战略。因此,财务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基础之上。此外,由于企业财务负责人在不断的更换,而且新上任的财务负责人有从企业内部晋升的,也有从外部招募的。但据有关调查显示:无论是从内部晋升的还是从外部招募的,有超过55%的财务负责人在走马上任后的头100天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公司战略以及相应的推动因素。这些推动因素包括公司的盈利途径、利润率优势、投资资本回报率以及其各自的原因等,以便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因此,无论是受何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制定出符合企业战略目标要求的财务战略,企业财务负责人都必须认真研究并正确理解企业战略。
二、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系统和具体的业绩衡量标准
以价值为导向的财务战略须形成一系列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既包括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也包括非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其中:关键性的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包括经济利润、总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净现值、股价、股票市值等,关键性的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产品与创新以及员工与服务等。这些指标衡量的目标与价值管理战备目标一致,并可以对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传统的业绩衡量标准主要有产量、市场份额、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在这些业绩衡量指标中,产量、市场份额指标在提供财务业绩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有可能出现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还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情形,从而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价值已经遭到损害;产值、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指标,忽视了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会计净利润、每股收益指标只注重账面利润,忽视了资金成本。这些业绩衡量指标体系都有可能损害企业价值。
例如:某企业的总资产为30000万元,其中长期有息负债为10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0000万元,其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2500万元,长期有息负债的成本为10%,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为20%,企业所得税率为25%。
則:其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为[10000×10%×(1-25%)×1/3+20000×20%×2/3]=15.83%,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2500+10000×10%×(1-25%)]÷30000=10.83%
其经济利润为(10.83%-15.83%)×30000=-1500万元
如果该企业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4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4000+10000×10%×(1-25%)]÷30000=15.83%
其经济利润为其经济利润为(15.83%-15.83%)×30000=0万元
如果该企业某年度的会计净利润为49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投资资本收益率为[4900+10000×10%×(1-25%)]÷30000=18.83%
其经济利润为其经济利润为(18.83%-15.83%)×30000=900万元
由此可见:从会计净利润这个指标来看,该企业当年都是盈利的。但从经济利润这个指标来看,当其会计净利润为2500万元时,在支付了债权人的利息后,还不能满足所有者要求的最低投资成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当年不但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当其会计净利润为4000万元时,在支付了债权人的利息后,正好能满足了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成本要求,并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也是无利可图的。只有其当年的会计净利润大于4000万元时,其经济利润才为正数,才是真正地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净利润这个指标没有考虑所有者权益部分的资本成本,把所有者所提供的资金都当成了免费的午餐。
三、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
(一)创立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处于创立期的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很高。因此,为了控制企业总风险,一般采用低风险的权益资本进行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以从事高风险投资而要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为主要渠道,比如股份企业可以通过发售股票吸引风险投资者进行融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通过实收资本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内部积累一般满足不了资金需求,因此,此阶段一般采用低股利政策或者零股利政策(即剩余股利政策);对于一般合伙人,一般采用低工资或者不拿工资的薪金政策。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本需求,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资本预算为起点。
(二)成长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销售规模快速增长,经营风险有所降低,战略也会随之而调整到营销活动上来,导致对资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由于此阶段的经营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满足资金需求,可以进行适当的负债融资,使资产负债率适当提高,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资金来源主要以私募、公开募集或者上市为主要融资渠道。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的评估等级有所建立,为了获取低成本和高弹性的资金,可以采取发行诸如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由于此阶段已经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可以适当提高股利分配水平(一般采用低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以吸引新的投资者;对于一般合伙人,一般采用底薪加提成的薪金政策。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销售增长,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行编制。值得注意是:虽然此阶段的经营风险已经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还是应当以新进入的投资者投入资金为主,少量的负债融资为辅。
(三)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管理
进行成熟期后,战略会出现重大调整,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上来。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小,也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同时,企业的再投资机会变得狭窄,资金的需求量降低。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并合理节约所得税成本,应当扩大债务融资比例,包括借债回购股份等,以提高资产负债率。同时,由于再投资机会减少,企业很难找到能够满足股东原先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应当提高股利支付率并采用固定股利政策,把富余资金分配给股东,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同时,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留住人才,此阶段一般采用较高的固定工资。此外,由于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提高盈利能力以获取较高的利润,因此,此阶段的财务预算一般以成本控制为编制起点。
结语:
为了控制企业总风险,在进行财务战略管理时,应当将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进行反向搭配,以确保企业的总风险在控制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陈君宁,徐天亮.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
[2]刘志远.战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