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力、吸引力从何而来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以饮论,好报纸是水,每天必不可少;好杂志是酒,一旦品尝,酒瘾难除。而从数年杂志中择其精华结集成书,则称得上是好酒又得陈年酿,它的醇厚、辛辣、历久弥新,都折射出背后那份杂志的品质。
  一位公务员说,他认识《同舟共进》,是从今年看到的“精华系列”套书开始的,被书中某篇文章吸引,继而发现三部书中的每一篇都有光芒、有深思——诧异于身边竟有这样的“好酒”,没等看完一套书,他就迫不及待地追看每期新出的杂志了。
  其实,无论“精华系列”还是《同舟共进》杂志本身,初识者往往吃惊于它的冲击力、吸引力。《同舟共进》究竟靠什么吸引众多读者?在当今媒体之林,这个“弱势”刊物何以保持自己的冲击力?何以在读者中享有口碑,在同行中获得认可?
  “精华系列”是过去三年杂志的历史呈现,翻阅三部书,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杂志的发展足迹,更能找到“冲击力、吸引力从何而来”的谜底。借用几个关键词,以作试析:
  分量。文章也有轻重之分,二者在读者的阅读反应中是截然不同的。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程巢父先生曾与笔者恳谈:“《同舟共进》每期都要保持一两篇有分量的文章。”这是至言,事实上也是《同舟共进》努力坚持的编刊原则——对杂志而言,有分量的文章就是点睛之笔,就是脊椎:有了点睛之笔整本杂志就“活”了,读者就能找到“兴奋点”;有了脊椎就立得起来,不会成为“软体动物”。“精华选”从3年来36期杂志的上千篇文章中精选近两百篇“分量”之作、点睛之作——提炼出的,不仅是一杯陈年佳酿,更是高浓度的“烈酒”。
  深度。作为月刊,深度必然是它的灵魂。《同舟共进》的深度需要三方面的协作:其一,作者。一批有思想、有操守、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如政论精选集的吴敬琏、章开沅、资中筠、孙立平、许纪霖、谢泳诸先生,文史精选集的杨天石、章诒和、叶永烈、张扬、傅国涌、李辉诸先生,杂文精选集的邵燕祥、李国文、陈四益、龙应台、陈平原诸先生……都对《同舟共进》支持有加、爱护有加;其二,编者。编者的策划或编辑思想决定了杂志的深度。《同舟共进》的三大板块政论、文史、文化,各有各的深度要求,政论要犀利、明快,文史要厚重、大气,杂文要鉴往知来。而“专题策划”乃系更见思想深度之作。其三,读者。好的杂志往往需要好的读者不断督促、鞭策。《同舟共进》的读者与一般读者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关心国事、关心史事、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他们的眼界在不断扩展,思想在不断拓深,这必然要求《同舟共进》与他们一起、与这个时代一起进步、前行。据笔者了解,他们的反馈和愿望,常常成为编辑部讨论的话题,甚至成为杂志编辑思想的一部分。
  尺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媒体不能不讲分寸。一味“匍匐在地”、人云亦云,会失去读者,失去信誉和市场;一味“冲锋在前”、不顾责任、不择时机,会失去“阵地”。“阵地”都丢失了,遑论其他?一件事,该不该说、怎么说、说到哪里,这种尺度的掂量和拿捏着实是一门“学问”。一些学者多次感叹“《同舟共进》的尺度把握得好”——个中甘苦,也许不全为人知。
  品酒讲究色、香、味,“精华系列”不只胜在内容,有了古雅灵秀的封面书法,“色”之美就呼之欲出了。这是深谙书法艺术的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书协主席陈绍基先生的题词。“第三只眼”、“历史深处”、“舟边絮语”,12个字他写了多遍,最终挑选出见之于封面的一幅,对刊物的拳拳之心、谆谆之意,跃然纸上。
  无论读者还是编者,都希望《同舟共进》刊登更多有分量、有深度的佳作——而这,尚需依赖读者、作者的支持。但愿这份中国媒界的“另类”杂志越办越好,那么下一个“精华系列”出版时,又将是一杯更为诱人的美酒了。
其他文献
已故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自1920年冬随父母越过鸭绿江来到中国东北,至1945年朝鲜光复回国,在中国东北整整生活了25年。在这里,金日成开始了革命道路,也经历了人生初恋。    默默支持金日成的姑娘    金日成和韩英爱结识于吉林市。  1927年1月,当金日成离开抚松前往吉林毓文中学求学时,不会想到这里是他走上反帝救国道路的起点。此时,朝鲜女青年韩英爱也出于相同的理想,从蛟河县前来吉林女子中
据《新京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百姓明知用污水灌溉会危害农作物生长,却又不得不明知不可而为之,因为政府收取了排污企业的大笔费用,并动用执法力量为排污者保驾护航,百姓别无他法。   村民说:“县里的领导知道,如果把污水排进黄河,国家会治他们的罪,所以不敢往黄河里排。”很显然,那里有个“一投就是几个亿”、能够安排就业人员1000多人、创造可观产值的企业,在当地行政长官眼中,就是财神爷。为了政治
近代中国发生的许许多多大事,要问哪一个对西方人影响最大,恐怕只能是义和团运动。至少在当时,由于闹义和团并且攻打外国使馆的缘故,中国真正成了西方大小媒体加上平头百姓关注的热点。据说世界著名记者爱伦堡,童年时曾在学校里组织“义和团”,手抡皮带到处吓唬人。  100年前的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北方都处于一种狂迷的状态之中,村村有拳坛,家家练神拳,京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红布包头、手持大刀的拳民,连小脚女人
【毛泽东说:“没有几个右派朋友,我看你首先就不正确”】   1957年6月,毛泽东听取了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汇报“民盟”及民主人士座谈会(5月8日至6月3日,共13次,以及25次工商界人士的座谈会,共有180余人发言)的情况,当他听到罗隆基讽刺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小资产阶级大知识分子”时,愤然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民主党派、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