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古代汉语中“焉”的研究综述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汉语中对“焉”的词性和用法的一般观点是“焉”可作代词、兼词、助词、语气词、副词、连词。位置可在句中,在句末的居多。有的研究者是通过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对其词性和用法进行研究,有的则是将先秦至汉的典籍进行分析计量研究其词性和用法的演变。同时在近30年的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对“焉”是否是兼词也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焉;词性;用法;兼词
  “焉”经历一个由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研究者多是通过对文献中“焉”的词性和用法进行计量分析,然后归纳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并且得出其历时演变。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对该领域中的一些普遍观点提出质疑。其中最为热点的是“焉”是否是兼词,以及对兼词这一概念的异议。这些到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定论,所以还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焉”的词性
  (一)“焉”字兼词说。连元通过对《史记》中“焉”的研究,认为“焉”作兼词 ,相当于“於(于)”加上代词,表示与谓语中心成分有关的处所、对象等。
  张玉金通过对战国出土文献中“焉”的研究,认为“焉”作兼词,有“焉、安”两种写法。将兼词“焉(安)”的用法分为七种,分别是施事、受事、表示对象、与事、伴随、比较、范围、时间。
  (二)“焉”字语气词说。连元认为“焉”作语气词时可分为三种:①谓语中心成分后有补语、宾语。②谓语中心成分之前有表示对象的状语。③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体词性词组作谓语中心成分,并且不需要补出处所或对象。
  张玉金提出“焉”作语气词时只在表陈述语气词,并不表示疑问、测度、感叹等语气。并且有“焉、安、言”三种写法。
  (三)“焉”字其他词性。连元认为“焉”作代词,可分别作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可作助词。
  张玉金认为“焉”可作顺承连词,有 “焉、安、按、案”四种写法,表示时间的前后关系。
  许家璐则在认为“焉”有指示代词,疑问词、语气词的同时,提出“焉”具有连词的性质。且其认为语气词“焉”是由指示代词“焉”演化而来的。
  二、“焉”的用法演变考略
  (一)“焉”在句中位置的演变。张归壁通过对先秦至汉的传世经典中的“焉”分别进行计量分析,得出:①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出现“焉”字。②春秋以前的作品中“焉”字一般不单独用于谓语之前。③春秋末及战国时期的典籍中“焉”字被大量用于谓语之前。④汉以后,一般的叙述性语言极少在谓语前用“焉”。
  (二)“焉”的词性演变。连元认为“焉”的演变主要是作语气词增多。从先秦到西汉,“焉”明显虚化。
  李小军认为主观性对语气词的发展演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指出由于主观移情的作用,“焉”的句法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语法化为语气词。
  三、对“焉”是否是兼词的研究
  (一)介词兼代词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提到“‘焉’代‘于是’者,指事也,代‘于此’者,指地也。”【1】其中“于”是介词,“是”、“此”是代词。
  董希谦认为兼词“焉”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并认为“焉”的代词性消失的用法是由兼词“焉”演变而来的。
  何乐士、洪成玉、荆贵生、连元、张玉金也持同样的看法。
  (二)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提出“焉”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示代词指的是某一范围和方面,经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表示停顿。
  (三)决断词说。李佐丰认为“焉”是一个兼有指代作用的决断词。依据有二:一是“于之”在古书中很少见;二是将“焉”理解为“于是”等,已经取消了其决断作用。
  (四)否认兼词说。关树法认为“焉”不是兼词。①从形成兼词的语音条件来看,“焉”不具有合音的条件。②从形成兼词的构词条件来看,“焉”不是“于”和“是”(或“之”、或“此”)的结合体。③他认为“焉”只是一个代词。④按语法学的要求把“焉”定为兼词,则是一种误解。
  王世华持同样的看法。
  王立军和王永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焉不是兼词:①兼者与被兼者理应处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而训释词和被释词则大多居于不同时代。②从兼词的定义来看,不存在合音词,也不存在兼词,只有合音字。③从兼词的印证来看,“焉”可以作为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承接副词、语气词这四种主要用法,但不能用这四种用法来解释兼词“焉”。
  根据对前面研究者所做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对“焉”的词性和用法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焉”进行计量分析,并做出归纳,以达到分析全面的目的。
  2.通过以往的研究,“焉”的词性种类的范围已基本确定,主要有代词、兼词、助词、语气词、连词这些分类。
  3.在考略“焉”的历时演变的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焉”在谓语成分前后位置的变化,二是“焉”的词性演变过程。
  4.对于“焉”是否是兼词有不同的看法。何乐士、董希谦、洪城玉等人认为“焉”是兼词,而关树法、王世华、王立军和王永安则认为“焉”不是兼词。他们分别从合音条件,构词条件,时代性特征等多个角度对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定论,所以在这方面可以深入研究。
  注释:
  【1】马建忠. 《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54页,2007.
  参考文献:
  [1]董希谦,《古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2]关树法,焉并非兼词——兼论兼词形成的条件,辽宁大学学报,1986 (1).
  [3]王世华,破 “兼词”说一一兼谈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89 (2).
  [4]洪成玉,《古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年.
  [5]张归壁,“爰”“焉”用法演变考略一一兼谈《天问》的作者,古汉语研究,1990 (4).
  [6]王立军,王永安,“焉”字兼词说质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4).
  [7]连元,《史记》中“焉”字用法研究,北方论丛,1997 (2).
  [8]荆贵生,句尾 “焉” 字的词性及辨别方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1).
  [9]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10]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12]许家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7年.
  [14]李小军,从指代到语气,从句法到语用——以“者”“焉”为例试论主观性对语气词形成的影响,汉语史学报,2008 (1).
  [15]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焉”的研究,语言科学,2008 (4).
  作者介绍:陈姗姗(1995—),女,籍贯:河南商丘,河南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应当明确教学的原则,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教学效益的增强,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大大提升,这一点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之一。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实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的基本现状,同时对不断提升教学效率的手段和措施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当前不断进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发展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分析;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素质日显重要。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然而如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长的娇生惯养以及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让部分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这就警示我们幼儿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礼仪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教育作用  我国素以“
期刊
摘 要:时至今日,我国基层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有关数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针对数学文化价值研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笔者基于文化角度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如下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探讨数学文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实践性。  关键词:数学文化视角;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是数学自身发展集聚形成的一种价值属性,它涉及思想、审美和内在精神等多个层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气事业的蓬勃发展,自动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生产活动中广泛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同时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的问题,也成为电气自动化的焦点问题,如何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成为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现状,阐述了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必要性,提出从设计、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散热维护四个方面提升电气控制设备可靠
期刊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围绕本体论展开,本体论是古代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到了近代之后,认识论逐渐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这主要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近代社会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自然科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与此伴随出现的问题便是知识论尤其是认识论的问题,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这个周遭的世界如何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因为这是人们获得科学知识并利用知识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唯
期刊
摘 要: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国家发展及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家庭或父母等原因出发,对比和分析引发儿童学习焦虑感的原因,说明中美两个不同的制度、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都会使孩子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感,只是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俄可行性建议。
期刊
摘 要:在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过程当中可信性是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其核心内容在其对于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等在研究验证过程的科学结合。在此,本文将在以国际计量经济学术界对可信性问题三次重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并取得重大进展,了解清楚计量经济学在探索客观经济世界的过程当中的本质意义。进而针对其在研究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错用与滥用的普遍现象。且从三个方面来重点阐述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来源,从
期刊
宗教从一产生就意味着它脱离不了世俗世界,到彼岸必须从此岸出发。而从此岸出发采取种种能够为世俗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达到超越世俗的目的。这种世俗性是必不可少的。  道教既然是一种宗教,从一开始就免不了有它的世俗性。 然而道教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汤一介先生在《早期道教史》里面说道:“道教和其他宗教派别相比,从一开始就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其他宗教大都要解释‘人死后如何’的问题,而道教所要求解决的却是‘人如何
期刊
摘 要:在《至乐》一文中,庄子以别具一格的见解和切入角度,辩证地论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生死观,统一于以“道”为美的核心思想之上,直至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至乐无乐;哲学意义;美学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及美学源头之一。在前人老子以“道”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之上,道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秀特质。虽然其“荒诞”的寓言故事和“无端崖之辞”看似令人费解,但
期刊
教学质量关乎学生的前途,关乎学生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但边远乡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信息闭塞、身兼数职、工作盲目等现象,特别是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方针下,边远乡村的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则是边远乡村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边远乡村学生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语言存在障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狭窄,新的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很难适应。那么,如何提高乡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