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性模式理论视角论羊报的信息传播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fay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汛情的晴雨表,因此,甘肃汛情的准确预报对于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年代,羊报以其时效性高、成本低、传播噪音小等优势,成为传递汛情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线性模式理论出发,分析了羊报产生的背景、方式及其特点。
  [关键词]羊报;信息传播;线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29—02
  
  一、羊报信息传播产生的背景
  
  近代甘肃的黄河沿岸地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据兰州百年大事记记载,近代甘肃境内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如下: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皋兰、榆中大雨雹,民饥。1842年夏兰州大水,秋,兰州雹雨伤禾苗。道光二十四年(1844)5月榆中暴风雨达二时许……水深尺余,冲没田地、民房甚多,居民死八人,伤20余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兰州夏大水,秋雨雹。1848年8月皋兰黄河水大涨,冲没沿河各滩田地甚多。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黄河暴涨,兰州、榆中沿河及东部各滩田产、房屋淹没甚多,灾民无处栖居。15日后水始退。咸丰八年(1858)六月黄河水大涨,兰州冲断浮桥,盐场堡沿河淹死百余人。同治七年(1868)五月黄河水涨,淹没河滩田地、房屋甚多。光绪十年(1884)六月,兰州大雨,黄河水溢,冲毁房屋、田地甚多。光绪十一年(1885)黄河暴涨,兰州黄河溢。光绪十五年(1889)榆中浩门河水暴涨,冲走浩门桥、迎善桥,田禾损失甚众。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黄河上游暴涨,漂来大木甚多,沿河冲击成堆。光绪三十年(1904)兰州地区黄河因雨暴涨……淹没东郊十八滩,灾民2万余人,损失极大。宣统元年(1909)6月大雨,黄河暴涨,冲断兰州黄河浮桥铁索,桥船冲至靖远始泊岸。
  由于甘肃处在黄河上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兰州成为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汛情的晴雨表。因此,甘肃的汛情对于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就有根据经验和观察对洪水进行定量预报的记载。《宋史·河渠志》载:“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即根据初春信水的涨幅,预测七八月伏秋大汛的涨幅。可见100年前已开始有纯经验性的洪水长期预报。古代也有自上游向下游的报汛制度。黄河上的报汛制度最初记载于明代万历初年,《治水筌蹄》载:“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汛情传递采用军情传递系统飞马报汛,可见当时政府对报汛制度的重视。明代传递汛情的方式是仿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的办法,创立了乘快马传递汛情的制度。这时的报汛从潼关开始,清代又向中上游延伸。乾隆二十二年(1757),淮河中游之罗山县、息县和固始县等均仿照黄河预报方式,设立水志,一俟涨水,上游即填报滚单向下游传递,“下汛接得此单,即同本汛滚单一并飞递下汛,逐程传递,则驰报不致迟延,而下游得以预备”。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亲自指示:“著行文陕西总督,转行宁夏同知,遇黄河水涨时,将涨水情形作速报知总河、河南巡抚。约二十日即报到,务期预为修防。”宁夏水志位于今青铜峡水库大坝左岸。以后,所报水情又上延至兰州。是年开始用“混脱”装载文报向下游传递水情。在皋兰、青铜峡设立水桩,遇到黄河涨水,便以羊报报警。羊报是水卒利用羊皮筏子作为交通工具,顺黄河漂流以传递汛情。
  
  二、羊报传播信息的方式
  
  羊报产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了近代甘肃,这种传递水情的方式依然沿用。清湘潭诗人张九钺在《陶园诗集·洛中集》中《羊报行》一诗对羊报做了详细的描述:“羊报行,黄河报汛水卒也。河在皋兰城西,有铁索船桥横亘,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深。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今河南省)水高一丈。利用羊报,先传水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麻油,令水不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食不饥丸,腰系水签数十,至河南境,缘溜掷之,顺流如飞,瞬息千里。汛警时,河卒操急舟于大溜(流)俟之,拾签知水尺寸,得预备抢护。营弁以舟飞邀报卒登岸,解其缚。人尚无恙,赏白金五十两,酒食无算。令乘舟从容归,三月始达。余闻而壮之,做羊报行。”
  张九钺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羊报传递信息的过程。当时在今兰州黄河铁桥两侧分别竖起了两根铁柱,号称“将军柱”。两根铁柱之间用铁索维系木船制成了浮桥,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交通要道,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将军柱上面按照一定尺寸刻有刻度,用来测量黄河水位。将军柱上面的水位刻度上涨1寸,下游河南省的水位就会上涨1丈,这时水卒就会利用羊报向下游传递汛情。一般是挑选出彪悍壮实、水性好的水卒,给他缚上浸过油的羊皮袋,防止羊皮袋漏水,充当救生圈,再在水卒腰上系上十几根“水签”(即报信工具,上面写有兰州黄河汛情),然后顺水浮流而下,开始了极其艰苦的征程,“报卒骑羊如骑龙,黄河万里驱长风”。水卒要在一路上劈斩恶浪,巧避险礁,顺流如飞,直到黄河下游。水卒沿着黄河急流而下的同时要在固定地点投下水签,当地水卒早已在等候,专门负责拣捞水签。他们按照水签所示的水位高度,命令河工加固堤防,防止水患,真是“河西兵望操飞舵,羊报无声半空堕。水签落水不知惊,一点掣天苍鹘过。紧工急埽防尺寸,荥阳顷刻江南近”。水卒最后到达中州,当地水兵驰船接水卒上岸,解除羊皮袋,当地官员会赏银50两,另外酒饭招待,休整后水卒将步行返回,3个月后抵达兰州。
  这就是清政府利用羊报传递紧急汛情信息的史实,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对羊报给予了高度评价:“是知在未通电报时,羊筏通报实为最迅速之方术。”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由北洋大臣奉旨在甘肃设立电报局,这种利用羊报传递水情信息的手段才被电报替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引进电话用于黄河,防汛通讯开始步人现代化。
  
  三、羊报信息传播的特点
  
  如果单纯考察羊报的信息传递过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比较高效的组织传播,也可以看作行为的线性模式传播,整个传播过程由几个关键因素组成。报卒(即信源也就是讯息的传送者)向信宿(即下游各接收水签的地点)发出讯息,信宿从讯息中获得意义。而整个漂流路段即信道,也就是传播的通路。利用羊报这种形式向黄河下游来传递水情信息,是甘肃近代社会中的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羊报的传递水情方式是靠水卒借助羊皮袋顺水漂流,每次出发报汛往往是黄河涨水之时,“顺流如飞,瞬息千里”,加上水卒水性较高,连夜赶路,中途不能休息。尽管从兰州到河南境内有数千里之遥,但两天左右就可以完成信息传递,这与以前的飞马报汛相比,时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在采用羊报传递水情以前,采用乘快马传递水情,并且设立驿站,每30里为一站。从水情信息发出到完成整个信息传播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信息传播成本。羊报的整个传播过程由报卒一人完成,报卒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过程的报酬只有白银50两,传播成本较以前大大降低。
  第三,传播中噪音较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外界各种因素还可能成为噪音,即除了信源有意传播之外的一切东西。噪音会影响传播效果。一般信息传播过程会出现四类噪音:第一为语义噪音,即传播过程参杂的专业术语或个人以及群体使用的特殊语言:第二为物理噪音,即存在于接受者之外的噪音;第三为心理噪音,即传播者对他人或讯息的偏见、偏向和既有倾向:第四为生理噪音,即传播过程中生物学方面的影响,如传播者生病、疲劳或饥饿。分析羊报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看出整个过程最有可能影响传递效果的是生理噪音,但这些报卒都是彪悍壮实、训练有素的水兵,正如《羊报行》中所记载报卒的精神和生理状态,“报卒下羊气犹腾,遍身无一泥沙印”,“回头笑指河伯迟,涛头方绕三门吼”。以前快马传递汛情信息经过无数个驿站的交接,有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准确,四类噪音都有可能出现。而羊报从出发到完成信息传播,是由水卒一个人来担任主要的传播者,同时所传递的信息早已写在水签上,不可能出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
其他文献
[摘要]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支,唐初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居夏州。宋咸平五年迁灵州,建政权。天圣六年(1023),首领李元昊率兵击败甘州回鹘,置镇夷郡,设宣化府。1038年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攻灭为止,西夏统治甘州正好是200年。党项人首领崇尚汉文化,统治期间大量翻译儒家经典,以教其贵族子弟。设文思院,搜罗各种工匠,发展手工业,他们炼铁、锻铠甲,也曾设立铸钱机构,模仿汉人铸造
锁孔入路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原则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要求[1],越来越多的被神经外科医生接受并使用,眉弓锁孔入路结合门镜效应和颅底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
将文物标本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陈列展览固然重要,陈列展览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本文针对陈展文物
[摘要]“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之中,经长久反复运用后获得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作为稳定的所指形成了诗语的意象结构。本文分析了“燕”与“雁”这两个诗语意象的形成、固定及丰富。  [关键词]燕;雁;诗语意象  [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5-03    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鸟类,“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中。且经人们
[摘要]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南线和北线,北线过黄河的渡口就在靖远境内。由于走的路线不固定,因而在靖远境内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渡口,它们是鹯阴古渡、虎豹口渡口、索桥古渡、乌兰津与白卜渡。本文对这些古渡口的具体位置以及丝绸之路的具体过河路线进行了考证,以期揭开历史的迷雾。  [关键词]靖远;黄河古流口;路线  [中图分类号]K928.79[文
塔河油藏属于大型碳酸盐岩裂缝和岩溶缝洞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研究其井间连通类型可以为后期注水开发奠定基础,并且是进一步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井间连通类型的研究主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本院于2011-10—2012-10住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
刻葫芦是一门诞生于兰州,而后风靡全国的民间技艺。从清末到今天短短100多年间,兰州刻葫芦不仅赢得了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而且传向了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文化大使”。  葫芦在民间谐音于“福禄”,加之葫芦多籽,在民间往往象征着多子多福。同时,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娲遇到大洪水时,躲在一个大葫芦中才得以逃生。故此,在民间,葫芦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民间传言,当时有个姓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