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借助教学设计之力,实现小学思品课堂生活化,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激发动力。教师巧借媒体情境创设、巧借生活故事展示、巧借实践活动验证,都能够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优化设计;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501
小学阶段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策略,巧借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活学生生活感知;巧借生活故事,通俗展示生活道理,启动学生生活认知;巧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塑造生活品质,进而全面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社会性认识。
一、巧借媒体情境,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小学生比较喜欢直观、生动的事物,更喜欢自己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在学习苏教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塑料袋、直尺、漂亮的发夹、水盆、雨衣、儿童玩具……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塑料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师展示塑料的由来并让学生讨论塑料的优势,师生一起概括总结。然后,教师巧借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路边的树木上挂着各种塑料袋;小河中、土地上堆满了各种塑料盒、塑料垃圾;随处可以看到的垃圾焚烧,黑烟滚滚。由此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视频对生活情境重现,一个个典型的“白色污染”情境,碰触学生的心灵,学生直观感受到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的麻烦,积极思考解决污染的办法。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白色污染”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感受到塑料制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了许多的便利,但是也带了不可逆转的“白色污染”,从而认知到我们要从我做起,少用塑料制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设计的生活教学情境,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冲击,学习自然顺利进行。
二、巧借生活故事,启动学生生活认知
由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多为抽象、理性的教学内容,又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实例,巧借生活故事启发学生认知。
在学习《父母的疼爱》时,教师播放歌曲《爸爸妈妈》,先让学生从歌词中,领略父母的爱,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讲父母对自己疼爱的真实故事,有的学生说:“每次我生病的时候,父母都特别担心,时刻陪着我,给我喂药、做好吃的给我吃,没有任何怨言,直到我感冒完全好。”有的学生说:“不论刮风还是下雨,父母都亲自接送我上学,记得有一次突然下大雨,我们没带雨伞,爸爸直接用外套给我挡雨,自己却被雨水淋透。”真实的生活故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学生因此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心灵受到洗礼,在课堂上他们纷纷表示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父母的疼爱,由此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启发学生的生活认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
三、巧借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生活品质
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靠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巩固强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向鲜活的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感悟。这种巧借实践活动的方式,能够促使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在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扫地小组、拖地小组、擦桌子小组、擦玻璃小组。学生劳动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组分享劳动滋味。由于这是一种新的上课方式,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很高,每个学生都主动地谈自己劳动的感受,学生们一致认为劳动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干净明亮的教室,就很有成就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去采访学校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比如,教师、门卫保安、图书管理员、餐厅厨师等,了解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体会他们的劳动感受。经过实地采访之后,学生明白学校的正常运行,都是靠这些不同岗位的人默默地付出换来的。由此,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师通过巧借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亲自劳动中体验劳动,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学生经过采访感受别人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显著。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借力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能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有效性,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成长,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责编韦淑红)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优化设计;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501
小学阶段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策略,巧借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活学生生活感知;巧借生活故事,通俗展示生活道理,启动学生生活认知;巧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塑造生活品质,进而全面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社会性认识。
一、巧借媒体情境,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小学生比较喜欢直观、生动的事物,更喜欢自己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在学习苏教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塑料袋、直尺、漂亮的发夹、水盆、雨衣、儿童玩具……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塑料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师展示塑料的由来并让学生讨论塑料的优势,师生一起概括总结。然后,教师巧借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路边的树木上挂着各种塑料袋;小河中、土地上堆满了各种塑料盒、塑料垃圾;随处可以看到的垃圾焚烧,黑烟滚滚。由此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视频对生活情境重现,一个个典型的“白色污染”情境,碰触学生的心灵,学生直观感受到塑料制品给生活带来的麻烦,积极思考解决污染的办法。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白色污染”的视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感受到塑料制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了许多的便利,但是也带了不可逆转的“白色污染”,从而认知到我们要从我做起,少用塑料制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设计的生活教学情境,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冲击,学习自然顺利进行。
二、巧借生活故事,启动学生生活认知
由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多为抽象、理性的教学内容,又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实例,巧借生活故事启发学生认知。
在学习《父母的疼爱》时,教师播放歌曲《爸爸妈妈》,先让学生从歌词中,领略父母的爱,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讲父母对自己疼爱的真实故事,有的学生说:“每次我生病的时候,父母都特别担心,时刻陪着我,给我喂药、做好吃的给我吃,没有任何怨言,直到我感冒完全好。”有的学生说:“不论刮风还是下雨,父母都亲自接送我上学,记得有一次突然下大雨,我们没带雨伞,爸爸直接用外套给我挡雨,自己却被雨水淋透。”真实的生活故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学生因此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心灵受到洗礼,在课堂上他们纷纷表示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父母的疼爱,由此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启发学生的生活认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
三、巧借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生活品质
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靠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巩固强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向鲜活的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感悟。这种巧借实践活动的方式,能够促使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在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扫地小组、拖地小组、擦桌子小组、擦玻璃小组。学生劳动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组分享劳动滋味。由于这是一种新的上课方式,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很高,每个学生都主动地谈自己劳动的感受,学生们一致认为劳动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干净明亮的教室,就很有成就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去采访学校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比如,教师、门卫保安、图书管理员、餐厅厨师等,了解这些人是如何工作的,体会他们的劳动感受。经过实地采访之后,学生明白学校的正常运行,都是靠这些不同岗位的人默默地付出换来的。由此,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师通过巧借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亲自劳动中体验劳动,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学生经过采访感受别人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显著。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借力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能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有效性,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成长,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