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爽的梅雨过后,猛地几个晴日突然让人觉得格外炎热。阳光在一整天里完成了从东到西一百八十度地照射整个村庄里所有房屋的使命。这些房屋被迫吸收的热能,只能在没有方向感的黑夜里,迫切地向四周释放开去。我们在屋子里成了蒸笼里的馒头或者包子。
是夜,母亲、我、妻子、女儿、外甥女挤在二楼西边的小卧房里吹空调,一整夜我们都将在一起入眠。本就小的卧房里一张大床边上铺上了凉席。我把空调的风向调整到可以迎面吹来的角度,并定格到记忆模式。这样的场景仿佛童年时,我们在土坯房前的稻场上露宿的夏夜。我们集中在一块儿,用板凳支起木制的硬铺板,只身躺在上面。板凳和硬铺板的朝向、角度都是父亲给指定的。风迎面吹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丢弃了手中的棕叶制成的蒲扇。没风的时候,母亲总是叮嘱我们怎样拿蒲扇,以什么样的角度、频率摇动,说是只有这样才能将风引来。我和妹妹是无论如何都听不进去的,我们手中的蒲扇更多的时候是用来驱赶蚊子、拍打蚊子的,只是很多时候蚊子没有拍到,第二天醒来手臂上多了几道红红的印子。
稻场上的风什么时候起、风向、风速都有着它固有的规律,父亲把这规律摸得滚瓜烂熟。当然,父亲烂熟于心的还有门前那条长江一年四季的变化。现在想来,父亲的观风本领很多时候是来自对于江水的察觉罢了,因为我越来越相信风与水一定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渐渐长大的我,慢慢发现父亲摆放板凳的位置,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他不用去刻意寻找,每一年的梅雨过后,往年摆放板凳的凹印便呈现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之下,每一次父亲弹飞的烟蒂带着微弱的火光总能准确地落到某个凹印里,我顺着火光的弧线把板凳腿镶入凹印之中,那个被压灭、压扁的烟蒂正好是垫稳一整条板凳的绝佳支点。父亲常说:“一个烟蒂所承受的压力,便是这条板凳在上一年里的磨损。”
母亲体弱,强劲的空调之风不便久吹,待外甥女睡着之后便回东边的大卧房睡。没有睡意的女儿就学着大人的口气对她奶奶说:“您去东边房睡,您放得下心?”母亲笑了,说:“我每隔一会儿就过来看看!”外甥女比女儿小两岁,每年暑假都来家里,一是为妹妹减轻压力,二是两个孙女在一起可以和母亲多一些亲近。东边的卧房是母亲和父亲的,如今父亲走了,母亲失眠的次数也多了,隔一会儿就起来看看外甥女,倒是为她的失眠时光找了个事做。有时,母亲从东房到西房来回个几次,看看、摸摸外甥女,最后在西房同我们一起睡到了天亮。
东房里有父亲还在的时候装的水空调。所谓水空调其实就是把地下水抽起来在风扇式的柜机里绕一大圈制冷管后把水排出,然后用风扇吹制冷管产生冷气。最初几年,电空调还没有研发出省电技术,感觉水空调还比较划算,慢慢地总担心抽空了房屋之下的水之后,整个房屋会不会下沉、倾斜或者倒塌?渐渐地水空调用得少了,电空调被装进了西房。在父母房间的南面是我和妻子的房间,中间隔着一堵墙,同样装着水空调,同样越用越少。
在西房常常被冻醒,身上的被子被女儿抢夺而去,再抢夺回来于心不忍。只好回东房。很多时候透过门帘看见母亲一不开水空调,二不开电风扇,而是手拿着至少有了二十年历史的那把几近散架的蒲扇,有气无力地摇晃着,或卧或坐,神似当年在稻场上引风的姿态,却没有了那份心定气稳和势头。
回东房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睡着。偶尔会听见窗外一些奇怪的声音:比如像老人微弱的叹息声对应着强烈的、急促的、欲哭的婴儿声。听着让人瘆得慌。而我实在想不出隔壁或者对面有相对应的老人和婴儿。声音听得久了让人心堵,就在我推开窗的一瞬间,南北两边、对面的邻居都推开了窗,就连推窗的声响都合着相同的频率和节奏。在远的月光下、近的太阳能路灯下,我们都看见是一只老黄猫与一只小花猫四眼相对,相隔三四米的样子对峙着。没有人清楚原因,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家的猫,或许就是两只野猫吧!不知是推窗的声响惊扰了它们的鏖战,还是好几双人眼的对视让它们心有所惧,匆匆南辕北辙而去。我们关窗,响声的频率和节奏再一次吻合。只是期间谁也没有和谁说话,黑夜里相互喊话的忌讳,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内急得我匆忙下楼打开所有通向最西边的茅房的所有的指路明灯,灯一亮,隔壁的狗就叫了起来,跟着叫声一片。想必先前的猫声狗们是听见了的,却懒得理会。卧室在二楼,茅房在一楼最西面,很是不便。盖房子的时候原本设计了二楼的卫生间,无奈父母总觉得把卫生间放在屋内而且在二楼很不雅观和卫生,只好放弃。关灯回二楼,犬吠之声立马停止。难得安静的瞬间总是被门前赶路的货车给打破。形形色色的嘈杂之声把原本的安宁占得满满当当。如若不是一些猫狗之声入耳,我都似乎已经忘了我所在的地方它還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第二天推开门与邻居问声好,一整天下来的家长里短里,谁都没有提起昨夜的猫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是夜,母亲、我、妻子、女儿、外甥女挤在二楼西边的小卧房里吹空调,一整夜我们都将在一起入眠。本就小的卧房里一张大床边上铺上了凉席。我把空调的风向调整到可以迎面吹来的角度,并定格到记忆模式。这样的场景仿佛童年时,我们在土坯房前的稻场上露宿的夏夜。我们集中在一块儿,用板凳支起木制的硬铺板,只身躺在上面。板凳和硬铺板的朝向、角度都是父亲给指定的。风迎面吹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丢弃了手中的棕叶制成的蒲扇。没风的时候,母亲总是叮嘱我们怎样拿蒲扇,以什么样的角度、频率摇动,说是只有这样才能将风引来。我和妹妹是无论如何都听不进去的,我们手中的蒲扇更多的时候是用来驱赶蚊子、拍打蚊子的,只是很多时候蚊子没有拍到,第二天醒来手臂上多了几道红红的印子。
稻场上的风什么时候起、风向、风速都有着它固有的规律,父亲把这规律摸得滚瓜烂熟。当然,父亲烂熟于心的还有门前那条长江一年四季的变化。现在想来,父亲的观风本领很多时候是来自对于江水的察觉罢了,因为我越来越相信风与水一定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渐渐长大的我,慢慢发现父亲摆放板凳的位置,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他不用去刻意寻找,每一年的梅雨过后,往年摆放板凳的凹印便呈现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之下,每一次父亲弹飞的烟蒂带着微弱的火光总能准确地落到某个凹印里,我顺着火光的弧线把板凳腿镶入凹印之中,那个被压灭、压扁的烟蒂正好是垫稳一整条板凳的绝佳支点。父亲常说:“一个烟蒂所承受的压力,便是这条板凳在上一年里的磨损。”
母亲体弱,强劲的空调之风不便久吹,待外甥女睡着之后便回东边的大卧房睡。没有睡意的女儿就学着大人的口气对她奶奶说:“您去东边房睡,您放得下心?”母亲笑了,说:“我每隔一会儿就过来看看!”外甥女比女儿小两岁,每年暑假都来家里,一是为妹妹减轻压力,二是两个孙女在一起可以和母亲多一些亲近。东边的卧房是母亲和父亲的,如今父亲走了,母亲失眠的次数也多了,隔一会儿就起来看看外甥女,倒是为她的失眠时光找了个事做。有时,母亲从东房到西房来回个几次,看看、摸摸外甥女,最后在西房同我们一起睡到了天亮。
东房里有父亲还在的时候装的水空调。所谓水空调其实就是把地下水抽起来在风扇式的柜机里绕一大圈制冷管后把水排出,然后用风扇吹制冷管产生冷气。最初几年,电空调还没有研发出省电技术,感觉水空调还比较划算,慢慢地总担心抽空了房屋之下的水之后,整个房屋会不会下沉、倾斜或者倒塌?渐渐地水空调用得少了,电空调被装进了西房。在父母房间的南面是我和妻子的房间,中间隔着一堵墙,同样装着水空调,同样越用越少。
在西房常常被冻醒,身上的被子被女儿抢夺而去,再抢夺回来于心不忍。只好回东房。很多时候透过门帘看见母亲一不开水空调,二不开电风扇,而是手拿着至少有了二十年历史的那把几近散架的蒲扇,有气无力地摇晃着,或卧或坐,神似当年在稻场上引风的姿态,却没有了那份心定气稳和势头。
回东房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睡着。偶尔会听见窗外一些奇怪的声音:比如像老人微弱的叹息声对应着强烈的、急促的、欲哭的婴儿声。听着让人瘆得慌。而我实在想不出隔壁或者对面有相对应的老人和婴儿。声音听得久了让人心堵,就在我推开窗的一瞬间,南北两边、对面的邻居都推开了窗,就连推窗的声响都合着相同的频率和节奏。在远的月光下、近的太阳能路灯下,我们都看见是一只老黄猫与一只小花猫四眼相对,相隔三四米的样子对峙着。没有人清楚原因,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家的猫,或许就是两只野猫吧!不知是推窗的声响惊扰了它们的鏖战,还是好几双人眼的对视让它们心有所惧,匆匆南辕北辙而去。我们关窗,响声的频率和节奏再一次吻合。只是期间谁也没有和谁说话,黑夜里相互喊话的忌讳,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内急得我匆忙下楼打开所有通向最西边的茅房的所有的指路明灯,灯一亮,隔壁的狗就叫了起来,跟着叫声一片。想必先前的猫声狗们是听见了的,却懒得理会。卧室在二楼,茅房在一楼最西面,很是不便。盖房子的时候原本设计了二楼的卫生间,无奈父母总觉得把卫生间放在屋内而且在二楼很不雅观和卫生,只好放弃。关灯回二楼,犬吠之声立马停止。难得安静的瞬间总是被门前赶路的货车给打破。形形色色的嘈杂之声把原本的安宁占得满满当当。如若不是一些猫狗之声入耳,我都似乎已经忘了我所在的地方它還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第二天推开门与邻居问声好,一整天下来的家长里短里,谁都没有提起昨夜的猫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