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湾刻书:绵延百年书墨香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的浒湾镇紧傍抚河北岸,素有江南重镇之美称。赣东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即称赞浒湾出书之盛。金溪书既是一种特定书籍的统称,也是一门传世手艺,更是金溪浒湾镇的荣华旧梦。赣版古籍在我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溪浒湾的雕版印刷久负盛名。昔年雕版印书的辉煌在流逝的时光中渐行渐远,但几百年积淀下来的墨韵书香不曾消散。
  雕版印刷的夕照华彩
  浒湾镇雕版印刷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代,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全盛时,浒湾镇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旧学山房等六十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的工匠有上千人,经史子集、戏曲话本、书法碑帖都能刻版刊行。旧版《辞源》中有“金溪浒湾男女皆善于刻字印书”、“纸不到浒湾不齐”、“书非赣版不放心”的记载。
  木刻印书业的兴盛为金溪赢得了“江南之书乡”的誉称,创出了“江西版”的称号,也让浒湾成为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北京、武汉、浒湾、四堡)之一,长期饮誉全国刻书行业。
  金溪雕版印书的工艺流程烦琐而复杂,分工精细,非能工巧匠不能刻。刻板是雕版印书的关键,需由优秀的工匠把好版面配字设计关,字体普遍采用宋体,特殊的才用隶、篆、行、草等字体。如加朱批与圈点则另刻套板。因刻字工匠技术有高有低,故一块版常采用二人分工合刻的办法,以达到全部书版一致的目的。
  浒湾书铺街,书香百年不散
  由于浒湾木刻印书业的发达,相应地刺激了其他商业的繁荣。据清同治年间的《金溪县志》记载,那时驿道上车马往复,抚河里悼歌声声。车船运来刻字的木材、印书纸张、工具、生活必需品等,运走装订好的各种木刻印书。故此,浒湾街上的书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非常兴旺。年深日久,浒湾形成了前后两条书铺街。
  这里也流传着一些故事。
  据说,素有神童之称的汤显祖十二三岁时曾随爷爷汤懋昭从抚州坐船到浒湾富坊汤家。趁大人们高谈阔论、划拳吃酒之际,小汤显祖便溜到书铺街看书。他一家一家地看过去,在王世茂的車书楼里,他忽见一套《象山先生文集》,非常高兴。南宋时,金溪出了个陆九渊,号象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小汤显祖正想了解什么是“象山心学”,不想遇此好书,高兴得手舞足蹈。据说,后来汤显祖写《牡丹亭》也得到过书铺街人的启示。
  还有一个说浒湾插图刻得好的故事。传说那年浒湾来了个版刻绣像的师傅,刻啥像啥,人称“神刀”。中秋节时,工匠们聚在洗墨池会仙桥赏月,有外地人望月思乡。有人说:“如果有仙女下凡和我们歌舞一番该多好啊!”“这有何难,我们神刀师傅就有这个本事。”在大家一致的鼓唆下,神刀师傅摆上香案,供奉了几版绣像。果然,在香烟缭绕中,一队仙人飘然而下,长髯仙翁吹弹歌唱。绿鬓仙姬应律起舞,前后书铺街上的人都轰动了。这时,有一官家公子走火入魔,竟拉住了一位仙姬。仙班见状,拂尘一挥,渐渐远去。而那小子却扑通一声从桥上掉下水去,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其打捞上岸,他手里还捏着半页神刀师傅刻印的美人图哩。
  故事总是那么有趣,浒湾古镇就像一部读不完的古书。那些幸存的雕版、古籍似乎仍带着先辈们的声音和体温,那些农耕社会的传统手艺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民风民俗、市井行规,虽已渐行渐远,却依然牵动着人们的情感。
  最后的刻书匠
  浒湾刻书业衰败于民国,如今懂得这门技艺的仅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加泉一人。
  王加泉十三岁开始学习雕版,当时这还是被浒湾人看重的本事。王加泉生在浒湾刻书业由盛而衰的年代,在他看来这既有些不幸,又很幸运。他的姑父兼师傅傅笑山是家族中书法最好的,但很严厉,有时还会体罚。
  不过,王加泉很聪明,很快就掌握了雕版的秘诀。作为雕版师傅,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写好字。王加泉从四书五经开始学起,一笔一划照着描“画”。虽然没有人传授书中的意思,但在雕版之前,书都要看过。
  “画”的方式是:拿一根削尖了的筷子,在一盆沙子上,师傅怎么写,他就怎么“画”。“画”的既有草书,也有楷书。这样“画”的过程,王加泉持续了几年,只是为人们一句“字很好啊”。一个刻板其实就是一件书法作品。
  学完刻板之后,王加泉要学的是印刷。这对技巧、力量和速度都有要求,不比“画”版轻松。无论什么样的纸张、墨材,印出来的字都不能有丝毫残墨。
  印完之后,要完成书籍出厂的最后一道工序——装订。以为终于是轻松的工序了,却是最难的。“印的时候,纸可能偏了、斜了,但装订的时候都要调得整整齐齐。”王加泉说,“而且一天要装订上百本才能算合格。”
  书版实际就像一块扩大了的阳文印章。北宋时,毕昇因感到雕版的费工费时,发明了活字印刷,即现代铅字排印的老祖宗。如今,在王加泉家中,既存有铅活字的板架,也存有旧日雕刻的书版。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印刷方式,铅活字虽然方便,但组成的书版只能一次性使用,对于需要反复印刷的传统古籍显然不合适。而易保存的古书版不仅是手艺的载体,还具有文物价值。
  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籍的人都知道,在清末石印和铅字传入之前,我国绝大部分书籍都是雕版印刷而成的。各地无论官方还是私人作坊印书,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雕版印刷。一来,雕版费工虽多,但一旦刻成,只要保管得当,便可永续利用,一套雕版便成为一种财富,可以转让、传承;二来,古代书籍内容多已固定,如四书五经、佛教经典等,一用便几百上千年,刻成书版,可永续使用,故印书作坊尤喜雕版。一旦某书卖完,搬出书版重印,十分方便。而活字版印后便拆,下次需要又得从头再来,只能用一次,其拣字排版也十分繁难,因而并不受欢迎。
  在王加泉的记忆里,他家的店铺中雕版师傅最少,其次是装订师傅,从业最多的是印刷师傅,有一百多个。王加泉从业时已是浒湾刻书的平淡期,收入锐减之后,他给别人印过作业本、鞭炮标签,也给金溪当地人印过家谱。即使如此,王加泉依然信奉祖辈们的那句话:“人在,就不停业。”从百人到父子二人,再到今日一人。
  (本栏目编辑 孙 婷)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人类有五种基本的感觉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覺和味觉,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有人坚持认为人类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可以感知貌似无形的物体。好莱坞还为此拍摄过一部电影,里面讲有人可以见到死去的人,甚至可以和他们对话,这就不太靠谱了。  不过,科学界确实有“第六感”一说,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空间位置的感觉,科学术语称为“本体感受”。天生缺乏第六感的人很难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儿童神经生理学家卡斯滕
期刊
2019年1月,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特别的姿势登上热搜——知否病句赏析,这是因为剧中人物的台词频频出错,就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吐槽说很多语文老师准备用红笔批改。其实,出现台词翻车的古装剧不在少数,而剧中的病句也不应拿来欣赏,应当虚心纠正,并引以为戒。  病句类型一 错别字  错误版本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出自《还珠格格》)  正确版本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
期刊
形容女子之美的成语有很多,比如明眸皓齿、沉鱼落雁、亭亭玉立、倾国倾城等,其中尤以出自曹植《洛神赋》的成语“翩若惊鸿”为代表,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还十分唯美,令人浮想联翩。  成语链接  成语界颜值风云榜  沉鱼落雁  【释义】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期刊
清明时节是缅怀先人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古人的墓志铭。墓志铭最早源于周代,其实是墓志加上墓铭。墓志记述亡者的生平事迹,以散文形式表达,墓铭则是赞颂亡者的韵文。后来合二为一,统称墓志铭。唐宋时期散文兴盛,墓志铭也不乏上乘之作。一起来看看吧!  《柳子厚墓志铭》 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
期刊
当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光束,夜晚便悄悄来临。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端一杯清茶,捧一本书,安坐书房,徜徉在书的海洋,让全身每个细胞都接受文字的洗礼。我爱上了阅读,同时也爱上了每个黄昏来临的夜晚。  我喜欢阅读,在每个宁静的夜晚,我贪婪地吸取书籍的营养。我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金庸武侠小说里的英雄人物,行走江湖,展现英雄本色;我喜欢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被她坚强的性格、顽强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下定
期刊
莎士比亚说:“简明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所谓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文字准确度。例如初中课文《曹刿论战》,仅两百余字,就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怎样做到语言简明  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中心,不要节外生枝。  例如:这种简书是非常笨重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简
期刊
我的奶奶真可谓时尚的风向标!还记得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出去买菜,回来后,她一脸惊奇地看着我说:“好家伙,现在买菜都不花钱咧!用手机扫个码,然后提菜就走了。不对,不对,叫个啥?机付宝,对,机付宝。”奶奶用“普通话”描述的“机付宝”把我和爸爸都逗笑了。  这不,第二天她就有了一部智能手机。  “奶奶学手机的任务交给你了。”阳光下,房前小院里,她搬个小凳子坐在我旁边,戴上老花眼镜,左手一个小本子,右手拿一支
期刊
走进风景秀丽的孔子书院,门前的青石板上有一缕涤荡心灵的阳光化作澄澈醇厚的音律,不经意间闯进我的心房。  一位古稀老人的面前陈列着一排整齐的陶埙。老人双手捧着一枚陶埙放在唇边,阳光正洒在他遍布岁月沧桑的面庞上,他的眼中浮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光芒。呜呜悠悠的埙声里,我仿佛看见黄晕天光、高山流水、迷蒙山色。那朗朗古音汇作一束阳光,穿透历史长河,注入我的心间,令我为之陶醉,为之遐想。  埙声是随阳光吹来的一
期刊
尼罗河畔。  马队渐走渐远,一股令人作呕的腥味横冲直撞在周遭的水汽里,汗珠、马粪味、鱼内脏的血腥味,同水藻、咸湿的空气纠缠不休,竟显出一种诡异的和谐,仿佛这就是城市本身。马队前方,一位少年骑着一匹红棕色的瘦马,他身穿阿拉伯传统月白色粗布长袍,雄狮般塌扁的鼻子,肥厚的嘴唇抿在一起,显出一种少年特有的淳朴与实诚。  他是莫尼卡,一位黑人赶马少年,也是我们此次埃及之行的向导。见到我们后,他热情地称呼我们
期刊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但演得最久的角色叫孩子。这个角色,时间最长,片酬也最贵,每个人都不例外。我的“职业生涯”是在16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的。  我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父亲与母亲,他们从我出生的那一刻便将所有的爱与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在他们的严格管教下,我长大了,我像父亲一样为人耿直,有时也像母亲一样细心谨慎。  小时候的我酷爱武术,父母亲给我报了武术班,可是我没能坚持上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