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黄瓜三大病害的症状、侵染循环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露地;黄瓜;侵染循环;防治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ree big cucumber disease symptoms, disease cycle and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outdoor; cucumber; disease cycle; control methods
1 露地黄瓜三大病害及防治
1.1 疫病
1.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直径可达25㎜,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瓜条或其他任何部位染病,开始初为水渍状暗绿色,逐渐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1.1.2 侵染循环 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1.1.3 农业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植,避免积水。做到及时检查,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1.1.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7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d防治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d,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1.2 白粉病
1.2.1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芬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部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
1.2.2 侵染循环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季上,或温室、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d后再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d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1.2.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无病种子;要求清洁田园,清除病苗及病残体,深埋或烧毁。
1.2.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1.3 细菌性角斑病
1.3.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叶侵染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子叶至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出现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1.3.2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出苗后子叶发病,在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1.3.3 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1.3.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关键词】露地;黄瓜;侵染循环;防治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ree big cucumber disease symptoms, disease cycle and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 outdoor; cucumber; disease cycle; control methods
1 露地黄瓜三大病害及防治
1.1 疫病
1.1.1 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直径可达25㎜,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瓜条或其他任何部位染病,开始初为水渍状暗绿色,逐渐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1.1.2 侵染循环 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1.1.3 农业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植,避免积水。做到及时检查,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1.1.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7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d防治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d,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1.2 白粉病
1.2.1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叶片发病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芬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部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黄枯。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的闭囊壳。
1.2.2 侵染循环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花房里的月季上,或温室、塑料棚瓜类作物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在叶表面,从萌发到侵入需24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d后再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d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1.2.3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无病种子;要求清洁田园,清除病苗及病残体,深埋或烧毁。
1.2.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
1.3 细菌性角斑病
1.3.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叶侵染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子叶至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染病,侵染点出现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
1.3.2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子叶,引起初侵染。出苗后子叶发病,在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1.3.3 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1.3.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采收前10d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