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思敬自1980年代朦胧诗论争开始,参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与批评建设。他行走于诗学问题前沿,对中国当代诗歌做出前瞻性与客观性研究,以史家眼光考察中国诗歌的历史与现状,普及诗歌理念,进行诗歌教育,扶持新人,以人本主义和启蒙批评方式维护诗坛的活力与健康。”①从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看,吴思敬都堪称新诗研究界的“劳动模范”,奠定了他的当代著名诗评家和诗论家的重要地位。
他的主要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冲撞中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诗学沉思录》(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当代诗人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文学原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文学评论的写作》(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文章学》(合著,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主编或编选的著作主要有:《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主潮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校园朗诵诗选》(语文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
吴思敬的重要“诗论家”声誉主要是他的《心理诗学》和《诗歌基本原理》等著作奠定的,他的著名“诗评家”地位主要是由他的《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和《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等论文奠定的。
“在新诗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优秀的诗歌流派或较大的诗歌运动总是有自己的理论家‘保驾护航’。如新月诗派有闻一多,象征派诗歌有梁宗岱,七月诗派有胡风,现代格律诗运动有何其芳,新民歌运动有张光年,朦胧诗运动80年代有谢冕、孙绍振、徐敬亚,90年代有陈仲义。……第三代诗人出现时,给予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家有陈超。90年代出现生活流、个人化写作时,有吴思敬、王珂等为之辩护。……在每一次较大的诗歌创作‘运动’中,新诗理论家们都及时提供了理论支援,特别是当新诗的创作方法及美学原则发生重大变革时,如朦胧诗问世时,理论家的投入更是积极,甚至爆发了影响巨大的‘论争’,政治意识形态还卷了进来。”②在当代诗坛,吴思敬是为“新潮诗歌…‘保驾护航”的诗评家和诗论家,尤其是为“朦胧诗”做出了巨大贡献。
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朦胧诗这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众多读者和诗评家纷纷对其行口诛笔伐之“礼”时,国内关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的第一篇评论《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冲破层层有形无形的阻碍,发表在香港的《诗与评论》上。该文在当时的国内外新诗评论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这篇评论的作者吴思敬自从1978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诗评《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以来,一直辛勤耕耘在诗歌评论这个越来越寂寞化边缘化的园地里。在围绕朦胧诗的论争中,吴思敬先后发表了《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说“朦胧”》《新诗讨论与诗歌的批评标准》等文章,其中的《说“朦胧”》较早地引入了“模糊论”的某些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在诗歌理论界开了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研究诗歌现象的先河。③
1978年到198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期,吴思敬就发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声音。1978年3月II日,《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发表于《光明日报》;5月,《读高士其的科学诗》发表于《诗刊》第5期;7月9日,《为文艺的趣味性恢复名誉》发表于《北京日报》。1979年6月18日《艺术的生命是真实》发表于《人民日报》,12月8日《标语口号与诗》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24日《讓人讲自己的话》发表于《北京日报》,8月3日《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发表于《北京日报》。
9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他在会上做关于诗歌现代化的发言更是“激进”:
得思想解放之先的朦胧诗,有如冲破严冬阴霾的春燕,也阻挡不了它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谢冕在一次座谈会中指出:“近一两年里出现的二批年轻诗人及他们的一些‘新奇’‘古怪’的诗,是新诗史上的一种新的崛起,它‘打破了诗坛的平静’,引起了习惯势力和惰性的惊恐与不安。”思想激进的钟文、吴思敬进一步补充了谢冕这种反规范的意见,认为“这批年轻诗人的诗作不仅是‘新的崛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是方向是未来诗坛的希望,他们必将掀起诗歌发展的大潮”。④
吴思敬“推出”过多位朦胧诗人。1984年1月,《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读顾城的诗》发表于《诗与评论》(香港国际出版社出版)。7月,《追求诗的力度——江河和他的诗》发表于《诗探索》总第10期。1986年9月,《痛苦使人超越——读梁小斌的(断裂)》发表于《星星》第9期。
吴思敬更是舒婷重要的“保驾护航”者。2000年发表的《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认为:“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⑤“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风暴过去之后》等作品在浪漫主义的抒情话语中融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可称之为‘一代人’的心声。”⑥2006年写的《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对舒婷评价更高:“《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年3月。1979年4月在《诗刊》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人,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⑦ 吴思敬还为多位女诗人“保驾护航”。他在《现代女性心灵的自我拯救——读从容的诗》中说:“从容所提出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是有宗教意味的,这当然与人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但是从容提出这一命题的本意而言,是针对当下女性诗歌写作的弊端,而不是为了传播宗教。……从容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其核心就是希望在诗歌写作中融入禅宗思维,提升诗歌的精神高度,从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使女性书写从琐屑的生活流与狭隘封闭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如法国诗人让·罗贝尔所言,让诗歌‘中止绝望,维系生命’。”⑧
吴思敬的一些论文也奠定了他的“诗论家”地位。1980年5月写的《把心灵的波动铭记在物体上》(《星星诗刊》 1981年第9期):“诗应当是发自心田的流泉,是拨动心弦的颤音,是点燃心灵的火种,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⑨l9 84年写的《诗的主体性原则》强调:“诗的主体性原则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整版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⑩2012年4月写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天空的人》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诗人都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芸芸众生。他不仅要忠实地抒写自己真实的心灵,还要透过自己所创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面向天空的诗的世界,展开自觉的人性探求,坚持诗的独立品格,召唤自由的心灵,昭示人们返回存在的家园。”?
吴思敬没有出版过论述新诗诗体的专著,却是重要的诗体理论家,还是“自由诗派”的领袖。一直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2013年出版的《吴思敬论新诗》由他自己编著,精选了他一生中的优秀诗论30篇,多篇涉及诗体建设,如《诗体略论》《论新诗的分行排列》《短时存贮容量限制与诗的建行》。他的代表作《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被放在首位,这篇论文的四个小标题充分显示出他的自由化诗体观:“‘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是从内在精神角度对新诗品质的概括”?“‘新诗是自由诗’标明了自由诗在新诗中的主体位置”?“自由诗在新诗中具有本原生命意义与开放性的审美特征”?“公用性与稳定性的缺失使现代格律诗难以与自由诗相抗衡”?
吴思敬主张的不是极端的诗体自由,他推崇的是诗的自由精神:“‘自由’二字可说是对新诗品质的最准确的概括。这是因为诗人只有葆有一颗向往自由之心,听从自由信念的召唤,才能在宽阔的心理时空中任意驰骋,才能不受权威、传统、习俗或社会偏见的束缚,才能结出具有高度独创性的艺术思维之花。而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理解,恐怕也不宜把‘自由诗’狭隘地理解为一个专用名词,而是看成新诗应该是‘自由的诗’为妥……这里所谈的与其说是一种诗体,不如说是在张扬新诗的自由的精神。”?吴思敬十分赞赏蔡其矫的直率说:“2005年在广西玉林举行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记者向老诗人蔡其矫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新诗最可贵的品质,您的回答是什么?’蔡老脱口而出了两个字:‘自由!’蔡其矫出生于1918年,他在晚年高声呼唤的‘自由’两个字,在我看来,应当说是对新诗品质的最准确的概括。”?
吴思敬的“诗论家”地位主要是由他的诗学著作奠定的,最重要的是以下三部专题性著作。
《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入柳萌和林非主编的《文学青年小丛书》中,10.4万字,第一次印刷高达9829册。全书分为四章:一、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二、诗歌欣赏的心理条件;三、诗歌鉴赏的心理流程;四、诗歌鉴赏的心理状态与效应。作者在序言中说:“《诗歌鉴赏心理》这本小册子,就想对读者鉴赏诗歌中的微妙心理变化做一粗略描述,从而使诗歌爱好者对诗歌鉴赏规律有一定的把握,提高诗歌审美的自觉性。”?这本书采用了大量心理学知识,仅参考的心理学著作就有杜·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R.F.汤普森的《生理心理学》、萨哈洛夫的《获得性遗传》、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J.M.索里与C.W.特尔福德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诗心理学研究随着文艺心理学的兴起引起多位诗论家的注意,如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谷融和鲁枢元的《文藝心理学教程》,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艺心理阐释》。但是由于学科跨度太大,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要求太高,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只有吴思敬和尹在勤出版了新诗心理学著作。“和诗歌变革紧密相连的是诗歌评论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对于中国大陆的诗歌理论批评来说,1985年是令人难忘的‘早晨’。这一年,诗歌理论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复活和苏生。他们不谋而合地领悟到,理论批评和创作同样享有天赋的、平等的创造权利。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创造权利,诗论家们大面积地吸收和运用心理学、生态学、符号学、自然科学的方法。尹在勤的《诗人心理构架》,就是运用普通心理学原理写成的诗歌心理学。吴思敬的《诗歌鉴赏心理》,也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描述读者鉴赏诗歌中微妙心理变化的专著。”?
吴思敬是新诗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人。1985年II月,《用心理学的方法追踪诗的精灵》发表于《诗刊》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第1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6年第1期转载。II月,专著《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著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87年10月,专著《诗歌鉴赏心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3月,《情感的控制》发表于《诗神》第3期。5月至7月,《诗歌创作心理场的实质与效应》于《未名诗人》第5期、第6期、第7期连载。1989年5月,《诗歌创作中心理平衡的追求》发表于《文艺学习》第3期。1995年10月,吴思敬还写了《心理平衡的追求》长文,三个小节题目是:宣泄、升华和补偿。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倾向。国外医学界新兴起的‘整体医学观’,把健康看成是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种医学观认为: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个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因此彼此交叉作用。……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不平衡。”?“诗歌所以能成为一种‘情感的体操’,起到宣泄的作用,就在于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这里扬弃了审美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具体的利害关系,此时的主体已经超越了粗陋的利害之感与庸俗的功能之思,而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诗的境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被净化了。”?“诗歌所以能成为一种‘情感的体操’,起到宣泄的作用,就在于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这里扬弃了审美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具体的利害关系,此时的主体已经超越了粗陋的利害之感与庸俗的功能之思,而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诗的境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被净化了。”? 1996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诗学》将新诗理论界的诗歌心理学研究推向了顶峰。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书分为六章:一、内驱力;二;心理场;三、信息的内化;四、信息的再生;五、信息的外化;六、诗人的创作心态;七、诗人的个性特质。第六章的第二节《创作心态举隅》中分为四种心态:虚静心态、迷狂心态、焦虑心态、快乐心态。从这些题目就可以显示出此项研究的“科学性”。
2010年他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时还提出了新观点。
记者问:“您刚才谈到诗有宣泄情绪,心理疏导的作用。那么,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的心理特别浮躁,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人安放灵魂的居所,对疗治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早就说过:‘诗歌是一种治疗’,这两年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珂教授也开始关注‘诗歌治疗’这种功用,翟永明前不久在深圳一次研讨会上也做了《写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发言,甚至还存在一个国际诗歌治疗协会。据我了解,您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以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对诗歌与心理的关系进行过系列探讨,您对诗歌与心理之间关系的探讨与这种‘诗歌治疗’是否有关?您如何看待‘诗歌治疗’?”
吴思敬回答:“现在有一种医学观念,叫‘整体医学观’。‘整体医学观’把人的健康不是仅仅看成身体的健康,而是看成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种医学观认为: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种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一旦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比如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又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不平衡,由此导致各种疾病。可以说,人的身体疾病,往往是由心理不平衡的心理疾病引起的。音乐,有陶冶人的情操和平静人的心灵的作用。同样,书法也有。有些擅长写书法的人在不痛快或有些郁塞的时候,他不会找别人发泄情绪,而是拿起笔来用狂草书写一番,就能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心情平静下来。这些艺术形式都有心理宣泄的作用。同样诗歌的这种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阅读诗歌。在你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读几首与你心境相近的诗,很可能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另外是创作诗歌,你拿起笔来在创作中用诗的形式很快就把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排解出来。我国诗人李广田在20世纪40年代便说过,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内心很苦闷,如果不找一个宣泄口把内心郁积的情绪发泄出来,那不是要把人闷死吗?他觉得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口,因此他把青年人写诗当成一种心理的、精神的卫生,或是一种‘情感的体操’。他实际上就谈到了诗对郁积的心理情绪的发泄,平衡人的心理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诗对人的治疗作用主要就在于这种心理疏导作用。当然,诗并不能包治百病,否则我们就不用去医院看医生了,只要开一些诗歌的学习班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
1992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诗歌基本原理》是吴思敬最重要的著作。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新时期诗歌理论批评是当代诗歌史上最活跃、最具建设性的时期。……拿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十七年’时期只有亦门的《诗是什么》,90年代则有吕进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吴思敬的《诗歌基本原理》等数种专著。这些专著,以诗歌自身掌握世界的方式、创作规律、语言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吴思敬1985年12月24日写的“后记”说:“1984年8月至1985年5月,我应《人日报》视之约,为该社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主办的‘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函授讲座”撰写一部诗歌教材,每月刊载一讲,每讲约三万字,共十讲。教材刊登以后,我收到许多相识和不相训伯青年朋友的来信,他们热情的鼓励和诚恳的建设使我感到这十个月的劳动毕竟还有些价值,于是我对这部教材又做了些体合例上的调整,删除了一些枝蔓,定名为《诗歌基本原理》,现交工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后成了“畅销书”,第一次印数高达11440册。
这本书出现“洛阳纸贵”现象,与当时的“诗歌热”有关,更与它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有关。全书分为四编:一、本体论;二、创作论;三、鉴赏论;四、诗人论。第一章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如第二节诗的系统构成分为两小节:一、诗在中介系统中的位置;二、诗的信息系统。诗的信息系统一节又分为:诗歌的信息加工系统——诗人;诗歌的信息贮存系统——诗作;诗歌的信息接收系统——读者;诗歌的根本信息源和最终信息宿——客观世界。诗的构思一节的操作性特强,如诗歌构思的内容一节分为:炼意(要从宏观去思考,要避俗,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取象(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发想(扩想、聚想、联想)、角度(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凝聚角度与散射角度);结构(结构的特征、结构的功能、结构类型举隅)。直到现在,也没有一本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理论著作,超越《诗歌基本原理》和《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它们仍然是大中学教师最重要的新诗教学“参考书”,是新诗爱好者的“入门书”。
当代新诗研究界主要有诗评家、诗论家和诗歌史家三种角色,有的人偏向“诗歌史家”,如孙玉石,有的偏向“诗评家”,如谢冕,像吴思敬这样的既能当诗评家又能当诗论家的新诗学者屈指可数。
①陈卫:《撒播诗的新绿一一吴思敬1980年代以来的诗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王珂:《新诗现代性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122页。
③百度百科:吴思敬https://baike.baidu com/item/%E5%90%B4%E 6% 80%9D%E6%95%AC/73108337fr=aladdin.
④??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第483页,第482页。
⑤⑥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第225页。
⑦吴思敬:《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一一读舒婷的(致橡树)》,吴思敬:《中国当代诗人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3页。
⑧吴思敬:《现代女性心灵的自我拯救——读从容的诗》,吴思敬:《中国当代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2-403页。
⑨吴思敬:《把心灵的波动铭记在物体上》,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⑩吴思敬:《诗的主体性原则》,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
?吴思敬:《诗人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天空的人》,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7页。
?????耍娱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一一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第6页,第8页,第10页,第37页。
?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一一中国新诗90年感言》,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吴思敬:《心理平衡的追求》,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第170页,第170页。
?吴思敬:《詩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页。
作者:王珂,东南大学现代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冲撞中的精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诗学沉思录》(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当代诗人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文学原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文学评论的写作》(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文章学》(合著,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主编或编选的著作主要有:《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主潮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校园朗诵诗选》(语文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
吴思敬的重要“诗论家”声誉主要是他的《心理诗学》和《诗歌基本原理》等著作奠定的,他的著名“诗评家”地位主要是由他的《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和《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等论文奠定的。
“在新诗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优秀的诗歌流派或较大的诗歌运动总是有自己的理论家‘保驾护航’。如新月诗派有闻一多,象征派诗歌有梁宗岱,七月诗派有胡风,现代格律诗运动有何其芳,新民歌运动有张光年,朦胧诗运动80年代有谢冕、孙绍振、徐敬亚,90年代有陈仲义。……第三代诗人出现时,给予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家有陈超。90年代出现生活流、个人化写作时,有吴思敬、王珂等为之辩护。……在每一次较大的诗歌创作‘运动’中,新诗理论家们都及时提供了理论支援,特别是当新诗的创作方法及美学原则发生重大变革时,如朦胧诗问世时,理论家的投入更是积极,甚至爆发了影响巨大的‘论争’,政治意识形态还卷了进来。”②在当代诗坛,吴思敬是为“新潮诗歌…‘保驾护航”的诗评家和诗论家,尤其是为“朦胧诗”做出了巨大贡献。
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朦胧诗这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众多读者和诗评家纷纷对其行口诛笔伐之“礼”时,国内关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的第一篇评论《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冲破层层有形无形的阻碍,发表在香港的《诗与评论》上。该文在当时的国内外新诗评论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这篇评论的作者吴思敬自从1978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诗评《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以来,一直辛勤耕耘在诗歌评论这个越来越寂寞化边缘化的园地里。在围绕朦胧诗的论争中,吴思敬先后发表了《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说“朦胧”》《新诗讨论与诗歌的批评标准》等文章,其中的《说“朦胧”》较早地引入了“模糊论”的某些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在诗歌理论界开了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研究诗歌现象的先河。③
1978年到198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期,吴思敬就发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声音。1978年3月II日,《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发表于《光明日报》;5月,《读高士其的科学诗》发表于《诗刊》第5期;7月9日,《为文艺的趣味性恢复名誉》发表于《北京日报》。1979年6月18日《艺术的生命是真实》发表于《人民日报》,12月8日《标语口号与诗》发表于《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24日《讓人讲自己的话》发表于《北京日报》,8月3日《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发表于《北京日报》。
9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定福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参加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他在会上做关于诗歌现代化的发言更是“激进”:
得思想解放之先的朦胧诗,有如冲破严冬阴霾的春燕,也阻挡不了它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谢冕在一次座谈会中指出:“近一两年里出现的二批年轻诗人及他们的一些‘新奇’‘古怪’的诗,是新诗史上的一种新的崛起,它‘打破了诗坛的平静’,引起了习惯势力和惰性的惊恐与不安。”思想激进的钟文、吴思敬进一步补充了谢冕这种反规范的意见,认为“这批年轻诗人的诗作不仅是‘新的崛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是方向是未来诗坛的希望,他们必将掀起诗歌发展的大潮”。④
吴思敬“推出”过多位朦胧诗人。1984年1月,《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读顾城的诗》发表于《诗与评论》(香港国际出版社出版)。7月,《追求诗的力度——江河和他的诗》发表于《诗探索》总第10期。1986年9月,《痛苦使人超越——读梁小斌的(断裂)》发表于《星星》第9期。
吴思敬更是舒婷重要的“保驾护航”者。2000年发表的《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认为:“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⑤“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风暴过去之后》等作品在浪漫主义的抒情话语中融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可称之为‘一代人’的心声。”⑥2006年写的《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对舒婷评价更高:“《致橡树》是舒婷的名篇,写于1977年3月。1979年4月在《诗刊》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人,并成为朗诵会的保留篇目。”⑦ 吴思敬还为多位女诗人“保驾护航”。他在《现代女性心灵的自我拯救——读从容的诗》中说:“从容所提出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是有宗教意味的,这当然与人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但是从容提出这一命题的本意而言,是针对当下女性诗歌写作的弊端,而不是为了传播宗教。……从容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其核心就是希望在诗歌写作中融入禅宗思维,提升诗歌的精神高度,从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使女性书写从琐屑的生活流与狭隘封闭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如法国诗人让·罗贝尔所言,让诗歌‘中止绝望,维系生命’。”⑧
吴思敬的一些论文也奠定了他的“诗论家”地位。1980年5月写的《把心灵的波动铭记在物体上》(《星星诗刊》 1981年第9期):“诗应当是发自心田的流泉,是拨动心弦的颤音,是点燃心灵的火种,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⑨l9 84年写的《诗的主体性原则》强调:“诗的主体性原则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整版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⑩2012年4月写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天空的人》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诗人都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芸芸众生。他不仅要忠实地抒写自己真实的心灵,还要透过自己所创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面向天空的诗的世界,展开自觉的人性探求,坚持诗的独立品格,召唤自由的心灵,昭示人们返回存在的家园。”?
吴思敬没有出版过论述新诗诗体的专著,却是重要的诗体理论家,还是“自由诗派”的领袖。一直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2013年出版的《吴思敬论新诗》由他自己编著,精选了他一生中的优秀诗论30篇,多篇涉及诗体建设,如《诗体略论》《论新诗的分行排列》《短时存贮容量限制与诗的建行》。他的代表作《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被放在首位,这篇论文的四个小标题充分显示出他的自由化诗体观:“‘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是从内在精神角度对新诗品质的概括”?“‘新诗是自由诗’标明了自由诗在新诗中的主体位置”?“自由诗在新诗中具有本原生命意义与开放性的审美特征”?“公用性与稳定性的缺失使现代格律诗难以与自由诗相抗衡”?
吴思敬主张的不是极端的诗体自由,他推崇的是诗的自由精神:“‘自由’二字可说是对新诗品质的最准确的概括。这是因为诗人只有葆有一颗向往自由之心,听从自由信念的召唤,才能在宽阔的心理时空中任意驰骋,才能不受权威、传统、习俗或社会偏见的束缚,才能结出具有高度独创性的艺术思维之花。而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理解,恐怕也不宜把‘自由诗’狭隘地理解为一个专用名词,而是看成新诗应该是‘自由的诗’为妥……这里所谈的与其说是一种诗体,不如说是在张扬新诗的自由的精神。”?吴思敬十分赞赏蔡其矫的直率说:“2005年在广西玉林举行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记者向老诗人蔡其矫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新诗最可贵的品质,您的回答是什么?’蔡老脱口而出了两个字:‘自由!’蔡其矫出生于1918年,他在晚年高声呼唤的‘自由’两个字,在我看来,应当说是对新诗品质的最准确的概括。”?
吴思敬的“诗论家”地位主要是由他的诗学著作奠定的,最重要的是以下三部专题性著作。
《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入柳萌和林非主编的《文学青年小丛书》中,10.4万字,第一次印刷高达9829册。全书分为四章:一、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二、诗歌欣赏的心理条件;三、诗歌鉴赏的心理流程;四、诗歌鉴赏的心理状态与效应。作者在序言中说:“《诗歌鉴赏心理》这本小册子,就想对读者鉴赏诗歌中的微妙心理变化做一粗略描述,从而使诗歌爱好者对诗歌鉴赏规律有一定的把握,提高诗歌审美的自觉性。”?这本书采用了大量心理学知识,仅参考的心理学著作就有杜·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R.F.汤普森的《生理心理学》、萨哈洛夫的《获得性遗传》、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J.M.索里与C.W.特尔福德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诗心理学研究随着文艺心理学的兴起引起多位诗论家的注意,如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谷融和鲁枢元的《文藝心理学教程》,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艺心理阐释》。但是由于学科跨度太大,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要求太高,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只有吴思敬和尹在勤出版了新诗心理学著作。“和诗歌变革紧密相连的是诗歌评论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对于中国大陆的诗歌理论批评来说,1985年是令人难忘的‘早晨’。这一年,诗歌理论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复活和苏生。他们不谋而合地领悟到,理论批评和创作同样享有天赋的、平等的创造权利。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创造权利,诗论家们大面积地吸收和运用心理学、生态学、符号学、自然科学的方法。尹在勤的《诗人心理构架》,就是运用普通心理学原理写成的诗歌心理学。吴思敬的《诗歌鉴赏心理》,也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描述读者鉴赏诗歌中微妙心理变化的专著。”?
吴思敬是新诗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人。1985年II月,《用心理学的方法追踪诗的精灵》发表于《诗刊》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第1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6年第1期转载。II月,专著《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著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87年10月,专著《诗歌鉴赏心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3月,《情感的控制》发表于《诗神》第3期。5月至7月,《诗歌创作心理场的实质与效应》于《未名诗人》第5期、第6期、第7期连载。1989年5月,《诗歌创作中心理平衡的追求》发表于《文艺学习》第3期。1995年10月,吴思敬还写了《心理平衡的追求》长文,三个小节题目是:宣泄、升华和补偿。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倾向。国外医学界新兴起的‘整体医学观’,把健康看成是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种医学观认为: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个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因此彼此交叉作用。……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不平衡。”?“诗歌所以能成为一种‘情感的体操’,起到宣泄的作用,就在于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这里扬弃了审美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具体的利害关系,此时的主体已经超越了粗陋的利害之感与庸俗的功能之思,而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诗的境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被净化了。”?“诗歌所以能成为一种‘情感的体操’,起到宣泄的作用,就在于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境界,在这里扬弃了审美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具体的利害关系,此时的主体已经超越了粗陋的利害之感与庸俗的功能之思,而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诗的境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被净化了。”? 1996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诗学》将新诗理论界的诗歌心理学研究推向了顶峰。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书分为六章:一、内驱力;二;心理场;三、信息的内化;四、信息的再生;五、信息的外化;六、诗人的创作心态;七、诗人的个性特质。第六章的第二节《创作心态举隅》中分为四种心态:虚静心态、迷狂心态、焦虑心态、快乐心态。从这些题目就可以显示出此项研究的“科学性”。
2010年他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时还提出了新观点。
记者问:“您刚才谈到诗有宣泄情绪,心理疏导的作用。那么,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的心理特别浮躁,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人安放灵魂的居所,对疗治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早就说过:‘诗歌是一种治疗’,这两年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珂教授也开始关注‘诗歌治疗’这种功用,翟永明前不久在深圳一次研讨会上也做了《写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发言,甚至还存在一个国际诗歌治疗协会。据我了解,您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以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对诗歌与心理的关系进行过系列探讨,您对诗歌与心理之间关系的探讨与这种‘诗歌治疗’是否有关?您如何看待‘诗歌治疗’?”
吴思敬回答:“现在有一种医学观念,叫‘整体医学观’。‘整体医学观’把人的健康不是仅仅看成身体的健康,而是看成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种医学观认为: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种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一旦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比如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又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不平衡,由此导致各种疾病。可以说,人的身体疾病,往往是由心理不平衡的心理疾病引起的。音乐,有陶冶人的情操和平静人的心灵的作用。同样,书法也有。有些擅长写书法的人在不痛快或有些郁塞的时候,他不会找别人发泄情绪,而是拿起笔来用狂草书写一番,就能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心情平静下来。这些艺术形式都有心理宣泄的作用。同样诗歌的这种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阅读诗歌。在你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读几首与你心境相近的诗,很可能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另外是创作诗歌,你拿起笔来在创作中用诗的形式很快就把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排解出来。我国诗人李广田在20世纪40年代便说过,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内心很苦闷,如果不找一个宣泄口把内心郁积的情绪发泄出来,那不是要把人闷死吗?他觉得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口,因此他把青年人写诗当成一种心理的、精神的卫生,或是一种‘情感的体操’。他实际上就谈到了诗对郁积的心理情绪的发泄,平衡人的心理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诗对人的治疗作用主要就在于这种心理疏导作用。当然,诗并不能包治百病,否则我们就不用去医院看医生了,只要开一些诗歌的学习班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
1992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诗歌基本原理》是吴思敬最重要的著作。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新时期诗歌理论批评是当代诗歌史上最活跃、最具建设性的时期。……拿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十七年’时期只有亦门的《诗是什么》,90年代则有吕进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吴思敬的《诗歌基本原理》等数种专著。这些专著,以诗歌自身掌握世界的方式、创作规律、语言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吴思敬1985年12月24日写的“后记”说:“1984年8月至1985年5月,我应《人日报》视之约,为该社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主办的‘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函授讲座”撰写一部诗歌教材,每月刊载一讲,每讲约三万字,共十讲。教材刊登以后,我收到许多相识和不相训伯青年朋友的来信,他们热情的鼓励和诚恳的建设使我感到这十个月的劳动毕竟还有些价值,于是我对这部教材又做了些体合例上的调整,删除了一些枝蔓,定名为《诗歌基本原理》,现交工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后成了“畅销书”,第一次印数高达11440册。
这本书出现“洛阳纸贵”现象,与当时的“诗歌热”有关,更与它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有关。全书分为四编:一、本体论;二、创作论;三、鉴赏论;四、诗人论。第一章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如第二节诗的系统构成分为两小节:一、诗在中介系统中的位置;二、诗的信息系统。诗的信息系统一节又分为:诗歌的信息加工系统——诗人;诗歌的信息贮存系统——诗作;诗歌的信息接收系统——读者;诗歌的根本信息源和最终信息宿——客观世界。诗的构思一节的操作性特强,如诗歌构思的内容一节分为:炼意(要从宏观去思考,要避俗,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取象(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发想(扩想、聚想、联想)、角度(主观角度与客观角度、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凝聚角度与散射角度);结构(结构的特征、结构的功能、结构类型举隅)。直到现在,也没有一本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理论著作,超越《诗歌基本原理》和《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它们仍然是大中学教师最重要的新诗教学“参考书”,是新诗爱好者的“入门书”。
当代新诗研究界主要有诗评家、诗论家和诗歌史家三种角色,有的人偏向“诗歌史家”,如孙玉石,有的偏向“诗评家”,如谢冕,像吴思敬这样的既能当诗评家又能当诗论家的新诗学者屈指可数。
①陈卫:《撒播诗的新绿一一吴思敬1980年代以来的诗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王珂:《新诗现代性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122页。
③百度百科:吴思敬https://baike.baidu com/item/%E5%90%B4%E 6% 80%9D%E6%95%AC/73108337fr=aladdin.
④??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第483页,第482页。
⑤⑥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第225页。
⑦吴思敬:《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一一读舒婷的(致橡树)》,吴思敬:《中国当代诗人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3页。
⑧吴思敬:《现代女性心灵的自我拯救——读从容的诗》,吴思敬:《中国当代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2-403页。
⑨吴思敬:《把心灵的波动铭记在物体上》,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⑩吴思敬:《诗的主体性原则》,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
?吴思敬:《诗人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天空的人》,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7页。
?????耍娱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一一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第6页,第8页,第10页,第37页。
?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一一中国新诗90年感言》,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吴思敬:《心理平衡的追求》,吴思敬:《吴思敬论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第170页,第170页。
?吴思敬:《詩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页。
作者:王珂,东南大学现代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