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斯本曾经是个风华绝代的美人,今日已经人老珠黄。500多年来,葡萄牙几经劫难,战乱、天灾、皇室争斗、极权统治……令里斯本渐渐褪色。
别人可能会以咒骂、暴力纾解心中的愁苦,这座老城的民众却靠着悲曲“法朵”(Fado),以独特的幽怨韵律向命运提出控诉。
里斯本,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首都城市。
作为中世纪航海帝国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曾是欧洲一颗夺目的海上明珠。经历过1755年的大地震,中世纪庄严雄伟的古风建筑早已被毁;20世纪动荡的政局令经济一蹶不振,摩天大楼自然鲜见。这个被山丘包围的沿海城市,如今几乎全由小街窄巷所组成,到处都是蓝白色的阿兹雷荷瓷砖、古老小电车、鹅卵石小路、略带殖民色彩的老房子;游走当中却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举头一看,只见户户都爱把衣物内裤被单,如万国旗般晾在窗外。
感受残旧和清新交错之时,接连听到一首首葡语的吉他怨歌,节奏像慢板西班牙佛朗明戈,嗓音却充满蓝调般的沧桑。里斯本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这种优美而忧伤的歌声,无论咖啡厅、食肆还是百姓家中都不停播着,让本来残旧的里斯本更添愁绪。我终于忍不住走入一间咖啡店,问店主那是什么曲式的音乐。他用简单的英语告知:“是‘法朵’,葡萄牙独有的。”
源自底层的悲音
虽然“鸡同鸭讲”,热情的店主还是写下一个地址给我,让我去找寻“法朵”的点滴。就这样,我走到平民区阿尔法玛的“法朵博物馆”。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这阵子正是‘法朵’天后阿玛利亚(Amalia Rodrigues)的回顾展。”略懂英语的职员菲利普高兴地表示。博物馆的所在地阿尔法玛,是阿玛利亚成长的地方,也是“法朵”发源地。
看“法朵”的由来,发觉它正是里斯本历史的写照:
“法朵(fado)”等同于英语“命运(fate)”的意思,从18世纪开始在里斯本的庶民区流行。这里人人都觉得只有“法朵”才能当葡萄牙宿命的背景音乐。菲利普说:“葡萄牙为开拓非洲、南美新大陆,派出大批水手远航。水手们往往不知目的地、归期,甚至不知能否活着回乡;他们惟有以充满愁绪的歌曲抒发情怀,这正是‘法朵’的雏形。”
早期“法朵”的歌词多数以生离死别、被命运簸弄为主题。它随水手们流传到巴西和北非,在当地感染土著音乐的节奏感,再随海员和奴隶们返回里斯本。上流社会的人们发觉“法朵”最能抒发葡萄牙人对国运坎坷的愁绪,另外有些“法朵”以苦恋、殉情等情爱为题材,遂令“法朵”广受大众欢迎。
一把圆润有劲的女声,一直在博物馆伴着我。眼泪可以化成音乐的话,大概就是哀婉的吉他声配上这沉郁嗓子,产生出来的这种悲音。“她就是国宝阿玛利亚。”菲利普说,“几乎所有的‘法朵’歌者都来自贫民阶层,没有生活体验,根本唱不出‘法朵’独有的失落感。” 阿玛利亚原本是一个卖水果的穷街童,凭着巡回表演、唱片、电影电视等的演出,将“法朵”带到欧洲、南美、日本等地。1999年,79岁的阿玛利亚过世时,民众为她降半旗、穿黑服哀悼3天,可见葡萄牙人对“法朵”和阿玛利亚的热爱之情。
靠“法朵”力争上游
在里斯本的“法朵”餐馆,百多年来孕育出许多出色的“法朵”歌手,菲利普推荐的Casa de Linhares,既是城中的高级餐馆,也是一级“法朵”歌手根据地,阿玛利亚的亲妹妹、年过八旬的歌姬Celeste Rodrigues偶尔也在此献艺。
在大家享用着美味葡萄牙鸭饭时,表演者已悄然走到跟前,原来,除了“法朵”歌者之外,还有两名乐师,分别负责演奏吉他(viola)和独有12弦线的葡式吉他(guitarra)。歌者们的造型也挺有趣,女的一定是深色连衣裙配黑披肩,男的则一身西服但不结领带,单手插入裤袋里;不管男或女,开腔时必定昂首闭目,显出一副愁容。灯光调得昏黄阴暗,准备就绪,当葡式吉他奏出可怜又忧郁的琴音,法朵歌者引吭高唱怨歌时,我们不禁要放下刀叉静心聆听。
来自民间的“法朵”并非高级餐馆的专利,偶然走进一间斜坡上的小饭馆,才知这里也有“法朵”,而第一个开腔的竟是店内的年青侍应Diogo。20岁出头的Diogo,声线不算浑厚,但从眉宇和音调之间,倒能感受到他的愁绪并非强装出来的。Diogo说许多穷苦的年青人都觉得唱“法朵”是个出路,所以一心从南部跑来里斯本当“法朵”歌手,在这里一边端菜一边唱歌。“希望有一天得到发掘,在Casa de Linhares这类一级场地演出。”Diogo向我兜售自己唱的自制“法朵”镭射唱片时,说出他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
愈夜愈精彩
里斯本有不少这样的食店和酒馆,让尚未出头的“法朵”歌者或爱好者磨练技艺,而最负盛名的正是阿尔法玛的A Baiuca。记得白天散步时,曾经路过这间咖啡小店,只见门庭冷清。Diogo说:“这小店愈夜愈精彩。”
果然,晚上8时多,200多平方的店面挤满食客。除了我们两个黄皮肤游客和邻桌的几个法国人,其他客人都是区内居民。貌似吉普赛人的老板娘,边跳着舞边招呼客人,不过每当“法朵”表演进行时,老板娘就会收起笑容,还告诉我们要肃静聆听。
这儿唱“法朵”的全是附近的街坊,这晚献艺的就有食店的厨子、几位住在附近的老伯。歌艺当然不能和Casa de Linhares的艺人相比,只见人人闭目晃脑,全情投入“法朵”之中,听得入神之际,冷不防身后响起一把磁性十足的嗓子,回头一看原来是老板娘!有时其他侍应会接唱一段,厨房里的厨子又会探头插唱一句,街坊食客都低吟和唱,连我这个陌生客也不禁打起拍子,一同将怨气吐出来。
曲终人散时,老板娘以简单的英语问我:“就是这样,吵吵闹闹喜欢吗?”我好想告诉她,从没想过发泄怨愤原来可以如此悦耳优雅。我用惟一懂得的葡语单字回答:“Sim(是)。”然后模仿老板娘闭目引颈唱“法朵”的哀伤表情。大家都笑了。
(李兆祥)
别人可能会以咒骂、暴力纾解心中的愁苦,这座老城的民众却靠着悲曲“法朵”(Fado),以独特的幽怨韵律向命运提出控诉。
里斯本,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首都城市。
作为中世纪航海帝国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曾是欧洲一颗夺目的海上明珠。经历过1755年的大地震,中世纪庄严雄伟的古风建筑早已被毁;20世纪动荡的政局令经济一蹶不振,摩天大楼自然鲜见。这个被山丘包围的沿海城市,如今几乎全由小街窄巷所组成,到处都是蓝白色的阿兹雷荷瓷砖、古老小电车、鹅卵石小路、略带殖民色彩的老房子;游走当中却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举头一看,只见户户都爱把衣物内裤被单,如万国旗般晾在窗外。
感受残旧和清新交错之时,接连听到一首首葡语的吉他怨歌,节奏像慢板西班牙佛朗明戈,嗓音却充满蓝调般的沧桑。里斯本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这种优美而忧伤的歌声,无论咖啡厅、食肆还是百姓家中都不停播着,让本来残旧的里斯本更添愁绪。我终于忍不住走入一间咖啡店,问店主那是什么曲式的音乐。他用简单的英语告知:“是‘法朵’,葡萄牙独有的。”
源自底层的悲音
虽然“鸡同鸭讲”,热情的店主还是写下一个地址给我,让我去找寻“法朵”的点滴。就这样,我走到平民区阿尔法玛的“法朵博物馆”。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这阵子正是‘法朵’天后阿玛利亚(Amalia Rodrigues)的回顾展。”略懂英语的职员菲利普高兴地表示。博物馆的所在地阿尔法玛,是阿玛利亚成长的地方,也是“法朵”发源地。
看“法朵”的由来,发觉它正是里斯本历史的写照:
“法朵(fado)”等同于英语“命运(fate)”的意思,从18世纪开始在里斯本的庶民区流行。这里人人都觉得只有“法朵”才能当葡萄牙宿命的背景音乐。菲利普说:“葡萄牙为开拓非洲、南美新大陆,派出大批水手远航。水手们往往不知目的地、归期,甚至不知能否活着回乡;他们惟有以充满愁绪的歌曲抒发情怀,这正是‘法朵’的雏形。”
早期“法朵”的歌词多数以生离死别、被命运簸弄为主题。它随水手们流传到巴西和北非,在当地感染土著音乐的节奏感,再随海员和奴隶们返回里斯本。上流社会的人们发觉“法朵”最能抒发葡萄牙人对国运坎坷的愁绪,另外有些“法朵”以苦恋、殉情等情爱为题材,遂令“法朵”广受大众欢迎。
一把圆润有劲的女声,一直在博物馆伴着我。眼泪可以化成音乐的话,大概就是哀婉的吉他声配上这沉郁嗓子,产生出来的这种悲音。“她就是国宝阿玛利亚。”菲利普说,“几乎所有的‘法朵’歌者都来自贫民阶层,没有生活体验,根本唱不出‘法朵’独有的失落感。” 阿玛利亚原本是一个卖水果的穷街童,凭着巡回表演、唱片、电影电视等的演出,将“法朵”带到欧洲、南美、日本等地。1999年,79岁的阿玛利亚过世时,民众为她降半旗、穿黑服哀悼3天,可见葡萄牙人对“法朵”和阿玛利亚的热爱之情。
靠“法朵”力争上游
在里斯本的“法朵”餐馆,百多年来孕育出许多出色的“法朵”歌手,菲利普推荐的Casa de Linhares,既是城中的高级餐馆,也是一级“法朵”歌手根据地,阿玛利亚的亲妹妹、年过八旬的歌姬Celeste Rodrigues偶尔也在此献艺。
在大家享用着美味葡萄牙鸭饭时,表演者已悄然走到跟前,原来,除了“法朵”歌者之外,还有两名乐师,分别负责演奏吉他(viola)和独有12弦线的葡式吉他(guitarra)。歌者们的造型也挺有趣,女的一定是深色连衣裙配黑披肩,男的则一身西服但不结领带,单手插入裤袋里;不管男或女,开腔时必定昂首闭目,显出一副愁容。灯光调得昏黄阴暗,准备就绪,当葡式吉他奏出可怜又忧郁的琴音,法朵歌者引吭高唱怨歌时,我们不禁要放下刀叉静心聆听。
来自民间的“法朵”并非高级餐馆的专利,偶然走进一间斜坡上的小饭馆,才知这里也有“法朵”,而第一个开腔的竟是店内的年青侍应Diogo。20岁出头的Diogo,声线不算浑厚,但从眉宇和音调之间,倒能感受到他的愁绪并非强装出来的。Diogo说许多穷苦的年青人都觉得唱“法朵”是个出路,所以一心从南部跑来里斯本当“法朵”歌手,在这里一边端菜一边唱歌。“希望有一天得到发掘,在Casa de Linhares这类一级场地演出。”Diogo向我兜售自己唱的自制“法朵”镭射唱片时,说出他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
愈夜愈精彩
里斯本有不少这样的食店和酒馆,让尚未出头的“法朵”歌者或爱好者磨练技艺,而最负盛名的正是阿尔法玛的A Baiuca。记得白天散步时,曾经路过这间咖啡小店,只见门庭冷清。Diogo说:“这小店愈夜愈精彩。”
果然,晚上8时多,200多平方的店面挤满食客。除了我们两个黄皮肤游客和邻桌的几个法国人,其他客人都是区内居民。貌似吉普赛人的老板娘,边跳着舞边招呼客人,不过每当“法朵”表演进行时,老板娘就会收起笑容,还告诉我们要肃静聆听。
这儿唱“法朵”的全是附近的街坊,这晚献艺的就有食店的厨子、几位住在附近的老伯。歌艺当然不能和Casa de Linhares的艺人相比,只见人人闭目晃脑,全情投入“法朵”之中,听得入神之际,冷不防身后响起一把磁性十足的嗓子,回头一看原来是老板娘!有时其他侍应会接唱一段,厨房里的厨子又会探头插唱一句,街坊食客都低吟和唱,连我这个陌生客也不禁打起拍子,一同将怨气吐出来。
曲终人散时,老板娘以简单的英语问我:“就是这样,吵吵闹闹喜欢吗?”我好想告诉她,从没想过发泄怨愤原来可以如此悦耳优雅。我用惟一懂得的葡语单字回答:“Sim(是)。”然后模仿老板娘闭目引颈唱“法朵”的哀伤表情。大家都笑了。
(李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