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南家乡,一般的农家都砌有烧柴草的灶头。在粉刷得雪白雪白的灶山壁(从灶面到房顶这一间距砌的单垛墙)上,画着一幅幅美丽多姿的图画,栩栩如生,象征着农家和谐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把这种灶山壁上的图画叫“灶花”。
记得原老屋的厨房间里砌有一副三眼灶,可摆放三只铁锅,在那白壁生辉的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画着一幅五谷丰登的风俗画:贴着“丰收”字样的高尖谷囤,饱满的麦穗、玉米棒,奔跑的鸡鸭,蹦跳的鱼虾和舞着金爪的螃蟹,中间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捧着一条摇头摆尾的金鲤鱼。母亲整天系着围裙在灶边忙上忙下,做饭炒菜时总要看一下灶山壁上的灶花,脸上笑眯眯的。母亲告诉我,这幅灶花是一位泥工师傅的“杰作”,画工十分精细,画像逼真,是全村上百幅灶花的精品。母亲对灶花十分钟情,每天总是擦拭得亮堂堂的。后来尽管年久日深,灶烧老化了,几经修理翻建,但母亲坚持保留灶山壁上的精美灶花图画,不让人拆掉。
灶花,这幅民间风情画,开满农家户户的灶头。各家各户的灶头,不管是两眼的,还是三眼的,在灶山壁上和灶沿下,都画有各色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人物画大抵是戏金蟾的刘海、捧仙桃的寿星、嬉笑的和合二仙;山水绘的是入云的高山、荡舟的江河、缥缈的亭榭;花木描的是富贵的牡丹、傲雪的红梅、苍劲的松柏;鸟兽作的是引吭的雄鸡、回首的快鹿、跃龙门的鲤鱼等。由于灶头上是烧菜做饭的,故而这些灶花的图案自然都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按当地风俗,如果谁家的灶头上只简单地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人们便会鄙夷地将其称为“光头灶”。
灶花的创作绘制者,都是那些工匠队伍中资历深、手艺高的人。他们不像一般的泥瓦匠,只要会砌屋叠墙、涂抹水泥石灰就行了。砌农家灶头是要有些真本事的,特别是灶肚的造型得由他们把做,内中有许多技巧。如果哪位师傅手艺低劣,砌成的灶肚生火后不易发火,既倒烟,又费柴。至于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的画,当然更得由高手师傅来描绘。看着灶头上那一幅幅工写兼具、风格鲜明的图案,不由对这些无师自通的民间绘画师傅产生敬佩之心。他们一气呵成、信手绘就的灶花将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熔于一炉,饱满的构图、简练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极富装饰性和观赏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用墨汁或锅锈灰(锅底黑色粉末)作颜料绘制的灶花,虽经烧菜煮饭时烟熏火燎热气嘘蒸,却不会渗色和退化。直到后来我和一位画师谈到西方美术史时才知道,原来它竟和西洋湿壁画的原理一样,灶花是在灶山壁半干半湿时绘上去的,再经慢慢风干和烧饭菜时烘干,日久自然光鲜依旧。
近年来,随着苏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烧柴草的灶头已被洁净卫生的液化气灶所代替,灶头这一昔日农村百姓一日三餐都与之打交道的老朋友,早已淡出了日常生活领域。炊烟袅袅、灶火红红的景象,已成为人们梦中的记忆和诗书中偶可见到的描述。灶花在江南乡间也成了一个尘封的美丽。可在我心里,它永远是一朵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记得原老屋的厨房间里砌有一副三眼灶,可摆放三只铁锅,在那白壁生辉的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画着一幅五谷丰登的风俗画:贴着“丰收”字样的高尖谷囤,饱满的麦穗、玉米棒,奔跑的鸡鸭,蹦跳的鱼虾和舞着金爪的螃蟹,中间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捧着一条摇头摆尾的金鲤鱼。母亲整天系着围裙在灶边忙上忙下,做饭炒菜时总要看一下灶山壁上的灶花,脸上笑眯眯的。母亲告诉我,这幅灶花是一位泥工师傅的“杰作”,画工十分精细,画像逼真,是全村上百幅灶花的精品。母亲对灶花十分钟情,每天总是擦拭得亮堂堂的。后来尽管年久日深,灶烧老化了,几经修理翻建,但母亲坚持保留灶山壁上的精美灶花图画,不让人拆掉。
灶花,这幅民间风情画,开满农家户户的灶头。各家各户的灶头,不管是两眼的,还是三眼的,在灶山壁上和灶沿下,都画有各色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人物画大抵是戏金蟾的刘海、捧仙桃的寿星、嬉笑的和合二仙;山水绘的是入云的高山、荡舟的江河、缥缈的亭榭;花木描的是富贵的牡丹、傲雪的红梅、苍劲的松柏;鸟兽作的是引吭的雄鸡、回首的快鹿、跃龙门的鲤鱼等。由于灶头上是烧菜做饭的,故而这些灶花的图案自然都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按当地风俗,如果谁家的灶头上只简单地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人们便会鄙夷地将其称为“光头灶”。
灶花的创作绘制者,都是那些工匠队伍中资历深、手艺高的人。他们不像一般的泥瓦匠,只要会砌屋叠墙、涂抹水泥石灰就行了。砌农家灶头是要有些真本事的,特别是灶肚的造型得由他们把做,内中有许多技巧。如果哪位师傅手艺低劣,砌成的灶肚生火后不易发火,既倒烟,又费柴。至于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的画,当然更得由高手师傅来描绘。看着灶头上那一幅幅工写兼具、风格鲜明的图案,不由对这些无师自通的民间绘画师傅产生敬佩之心。他们一气呵成、信手绘就的灶花将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熔于一炉,饱满的构图、简练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极富装饰性和观赏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用墨汁或锅锈灰(锅底黑色粉末)作颜料绘制的灶花,虽经烧菜煮饭时烟熏火燎热气嘘蒸,却不会渗色和退化。直到后来我和一位画师谈到西方美术史时才知道,原来它竟和西洋湿壁画的原理一样,灶花是在灶山壁半干半湿时绘上去的,再经慢慢风干和烧饭菜时烘干,日久自然光鲜依旧。
近年来,随着苏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烧柴草的灶头已被洁净卫生的液化气灶所代替,灶头这一昔日农村百姓一日三餐都与之打交道的老朋友,早已淡出了日常生活领域。炊烟袅袅、灶火红红的景象,已成为人们梦中的记忆和诗书中偶可见到的描述。灶花在江南乡间也成了一个尘封的美丽。可在我心里,它永远是一朵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